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2: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7:58
三角班是在茶歌、灯歌、山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由一个人演唱演变到结合的汉族民间歌舞,表现生活故事,称单台歌舞。如《十转来》、《十匹柳》、《十盏灯》、《明灯歌》、《等郎歌》等。后发展到有简单情节,一旦一丑的对子戏,如《补背褡》、《卖杂货》、《攀笋》、《扇子花鼓》、《卖油》等。进而根据两茶女一茶童的歌舞表演演变成二旦一丑的三小戏(“三小”亦指小旦、小生、小丑三个行当),如《接姨姐》、《接姐姐》、《打茶蔸》、《长工碓米》等。三小戏在宁都客家采茶戏106个传统剧目中占三分之二。清道光初期(1821—1830),号称大班的东河戏、宜黄戏、祁剧流行,观众对三角班有了更高的要求,此时,三角班开始演出《落马桥》、《青龙山》、《山伯访友》、《山伯送友》等艺术难度较大的剧目,处于大型剧种与小型剧种,大班与三角班之间的状态,观众称为半班。半班移植、改编、创作演出大型正剧、悲剧及宫廷戏、公案戏、神话戏等剧目30余本(包括7种连台戏)。
清光绪中期(约1891年前后),有些祁剧艺人与半班艺人能独立演出高腔和弹腔剧目,祁剧原有剧目与半班剧目并存于半班舞台,故称半整杂。
*10年左右,半整杂解体,再现“七紧八松九逍遥”的半班,在山区演出,直到解放前夕。
建国后,成立了专业剧团,不仅挖掘、整理、加工优秀传统剧目,还创作了《一条心》、《送草鞋》、《新邻居》和改编的《銮刀记》等一批新剧目,宁都客家采茶戏不但行当齐全,曲调优美,而且表演程式丰富,已是“能歌能舞,能今能古,能大能小,能文能武”的正规戏曲大班,成为全国独具风格的剧种。
宁都客家采茶戏由于来自汉族民间,语言朴实生动,表演形象*真,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表演上,男角以高步、矮步、方步和旦角的碎步、方步、快碎步为基本步法。表演组合程式多种多样,如洗马、舞扇、梳妆、刺绣、出入门庭和生产劳动等。生、旦均画清脸,彩旦加画“蜘蛛”,小丑鼻上画白色蝙蝠或蜻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