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17:2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1:25
咱80后的孩子,历来是贴着叛逆,嚣张,自我,**的标签儿成长起来的,个别不**的,整天被身边的人这个说那个说,慢慢也就觉得自己应该**点儿了,不然对不起80后这顶帽子。本以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逃不出天下第一嚣张的罪名了,结果到社会上转一圈儿一瞧,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身边玩儿的最猛最能折腾的往往不是年轻的80后,而是70后。玩儿户外,玩儿摄影,玩儿穿越,玩儿游戏,当老板,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你想到想不到的他都能玩儿到,道行之深**级别之高常人难以企及,80后的孩子们跟着下水去晃一圈儿,连影儿都没了,完全跟不上节奏。这种高深莫测的折腾劲儿,可以用“飙”来形容。“飙”这个字包含了特立独行,行为飘忽,理想主义,不切实际,不安分,爱折腾,彪悍,前卫的元素。如果说叛逆,嚣张,自我是社会给80后贴上的标签,那上述词语就是70后的真实写照。 按说70后的人,最小的也已经奔三去了,早该找份儿安稳工作,老婆孩子热炕头地过安生日子去了,怎么还在外面飙呢?眼看80后的弟弟妹妹们一个个都工作了,结婚了,这哥哥姐姐们还舒展着老胳膊老腿的折腾啥呢? 没人*他们,70后的人就是自己不想闲下来,发飙上瘾。 咱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一下这个貌似有些奇特的现象。70后的人生活在一个特别的时代,跟80后的比起来,他们的童年比较清贫,虽然不至于忍饥受冻,但也为一颗大白兔奶糖而欣喜,为继承哥哥姐姐的旧衣服而沮丧。他们从小接触的偶像不是舒婷,北岛,顾城这样的诗人,就是齐秦王杰这样的浪子,这些人身上流露出的以及作品渲染出的那种无归属感的流浪气质,对每一个70后都有深深的影响,男人把流浪想象成一生的事业,女人把爱情看成生命的意义,那是一个纯理想的年代,那时候的70后还不发飙,纯着呢。 80年代的精神解冻是现在70后**的原罪,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当他们进入社会,却发现很多东西跟他们原先想的不一样,于是在巨大的心理落差下喊出了“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的嚎叫。 可以说,70后的精神大厦完全是用相互矛盾的材料搭建的。世俗化和理想化在他们身上交战,思想被自己心中相互****的观念鼓荡着,人在此处,心向别处,既无力坚守年少时对灵魂的渴慕,又不甘心接受经济高于一切的现实;既兴致勃勃于永远告别清贫记忆,又害怕灵魂彻底交给柴米油盐之后的无聊空虚。 现实生活的纷纭复杂让人焦虑,只有不断地去体验,刺激,冒险,以不安分拯救灵魂的安静。70后里弥漫着一种害怕尘埃落定的情绪,于是不婚族特别多,就算婚了又成了丁克,丁了好几年突然又反悔的也不少。思想在这种焦虑,不安,矛盾中反复纠缠,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心理,仿佛一部改装的吉普车,在沟壑纵横沙尘弥漫的山路上飞驰,开到城市的马路上,却发现连找个车位都这么难。 必须承认,单纯的人对花花世界更缺乏抵抗力,比如把一个农村出生的孩子忽然扔到纽约,经过短暂的不适应后,他一定会比城市的孩子玩儿的更疯。因为他会有一种“把以前失去的东西都捞回来”“与时间赛跑”的类似补课的心理。在这样的心理下,他们迟迟不愿意走上人生的正轨,在奔三或奔四的年纪里一次次地老夫聊发少年狂。 80后的就不一样了,多半是独生子女,家里的独苗,从小享受着父母祖父母以及外祖父母的多重宠爱,从小没受过什么亏欠,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用好的玩好的,一家人舍不得花的钱都花在孩子身上了,于是面对物质的东西,从小就多了一分从容和自信,别小看分自信,这是长大**进入社会之后不会轻易迷失在物质世界的一种保证。 上学之后,80后大都赶上了高校扩招,于是高考的压力少了许多,同时学历的贬值让他们在上学的时候就已经感受到了社会竞争的激烈,就业的压力,懂得了实用主义在这个社会上多么管用,于是早早制定好了人生规划,面对社会,基本上消除了心理落差。他们知道自己无力改变社会,所以埋头改变自己适应社会,向既定的目标匀速前进。 至于恋爱,80后的孩子在学生时代90的都尝试过了,早了连上小学的都有,看啥也不稀罕了,只等着攒点儿钱买房子结婚了。70后的呢?出了校门才开始初恋的大有人在。 基于这种状况,70后比80后更**也就不奇怪了。80后的是先做后不做,70后的是先不做后做,面对繁华的世界,70后的像一群饥饿的孩子,而80后则是营养过剩。70后的人生长在夹缝里,既不纯理想也不纯实际,而是在理想与实际的交汇点徘徊,而80后的人就是纯实际了。虽然70后的人最终会劝自己走向实际,但跟80后的比起来,状态也不是特别自然,有点儿较劲儿的感觉。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虽然70后玩儿的疯,但这种状态估计也超不过五年了,一是岁月不饶人,二是玩儿了这么多年也快够了,再玩儿下去就真是游戏人生了。玩儿够了再开始生活,挺好,晚熟总比不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