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云冈石窟应该采取哪些措施31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25 20:1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5 03:53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投资维修,成立法定专门机构实施保护管理。1952年成立“大同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下设“大同市古迹保养所”。1953年更名为“山西云冈古迹保养所”。 1957年5月更名为“山西云冈文物管理所”。1959年3月更名为“山西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 1989年9月大同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保护管理:
(1)依法保护
现行有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有关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山西省文物保护实施细则》、《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大同市云冈石窟保护管理条例》。
(2) 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云冈石窟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4年,中央文化部批准划定云冈石窟保护范围,包括重点保护区、安全保护区与地下安全线(因大同是中国主要煤产地之一,故针对地下采煤活动而专设)三部分。1989年,国土管理部门勘查确权,颁发国土使用证。同时,安装了保护范围界桩。
1995年8月,制定《云冈石窟规划》时,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情况,调整和修订了云冈石窟的保护范围及保护措施。即在原有保护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了绝对保护区,扩大了原重点保护区,安全保护区更名为建设控制地带,其中增设了环境控制区。这样使得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以及地下安全线形成“上、中、下立体交叉保护与近、中、远多层保护体系”。《云冈石窟规划》中的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地下安全线,属于世界遗产保护概念中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与环境控制区,属于世界遗产保护概念中的“缓冲区”。
(3) 石窟维修保护
1950-2002年,可分为两个阶段:
1950-1973年为初期阶段。这一时期主要进行了两方面工作。
一是对云冈石窟的自然环境、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了调查,并对窟龛雕刻进行登记编号,划定保护范围,竖立保护单位标志。同时建立了气象站和洞窟内温湿度观察点,对云冈石窟小气候进行监测。二是开展以抢救为主的试验性维修保护工程。如第1窟塔柱,第10窟和第11窟前立壁,第23、28等窟岩体裂隙灌浆加固。同时,开始治理因渗水、凝结水、毛细水等引起的石雕风化问题。
1974-2002年为有计划进行维修保护阶段。这一时期主要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1974-1976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对石窟中央区主要洞窟进行加固及残断落石归安粘接,基本上解决了洞窟局部坍塌问题。工程中大规模应用的“石窟围岩裂隙灌浆粘接加固”技术的研究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并且推广到重庆大足石刻、甘肃麦积山石窟等国内一些石窟维修保护工程中。二是1990年国家文物局在云冈石窟组织召开“云冈石窟石雕风化治理规划专家论证会”,对由中国文物研究所与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制定的《云冈石窟风化治理规划》进行了论证。之后,中央、省、市政府分别拨专款,于1991-1996年展开了大规模的石雕防风化综合治理,如对第14窟、第13窟附4窟和第29-31窟等洞窟的加固,顶部防渗排水,降低并硬化窟前地面,维修保护性窟檐,修建保护性围墙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和德国吉森大学应用地学研究所分别进行了合作保护云冈石窟的研究项目。如建立全自动气象站,对小气候进行监测。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密集监测。对石雕表面颜料及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洞窟顶部防渗排水研究。防风化材料在云冈石窟应用试验研究等。取得了大量可靠的数据,为今后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四是2001年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荣誉,也带来了新的挑战,2002年在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和部门的关怀下,云冈石窟山顶防渗和病害综合治理被列入议事日程,目前,前期勘测设计工作已全面展开,相信危害云冈石窟1500多年的水害会得到全面彻底的解决。
工程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在水害治理方面。1974-1976年,修筑了窟前排水渠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2年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合作进行山顶防渗排水试验研究工程,实施面积为50×50平方米。1993年对云冈石窟山顶明代城堡内进行防渗排水工程,从而加速了雨水排泄过程,使石窟顶部雨后积水现象明显减少。同时下降并硬化了窟前地面,从根本上解决了雨水倒流引起洞窟内外壁下部雕刻潮湿引起的风化现象。
在维修保护方面。主要是危岩加固、窟龛修缮及兴建保护设施、安装洞窟护栏、整修台阶等。
⑷ 采用现代检测手段进行监测、建档
从60年代起,采用现代技术对石窟进行监测和建档。应用钻探、物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法对石窟的地质构造、裂隙发育情况进行了勘测调查。采用核地球物理方法探测石雕风化层和岩石含水量。应用差热分析、X衍射、X荧光、红外光谱、偏光显微镜、化学分析等手段测试分析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化学组成及结构,分析研究石雕表面盐分和颜料。应用近景摄影技术建立洞窟档案。同时建立气象站,对石窟区的小气候进行长期监测。针对近年来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从1988年起,开始监测石窟区的环境污染状况,进行了酸性气体和煤尘对石雕风化的影响研究。通过几十年的研究,初步摸清了石窟气候变化的规律,找到了影响石雕保存的主要因素。
⑸ 维修保护现行的技术手段
云冈石窟的维修保护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即尽最大可能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采用传统手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在窟龛岩体加固中,以支护、锚杆加固等工程方法,对裂隙进行化学灌浆粘接处理。在水害治理方面,采取堵截、引导、铺设防水层等方法。在污染治理方面,采取环境绿化、修建保护性窟檐、消除污染源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同时积极开展化学保护材料的研究,以期解决云冈石窟石雕表面风化的问题。
⑹ 环境整治
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自成立以来一贯重视环境治理工作。1987年成立绿化队,在保护范围内做了大量绿化工作,使窟区绿化面积占到总面积的50%以上。1997年以来,大同市人民政府提出绿化云冈峪的工作,发动全市各界民众在包括云冈石窟缓冲区在内的较大范围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现已初见成效。为创造一个有利于石窟永久保存的环境和空间,2000年大同市人民政府成立了云冈石窟环境整治组,拆迁了保护区内与文物环境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并进行了绿化美化。
综上所述,云冈石窟的科学保护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简单到科学规范的过程,几代云冈人本着对文物高度负责的态度,经过不懈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工作,使云冈石窟这一人类文化遗产得到了较为妥善的保护。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05 03:50
在云岗佛像上面挖沟做防渗水处理.将原来的云岗前的车辆改道,减少废气污染,减少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排放.减少对面晋华宫居民的烧煤取暖和做饭因为煤里有少量的硫磺,燃烧后,成为亚硫酸,和硫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