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六一村在哪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17:17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5-28 19:44
在福州市连江县最东边的苔??镇,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小脚女人村”,叫北茭村。这里八九十岁的老太太几乎个个是“三寸金莲”。
去苔??的路边,墙壁上到处刷着“勤劳致富光荣”的标语。当地人说,公路没修好之前,苔??和外界交流很少。
北茭村位于苔??镇最东边,距马祖列岛仅半海里,如今村中有二十二名健在的小脚老太太。邹月娥是我们见到的第一个小脚老太太,她今年七十八岁。
邹月娥十六岁时就来到苔??村当童养媳。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她新婚仅七个月,丈夫便被抓壮丁去了台湾,而她的亲生女儿也在出世六天后夭折。邹月娥哭干了眼泪,却坚强地继续着她的生活,收养的一对儿女已经健康成人。
小脚出门不方便,她只得呆在家里,整天织渔网,挣点钱补贴家用。生活的辛劳和等待的痛苦,压在这位脚长不过五六厘米的柔弱女子肩上,但她执着地等待自己的丈夫归来。
坚守了三十八年,她终于盼到了奇迹,丈夫从台湾回来了。她记得,丈夫回来的日子是一九八六年农历八月。之后,他们盖了一座房子,搬了进去,一家人过得有滋有味。可惜好景不长,她丈夫被久治不愈的足病纠缠,在夫妻团圆十六年后便撒手人寰。
为了补贴家用,邹老太太仍然每天编织渔网。而在不远处的一间木屋里,已经八十多岁的林香香、郑珠香、欧学娇几位小脚老太太,聚在一起打着纸牌。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开始,郑珠香和欧学娇就将脚解放了,穿着普通老人的衣服,踩着小孩子才穿的拖鞋,也不再梳发髻。而林香香至今还是穿着绣花鞋,挽着发髻,穿着斜襟衣裳。林香香说,以前觉得小脚很美,如今无所谓美不美了,只是觉得很不方便。
除了打牌,这三个小脚老太太偶尔也会看电视,当然也仅仅是“看”而已,电视里的普通话她们一点也听不懂。她们几个从小到大都没有出过苔??镇,她们说已经老了,只能这么过一辈子了。
小脚老太太中也有人是有学问的,如今八十七岁的刘瑞英老太太就在小编的采访本上熟练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村民说,电视里的字老太太全部认得,屋子里的报纸老太太也都看过。
私塾教的是繁体字,她却自学了简体字。如今,老太太一个人住在一间不足六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几乎从不出门,但是她常常为村里的孩子们讲故事。
苔??镇的退休老干部何斌保存着一份一九九四年至今坚持裹脚的老太太的名单,不包括中途放弃裹足的三十多人。从那份名单上可见,当时苔??在世的小脚老太太共有六十九人。此后,每年他在去世的老人名字上打个勾,十二年过去了,这张名单上几乎已经打满了勾,现在还在世的老人仅剩二十二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6:52
六一村距通海县城仅3公里,而通海离昆明130公里。
云南省虽然自古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没有缠足习俗,但在明代时期汉族大量迁入,将缠足习俗带入了云南。通海县是当时云南的交通要冲,手工业发达、商业市场繁盛,加之妇女多在家从事纺织或家务劳动,致使裹脚之风盛行。在滇南有这么一句顺口溜:“小脚拐拐,拐到通海,不吃大鱼,就吃螃蟹。”这说的便是通海发达的渔业,其中也道出了这里小脚女人的普遍。通海县的六一村也因为是目前全国小脚女人人数最多的村庄而被誉为小脚女人村。
六一村曾经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离村一公里处的杞麓湖里的鲤鱼、鲫鱼、白鱼、花鱼相约顺着溪水流入村庄前后的河滩、沟渠,形成壮丽的“流鱼”。这个村庄也因这个美丽的传说而得名——流鱼村。后来,又由于这个村子有一个交易棉纱和土布的集市,逢一六赶集,且这个大村是由六个自然村合一而成,故名:六一村。
六一村的祖先是从南京应天府柳树湾等地迁来的,当地志书上也有他们随军入滇的记载。大约在600多年前,一群罗姓、杨姓、李姓、飞姓、海姓、王姓的明朝大兵,随沐英从南京出发,到了云南通海,被分派到杞麓湖南岸,建起了六个军营形象的村庄:上罗家营、下罗家营、杨李家营、飞家营、海家营、王家营。他们通过武力赶走了曾在这里生活的彝、白、傣、哈尼等土著民族,但战败的土著居民不会让他们安宁,伺机报复,村子里也因此而设立了极具防御性的乡村城堡,并有许多高高的楼塔。从老屋的山墙上,清晰可见射击用的*孔,足以看出建这些建筑就是为了防御反击。1970年,这里发生地震,村里的许多房子倒塌了,不但使这个古老的乡村变得有些破败,更使一百多位村民丧生。
六一村现有常住人口6000人左右,其中840多人是60岁以上的老人,这些老人里面居然有300多位是小脚女人。更何况六一村距通海县城仅3公里,而通海离昆明也只130公里之遥,如此接近城市的六一村,竟能保留这种习俗,原因何在?原来在缠足最为兴盛的明代,随着大批南京移民迁移到云南边疆屯垦,内地汉族的缠足习俗也随之带到了云南,这一习俗也由于六一村封闭僻远、社会发展缓慢而在此地牢固地延续下来。其实,早在1909年11月,云南布政使沈秉在转发云贵总督李经羲批示的一份公文中,就说到通海知县胡思义,禀请在该县“筹设天足会”。到1933年,通海县成立“天足委员会”,宣传妇女缠足的危害,并明令规定:已缠足者不论年龄大小都要放脚,未缠足的小姑娘一律不准再缠足。而就在“天足运动”呼声最高的时候,六一村的女人们仍在偷偷缠足。肖秀香1944年缠足,1952年放脚;皮桂珍1946年缠足,1954年放脚;李翠芬1948年缠足,1950年放脚,1951年再缠,1958年再放脚。当问起这些老人裹脚的原因时,她们说:我们就是为了找个好老公。脚裹得越小的人,找的老公越好;脚裹不小,只能找歪嘴、瘸子做老公;大脚婆娘干脆没人娶,顶多嫁到山里,找个倮倮(当地方言,指野蛮的少数民族)做老公。可见导致女人裹脚的主要因素还是人们对大脚的否定、对大脚的畏惧以及对大脚的蔑视。
从旧时的童谣、歌谣里也能看到六一村的文化中否定大脚、畏惧大脚、蔑视大脚的影子:
金凤花/包指甲/姑姑包/我也包/姑姑嫁/我不嫁/我帮姑姑提手帕/提到六一街/见到个老奶奶/脚又大/嘴又歪/提着歪箩上大街隔壁有个老大嫂/一声比声哭得好/我问她呀哭哪样/她说这双大脚裹不小/我说隔壁有个老铁匠/请他打把修脚刀/削的削来雕的雕/再加一个小皮条/中间勒个细花腰这种女人*缠脚的情况一直到延续到共和国成立前后,六一村的女人们还在缠缠放放,放放缠缠,使得至今六一村的大街小巷、堂前屋后、老宅深院里,无处没有小脚女人的身影。
1985年8月12日,村里自发成立了老年体育协会,据国家老年体育协会的*说,这是全国第一个农村老年人体育协会。从那时起,六一村的老人们有了自己活动的天地,这些身上带有时代鲜明印记的小脚女人更是崭露头角,以她们矫健的身手,赢得了人们的注目和尊重。
这些小脚女人们组建了“三寸金莲运动队”,积极参加各种赛事。1989年,她们打败了县队,夺得全县第一名。她们组建的“小脚地掷球队”更是成绩非凡——这些小脚女人以她们稳健的步履,规范的一招一式,踮着一只小脚就轻松地将近一公斤重的球掷向五六米外的目标,而在全省地掷球比赛中胜了六场,获得季军,并亮相在“全国老年人运动会”上,获得了第九名的好成绩,在县级、地区级比赛中里更是连年获奖。这些小脚女人以她们过硬的技术,顽强的拼搏,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小脚打败大脚”的目标。
每天一大早,小脚女人们便开始晨练了。她们随着录音机放出的音乐,跳着她们独特的“小脚迪斯科”舞。她们发明了“举杯喝茶”、“照镜梳头”、“拐杖出门”、“穿针引线”等个性夸张的动作,这些老人的舞姿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洋溢着令人感动的生命力和幽默感,舞出了最后一代小脚女人人生的多姿多彩。随着舒缓的音乐,她们舒展双臂,或跨或蹲,先打太极拳、大雁功,再舞木兰剑,一套接一套地练下来,就连大理白族的传统节目霸王鞭也被她们学来锻炼身体,还舞得有板有眼、生机勃勃,一招一式之间充满了一种似乎年轻人才有的青春、活力。她们舞的二十四式太极拳、四十二式太极剑又都在昆明的赛事中夺得了冠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8:10
“六一村”,从昆明向南出发,经过玉溪市,到了通海县的一个小村庄———六一村。这里至今仍生活着300多位缠足的老太太,她们被称为“中国最后的小脚部落”。
http://travel.163.com/06/0820/08/2OV3FE1I00061Q2O.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9:44
你要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