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19:0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03:45
中国的作家茅盾在《谈月亮》中提出了自己对月亮的不同感悟,他认为:“自然界现象对于人的情绪有种种不同的感应,月亮引起的感应多半是消极的。而把这一点发挥得透彻的,恐怕就是中国的月亮文学。当然也有并不借月亮发牢*,并不从月亮得到自欺的安慰,并不从月亮想象出神秘缥缈的仙境。”不知何因,作者眼中的月亮是个大骗子!温情主义的假光明!在他看来,弯弯的新月“没觉得这残缺的一钩儿有什么美”,这弯弯的月牙儿与美人的眉毛“愈比愈不象”,“这一钩的冷光正象一把磨的锋快的杀人的钢刀。”月朦胧是“装腔作势”,是“欺骗”。茅盾在《谈月亮》中重点谈了关于月亮的两件事。其一,是小时候与邻居老头儿讨论月亮大小的问题,月亮虽则未必“欺小”,却很能使人变得脆弱。其二,是写一对男女闹分手,作者好事代为向双方父母致信,而最终中秋之夜,“是这月亮,水一样的猫一样的月光勾起这女人的想家的心,把她变得脆弱些。”一位昨日还是嘴巴铁硬的女人在月光的撩拨下变得脆弱,这使得作者吃惊,更觉得上当受骗的感觉。从中作者仿佛懂得一点关于月亮的“哲理”,认为向来有的一些关于月亮的文学好象几乎全是幽怨的、恬退隐逸的,或者缥缈游仙的。“自己跟月亮感情很不好”,而跟月亮特别有感情的,好象就是高山里隐士,深闺里的怨妇,求仙的道士。“他(她)们借月亮发了牢*,又从月亮想象出‘广寒宫’的缥缈神秘。”在他看来,原始人也曾在月亮上做“文章”——就是关于月亮的神话。然而原始人的月亮文学只限于月亮本身的变动;原始人对月亮的东升西落、月圆月缺给的都是非科学的解释。至多亦不过想象月亮是太阳的妻子,或姐妹,或人间的“英雄”逃到天上去罢了。这些都没有把月亮看成幽怨闲适缥缈的对象。茅盾在《谈月亮》中有这样一段话:“把月亮的‘哲理’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也许只有我们中国罢?不但*人雅士美女见了月亮便会发出许多的幽思离愁,扭捏缠绵到不成话;便是叱咤风云的马上英雄,也被写成在月亮魔光下只有悲凉,只有悲伤。”“这一种:‘完备’的月亮教育会使‘狭的笼’里逃出来的人也触景生情的想到再回去”,他怀疑那个邻居老头所谓“年纪大一岁月亮也大一些”的说法未必竟是他的信口开河,也许有着深厚的月亮的“哲理”根据罢!《谈月亮》文字间表面充满了“月亮可怕”,而实际突破了以往东西方月亮文学对月亮的正面视角,它从月亮的另一面展开剖析,展示出月亮“消极”的一面,使月亮文学中的“月亮”更加人性化,更加真实与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