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读懂一个人的爱恨反应?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2-27 22:43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5 18:29
爱恨反应的识别要点如下:
微表情产生原理是人们在受到外界刺激的一刹那,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的不受思维控制的瞬间真实的情绪反应,人们刻意隐瞒某种心理活动时出现。
爱恨反应的识别要点包括哪些表情形态和意义?身体距离趋远或趋近展示心理距离的亲密程度;身体距离趋近展示心理喜爱的情感;身体距离趋远展示心理恶恨的情感
表情形态:低头,扭头,脸红,手足无措(羞);身体靠近,触碰(喜欢);身体远离,逃避(嫌弃);视线转移…… (喜?恶?)
表情意义:喜爱,恶恨是人际之间心理距离的两个极端(爱和恨)主导产生的反应。爱的时候会主动亲近对方,恨的时候会主动拉开距离,会咬牙切齿,还会干出更疯狂的举动。
身体间的距离,可以体现出人和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的某些行为,也可以体现出现其内心的喜爱与厌恶。
识别要点:形态:身体距离趋远或趋近;意义:展示心理距离的亲密程度;应用意义:在面对一个情景或言语的刺激之后,超乎寻常的异动爱恨反应,可以帮助我们去捕获这爱恨反应背后喜爱·恶恨的真实意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5 18:30
爱恨反应是人际之间心理距离的两个极端(爱和恨)主导产生的反应。
爱的时候会主动亲近对方,恨的时候会主动拉开距离,咬牙切齿,甚至会做出疯狂的举动。
爱恨反应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之中很容易出现。比如在上学时坐的座位,你会和志趣相投或者关系较好的人坐在一起。
心理学:爱恨反应——Ta到底喜欢谁?
三五人一起拍照的时候,爱恨反应特别容易体现。遇到喜欢或亲近的人时,会拉到自己的旁边,有时也会把手搭在他的肩膀上形成肢体上的接触;遇到不喜欢或者讨厌的人,如果他突然站在你旁边,你的身体会下意识的往另一个方向挪动。
心理学:爱恨反应——Ta到底喜欢谁?
身体的距离会道出我们的心声,根据心理学家霍尔研究发现,人的人际关系距离分为四种:
①公众距离(3.65-7.5m)
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其他公共场合沟通时的人际距离,由此的沟通往往是单向的。
②社交距离(1.2-3.6m)
彼此认识的人之间的交往距离。
③个人距离(0.45-1.2m)
朋友之间的交往距离,此时,人们说话温柔,可以感知大量的肢体语言信息。
④亲密距离(0-0.45m)
亲人、夫妻之间沟通和交往的距离。再次距离上,双方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气味、呼吸、体温等私密*。
心理学:爱恨反应——Ta到底喜欢谁?
爱恨反应的形态有很多,爱恨两个极端,两个倾向。
爱的表现形态为:低头、脸红、手足无措(羞)、身体靠近、触碰。
恨的表现形态为:身体远离、逃避、出现不屑甚至愤怒的表情。
当然,爱恨反应的形态远远不止这些,每个人的基线和基线反应不一样,表达喜欢或者厌恶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些形态和关键词概括它。
身体距离的趋远或趋近,表示心理距离的亲密程度,或是对刺激源的喜恶程度。
心理学:爱恨反应——Ta到底喜欢谁?
爱恨反应可以迅速帮助我们识别两个人的亲密程度,不论是人际交往、商务谈判、职场工作、两性之间,都可以通过爱恨反应观察别人的态度,从而做出对我们最有利的应对措施。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5 18:30
爱恨反应:爱则亲,恨则逃
男女朋友之间,如何知道对方是否真的爱你?或是心底对你充满恨意?
商务洽谈时,对方对你是喜欢还是厌恶?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爱恨反应来获得答案。
我们知道,生物最大的需求就是生存和繁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也是如此。人与人之间的爱情,说到底也是对繁衍的需求。不过,这种需求与动物性的需求又有所不同,因为有爱就会生恨,人类的感情要比单纯的繁衍复杂得多。
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我们可以通过彼此身体间的距离看出心理距离。
比如,从热恋中的情人亲密无间到厌烦对方,身体距离的远近可以透露他们内心爱憎的倾向。也就是说,喜欢就靠近,不喜欢就远离;感兴趣就靠近,害怕就躲开,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爱恨反应。
爱恨反应其实不仅仅表现在感情方面,还广泛地运用于商务服务和合作洽谈中。可以说爱恨反应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对方的心理。
爱恨反应又可分为亲近反应和逃离反应。
1. 亲近反应
亲近反应是相爱的人相互表达的主要方式,他们希望通过这种亲近的行为表达更多信息,达到更好的身体互动。比如,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第一次拉手会非常激动和兴奋,进而腿和脚的接触使亲密更进一步。当然,这是亲然关系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如果有一方厌恶另一方,则不可能出现如此亲近的距离。
那么,如何把握好亲近的程度呢?首先,我们要知道,亲近反应可以分成试探性的小幅度与低频率和获取性的大幅度与高频率。在不明情况的时候,最好是通过尝试性的动作进行干预,比如侧耳倾听,然后再对结果有确定性判断后采取行动,比如表达热情欢迎的拥抱。
2.逃离反应
在弱肉强食的远古时代,我们祖先的生存法则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因为保命是最佳的生存法则。后来进入文明社会,人们才开始建立新的相处原则,“近君子,远小人”让自己获得安全。可见,逃离反应是人类进化出来的优秀本领,对生活有巨大的帮助。
那么,逃离反应会有哪些表现呢?首先面孔会远离刺激源。面孔上聚集了很多感觉器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大部分毛发,而且面孔之后就是神经中枢所在,所以当受到负面刺激之后,它们会主动远离刺激源。
负面刺激源的力度越大,远离的距离就越大,二者成正比。因为是应对负面刺激源的反应,所以会在远离动作同时呈现紧张状态,包括不松弛的面孔、视线、呼吸,以及身体不会松驰,四肢很有可能保持紧张状态或阻隔状态。
逃离之后,视线会呈现稳定的状态,但方向不一定。如果向上,是消极逃避策略;如果向下,是隐忍逃避策略,有进攻的可能性,如果是对视,是项撞对抗。 出现这些逃离反应,就可以借此判断行为人轻蔑,反感,排斥、惶恐害怕等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