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具体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1:44
我来回答
共7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13 13:53
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如下:
1、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
2、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
3、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4、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变法一开始,光绪皇帝就因不满自己的老师、军机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顶撞,将其开缺回籍。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
5、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扩展资料:
对后世影响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打下了思想基础。
推动了清*的自我改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签订《辛丑条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激起了民众对满清*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转化。戊戌维新失败后,支持孙中山*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党人。(此条更准确的说应为戊戌政变的影响,而不是戊戌变法本身的影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13 15:11
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如下:
1、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
2、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
3、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4、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变法一开始,光绪皇帝就因不满自己的老师、军机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顶撞,将其开缺回籍。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
5、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扩展资料:
维新变法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美、法、德、俄、奥、意、日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加紧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西方列强趁机掀起侵略中国的狂潮,偌大的中国被分割成了一块块列强的“势力范围”,整个国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势。
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危机;《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再次遭受割地、赔款,以及大量主权进—步丧失的厄运。甲午战争的惨败更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初步发展的原因有三:一是帝国主义的入侵所带来的刺激。《马关条约》中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列强纷纷加紧资本输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进一步破坏。
这在客观上促使中国城乡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条件;二是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引导和刺激作用。
3、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开始谋求与其经济地位相符的*权利。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力量开始登上*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戊戌变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13 16:46
一、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慈禧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
二、间接原因
1、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
2、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
3、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4、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变法一开始,光绪皇帝就因不满自己的老师、军机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顶撞,将其开缺回籍。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
5、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扩展资料:
变法影响
戊戌人士激进变法的失败,最直接的后果,是加剧了社会内部的*两极化过程。
一方面,这这场变法引起了以满清权贵保守派的*反动。他们以情绪化的方式,更为顽固地坚持“祖法不可变”的立场。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进入了权力中枢,并进而强化了朝野本来就存在的非理性的排外主义势力。
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外的*。“*排满”从此成为日益强大的*思潮。清王朝充当中国变革的主导者的可能性,将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这种两极化过程使中国未来的命运,将由此充满了更多的变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维新变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13 18:37
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1.戊戌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在*,1898年6月中旬,慈禧太后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并且控制了人事任免权,防止光绪帝破格提拔维新派。在地方,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坚持变法外,其他各省*都对新政犹豫观望,敷衍了事,并不实行。变法法令大多成为了一纸空文。
2.没有强大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更没有获得强大的武装支持。
3.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缺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用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这是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4.当顽固派准备*维新变法运动时,维新派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在维新人士和帝党*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的失败:
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和反对。随着变法的不断深入,新旧势力的冲突日益尖锐。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重新训政,继而大肆搜捕维新派。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他新政措施全部被取消。“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维新变法的影响:
维新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维新派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了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这次变法传播了资产阶级的*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维新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了资产阶级斗争由改良转向了*。维新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13 20:45
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戊戌变法是由光绪帝和维新派主导的一次*,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力量过于弱小。清朝晚期实权掌握在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手中,当戊戌变法触及到顽固派的利益时,就遭到了遏制和*。
维新派在变法的过程中,并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书都没有充分的证据,无法说服顽固派,甚至连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另外,在变法的过程中,维新派一些激进的宣传也为变法增加了社会阻力。
戊戌变法的目的虽说是为了救助那些生活不好的人民,但是却缺乏实际考虑,过于乐观的估计改革形式和变法的难易程度。同时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维新派变法最大的依仗不过是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官僚。
在戊戌变法的103天中,皇帝一共发出改革谕旨286件,平均每天近3件。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一开始就为变法埋下了祸根,而且这种冒进的措施也触及了很多人的利益。另外,维新派在变法的过程中,采取的就是单纯的自下而上的和平、合法的方式,手段过于单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13 23:10
根本原因
在西方列强加紧蚕食、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情况下,国家利益和王朝利益的冲突自然而然的引到了满汉冲突这个核心问题上。那些满族官僚虽然昏聩无知,但对权力的变化却极为敏感。在他们看来,维新变法的实质不过是要把权力从他们手中夺走罢了。正如黄鸿寿在《清史纪事本末》中描述的,“时百日间,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其尤为雷厉风行者:一令都中筑马路,二令办理国防,三命八旗人丁,如愿出京谋生计者,任其自由。于是满族诸*哗,谣谤四起。”整个满族统治集团很快意识到,无论变法给中国带来多大的好处,但都要让满族亲贵这个主要既得利益团体付出沉重的代价,不但可能丧失自己的特权,更有可能丧失三百年来一直把持的政权。改革固然是可以有利于国家的,但那些守旧派和既得利益者的代价也是沉重的。变法利中国,不利满洲;中国兴则满洲亡。所以他们是“宁与友邦,不与家奴”.
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表现为)①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③维新派没有势力,又不能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变法失败的教训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另一原因
变法运动,从戊戌年四月二十三日(即1898年6月11日,以下均用旧历)光绪下《明定国是》诏谕开始。接着新政上谕,如雪片飞下,频频颁发,而守旧派推宕拖延,全力阻挠。新政无法实行,诏谕全成空文,两党形同水火,势不两立。七月三十日,光绪帝颁密诏给杨锐,嘱维新派妥筹良策,推进变法。密诏中说:“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它?”光绪帝意识到将有变故,自己处在危险地位,流露出焦急心情,要维新派筹商对策。八月初二日又由林旭带出第二次密诏,令康有为“汝可迅速出外,不可迟延。”康有为、梁启超、林旭、谭嗣同等维新派的核心人物跪诵密诏,痛哭失声,誓死搭救皇帝,不得已铤而走险,决定实行兵变,包围颐和园,迫使慈禧太后交权。八月初三日谭嗣同夜访法华寺,会见袁世凯,说袁举兵杀荣禄,围颐和园,对慈禧太后则或囚或杀。此后事情的发展有不同说法,传统说法是:袁世凯是个两面派,一面假意和维新派周旋,骗得光绪帝封他为侍郎,另一面看到慈禧的势力根深蒂固,决定投靠旧党。他用假话哄走了谭嗣同。八月初五日向皇帝请训,当天乘火车回天津,向荣禄告密,出卖光绪帝和维新派。当夜,荣禄赶回北京告变。八月初六日晨,慈禧临朝训政,囚禁光绪,捕拿维新派,杀六君子,百日维新遂告失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14 02:08
这场伟大的*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从客观上来讲是由于中国封建势力十分强大,而且异常顽固,中国封建守旧势力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已经根深蒂固,他们反对任何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变革。
随着维新思想的迅速传播和维新派活动的日益发展,维新与守旧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这种矛盾在清廷上层表现为帝党和后党之间的斗争。帝党是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他们思想开明,但不掌握实权,因而企图通过变法维新,排挤后党争取掌握实权,使国家强大起来;后党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他们掌握实权,顽固守旧,反对维新变法。维新派日益扩大的宣传和组织活动,受到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1896年1月,御史杨崇伊上书*强学会结党营私,攻击《中外纪闻》背叛“圣教”。慈禧太后立而强迫光绪帝下令封闭北京强学会,查禁《中外纪闻》,紧接着上海强学会也被解散。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下了“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开始到9月21日变法失败,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这些革新的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臻于富强。虽然这些新政措施并未直接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必然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的。维新与守旧的斗争日益激烈。
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想在一个具有长达几千年封建制度的国度中产生,可谓有一定的难度,也是维新派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维新以前的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特殊的经济、*结构和思想文化传统,特别是历代封建统治者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严重束缚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一直处于十分微弱的发展状态,中国依旧是一个封建社会,*上实行高度*集权的封建*政权。文化思想上,实行以封建经学为统治思想的文化*主义*,以巩固满洲贵族的封建*统治。大兴*,用高压手段压抑反清意识,钳制异端思想,又竭力提倡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程朱理学,并以八股取大的制度和功名利禄,笼络汉族知识分子,消泯反清情绪。清*长期的闭关*,严重地阻碍了经济发展,表现出清王朝统治者极端的顽固、愚昧和腐朽。正是由于有这么一种顽固守旧势力的存在和阻碍,是维新变法运动无法得以成功的一个主要的客观原因,致使这次变法终究失败。
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从主观来讲,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仅有初步发展,经济力量极其薄弱,因而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还很不成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力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特点是:基础工业极为薄弱,投资少,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分布区域不平衡,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从其产生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道路坎坷、步履艰难。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明显的两面性的阶级,它在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排挤打击和本国封建势力,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要求的同时,也正在不同的程度上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民族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由于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把反帝反封建的中国*进行到底并取得胜利。
维新派大都是刚刚从地主、官僚、富商中转化而来的那部分资产阶级的上层代表人物,而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则是从封建知识分子中转化而来的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因而维新派的*、经济力量都是很软弱的。维新变法中代表人物康有为,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自动系统地接受了封建传统教育,博通经史,封建教育已经使他注定不能彻底改变现状。维新派否定封建制度,要求中国独立,反对外来侵略,却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甚至幻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变法维新。维新派的宗旨只限于在,抵御外国侵略、反对不平等条约,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反对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重农抑商*,倡导“商战固本”的口号,反对洋务派垄断,控制近代企业,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上主张改变中国现行的君主*制度,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制度。
维新派缺乏实力,但又脱离人民群众,甚至仇视农民*,把变法局限于开明的封建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里。太平天国*的失败,已经使维新派看到人民群众的不可取性,还从一定程度上仇视农民*,幻想知识分子闹*,来给国家谋利,然而历史上任何一次*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力量来涉取的。
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不能把民族解放和社会改革引向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