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2-22 00: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0 12:21
边城人物心理描写如下:
首先是移情于物。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翠翠与狗的对话,实际上是借狗喻人。比如翠翠对狗说:”得了,狗,装什么疯!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
一语双关,因听到碾坊陪嫁“而心中不是滋味,又看到二老落水,便忍不住借全身是水的黄狗奚落二老。
还有以景衬情。翠翠一直想念着心中的那个”他“,用新年照例热闹反衬翠翠的孤独。第十一章有一段环境描写,写植物繁茂生长的景象,蝉声渐渐洪大,各种鸟交替鸣叫,环境的喧闹烘托了人物内心的烦乱。
运用动作描写亦能表现人物心理,比如翠翠对于花轿仔细的观察,可见她对婚姻的好奇与向往。小说中对梦境的描写也是一个特色。
比如描写翠翠梦中摘虎耳草。虽然做什么样的梦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但是梦境或多或少带有现实的印记。可能有些人善于伪装,人们不能很快看出他的真实面目,然而梦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人的特点。
沈从文有一个创作方法,就是用文字记下自己的梦,并将这种创作方法应用于故事中的主人公,使作品更富于梦幻色彩,并非具有情节化,有类似于意识流的特点。
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点包括以人物内在的,主要是非理性、非自觉的精神生活作为小说的基本内容。意识流小说家认为,为了如实反映人的心灵的复杂性,应当发掘人的无意识领域,描写梦幻、想象和幻觉,表现手法上采用自由联想法。
翠翠是一个孩子,所以作者注意到对孩子心理的准确捕捉。我认为孩子身体和心灵都没有成熟,需要保护。而且他们不像大人那样中日忙忙碌碌,有着自己的事业,所以他们所想的问题往往是我们一般人不会去想的问题。
不单单是孩子,如果人们的生活单纯寂寞,便容易增加想象力。翠翠独自一人去看龙舟,爷爷很长时间不来,于是翠翠心想”假若爷爷死了“,我认为这不是作者偶然想到的,而是一个孩子本身就会产生这些想法。
还有,似乎觉得生活太平凡,忍受不住,于是翠翠想:“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有一天晚上和表妹玩,一直玩到深夜,我问她:”怎么还不睡呢?“于是她说:“我有一天睡觉的时候梦见怪兽,所以还是不睡了。”
作者还准确地把握了人们在特定的心理中的言行。我们在很多时候心理想着一件事,但在言行上却故意表现得与这种心理相反。如”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色,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
还有,我们会用”明知故问“的方式来表达某种心理,这也被作者捕捉得很好。爷爷说那个碾坊是中寨人为女儿作嫁妆的东西,于是翠翠不住地问“是什么人讨那个人家的女儿”“是什么人得到那个碾坊”。翠翠明知道是傩送二老,然而明知故问。我觉得这一段非常精彩。
人们在慌乱之时,脑海中可能会浮现起与此事不相干的种种联想。比如第十一章有这样一段:翠翠呢,正从山中黄鸟、杜鹃叫声里,以及山谷中伐竹人沙沙一下一下的砍伐竹子的声音里,想到许多事情。
老虎咬人的故事,和人对骂时四句头的山歌,造纸作坊中的方坑,铁工场熔铁炉里泻出的铁汁,耳朵听来的,眼睛看到的,她似乎都要去温习温习。她之所以这样做,又似乎全只为了希望忘掉眼前的一桩事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