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人口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以否1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28 06:3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8 12:14
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当前我国人口流动的特征主要有:
第一,流动人口以年轻劳动力为主。我国现阶段的人口流动从本质上说是劳动力在流动。在流动人口中,15—45岁之间的年轻劳动力成为流动人口的主流。我国流动人口年龄构成年轻是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无论是第五次人口普查所显示的有69.9%的流动人口年龄在15—49岁之间,还是近期内调查结果所得到的流动人口年龄构成,都体现出了这一显著特征。
第二,流动人口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上为主。流动人口家庭户内流入城市与未发生流动的户籍地人口的文化程度构成有显著差异。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流动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超过一半,远远高于流出地农村人口初中文化构成比重。2004年6城市流动人口调查也表明,在流入本地的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绝对优势,占流入本地流动人口的70.17%;文盲和半文盲比重相对较低,仅占4.66%。未流动人口家庭成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第三,流动人口以非举家流动为主。2004年全国6城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登记人口中,流动人口调查对象户均人口数为4.33人,流入本地户均规模为2.11人,也就是说平均每户有2.22人没有发生流动,即流动人口平均带动能力为1.11人,流动过程中的带动能力还比较小。并且,夫妻共同流动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其他家庭成员留居户籍地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一同流动的可能性相对小一些。由此可以推断,流动人口在流动过程中举家流入本地的家庭流入量相对较弱,总的具有明显的非完整家庭流动特征。
第四,流动人口以低收入为主。流动人口流动诱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原因,流动人口对收入状况的考虑是流动人口跨越城市化障碍、克服流动过程中产生问题的重要诱因。从2004年全国6城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登记流动人口收入情况仍可以粗略地看到,流动人口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90%以上,其中有接近45%的流动人口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由此可以推断,与流入地劳动力收入相比,流动人口以低收入人群为主。
第五,流动人口的基本生活条件较差。流动人口居住方式比较复杂。流动人口的主要居住方式为集体宿舍、自租房和与家人租房为主,生活设施不完善,并且工作场所与居住场所距离较近。
毋庸置疑,人口流动无论是对流入地还是流出地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有一部分是负面的,但是正面的影响仍占主要地位。下面,我将基于上述人口流动的特征进行影响分析。
第一点,人口流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由于流动人口中以年轻劳动力尤其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年轻劳动力为主,这些人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智力流”,而且在流动过程中也大多伴随着就业状况、行职业构成以及观念意识的变化,所以这可以激发和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与能量,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口流动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进一步增强,而且随着自发流动比例的扩大,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与区域,产业,岗位的多层次、多方面的优化配置,从而在宏观上有利于区域劳动力市场供需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的发展。
流向东部地带或城市地区的人口流动主流,可满足东部地带或城市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其消费市场,在一定意义上强化和提高了东部地带或城市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经济”及“城市化效益”。
与此同时,东部地带或城市地区的流入人口,会通过收入转移及回乡投资等方式,促进流出地经济的发展,也就是不平等模型中的波及效应,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联动作用之波由东部地带或城市地区向中、西部地带或农村地区传递,以带动中、西部地带或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缩小区域间经济差异。
第二点,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也造成了诸多问题。
由于年轻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大量流出,或多或少会造成流出地人口和劳动力的“过疏化”、高龄化以及平均文化素质的弱化现象,从而影响流出地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劳动力的大量流出,使得有些农村出现劳动力不足、耕地抛荒现象,粮食生产有所减产,后果更加严重。
中、西部地带特别是西部地带,虽然现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但是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因此由西向东的人口流动以及由此带来的人口分布向东部地带倾斜、集中变动,与人口、劳动力应和自然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是相违背的,从长远考虑,会严重阻碍将来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虽然我国现在已经出现一些人口流动的“逆流”,但是毕竟我国仍处于不平等发展模型中逆流作用为主的阶段,因此在进行和*制定时对这一方面要适当加以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城乡二元对立之二元结构的“壁”有所软化,但是还有许多无形的“壁”相当坚厚。尤其是流动人口的流动受经济因素驱动最大,主要以“务工经商”为目的,大多数不能携带户口取得城市户口,享受与城市居民真正的待遇。这种情况下,流动人口有可能成为失业或者待业人员,形成城市里新的贫困阶层,加剧城市病的发生,影响社会稳定,更加不利于经济发展。
第三点,城镇化—伴随着人口大规模流动产生的重要现象
因为这一点很难单纯划分为人口流动带来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并且城镇化与工业化紧密相连,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流动人口的市民化也越来越受到社会与国家的关注,所以,我将“城镇化”这一现象单独拿出来进行分析。
城镇化是工业*以来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过程。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化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年底,城镇化率已达52.57%。然而,这只是基于城镇常住人口的统计。在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户籍城镇化率是27.7%,20年内农转非比例仅增长了7.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虽然流动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但是城市融入过程存在着很大阻碍,流动人口市民化速度远远落后于城镇化速度。
在诸多阻碍因素中,户籍制度一直以来都是束缚农民流动、阻碍人们城镇落户的制度性壁垒,而我国针对户籍制度目前也没有明确的改革方案。流动人口户籍身份的问题不仅阻碍他们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权利和待遇,更造成对该群体的心里伤害。尤其,现在新生代农民工正在逐渐取代老一代农民工,他们与父辈相比,有着更强烈的变为城市居民的愿望,更想冲破户籍身份的*。如果这种心理期望得不到满足,社会纵向流动的渠道不够顺畅,那么无疑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相反,如果*能够处理得当,合理引导,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另一个高峰。
因此,我们在看待流动人口和城镇化是必须将市民化这一问题纳入考虑范围。逐步进行户籍改革试验,将流动人口分类进行管理,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
总而言之,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变化的过程,人口流动和区域经济发展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表现,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处理好在这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中国的特色发展之路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