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4 10:4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6:51
包拯杀陈世美是因为陈世美在有妻儿的情况下抛弃妻子做了驸马。
陈世美是戏剧《铡美案》中虚构出来的人物,在戏曲中因为陈世美早年在家中已经娶了秦香莲为妻,但是在参加完科举考试并且高中状元以后被皇帝招为驸马。
秦香莲在家中苦等不见陈世美的消息,于是带上儿子来到京城寻找陈世美。在寻找的过程中得知陈世美已经做了当朝驸马,并且对皇帝隐瞒了自己已经有妻子和儿子的情况。
秦香莲在心灰意冷之际将陈世美告上了公堂,包拯在查明事情原委以后定罪于陈世美最终用龙头铡把陈世美铡死。
扩展资料:
包拯铡死陈世美这种故事的另一面,就是所谓的节烈,一种只要求女子的道德品格。一个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进,未嫁之前,不能让别的男人看见她的脸。
在明代,有人碰了一下一个女子的手,这个女子就把自己的手砍掉的事迹,是被人传颂的。而女子尚未出嫁未婚夫死掉,女子为之守节一辈子。当然会得到皇帝表彰,成为节烈的模范典型,要给立牌坊的。
这种故事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就是,女子即使仅仅在名分上跟了一个男人,如果再换人,就掉价了,离婚再嫁,更是不值钱。所以,一旦被男人抛弃,真就可能会去死。
在古代理学大盛之后流行的这种针对女性的道德讲究,背后就是准确无误的女性社会地位的大滑落。《铡美案》这种剧,本身就象征着那个时代女人低微的地位。
后来这种剧之所以流行,人们看了之后义愤填膺,大骂陈世美,实际上说明女人在1949年之后,地位依旧很低,没有借所谓的妇女解放,扬眉吐气,翻身做主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世美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6:52
职责所在,(这是戏剧虚构的内容)。
陈世美 (文学人物)
陈世美的形象最早出自明代小说《增像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在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续书《续七侠五义》中陈世美故事得以完善定版,并影响传统戏曲《秦香莲》(又名《铡美案》),在剧中是忘恩负义、抛妻弃子的反面人物,最后被包拯所斩,也因此在后世成为负心人的代名词。
风传中历史原型为清代*陈年谷,但这是明显的伪考证,因为陈世美是明朝小说《包公案》中的人物,明朝人写小说,怎么可能以清朝人为原型呢?很显然,《铡美案》是根据《包公案》中的第二十六章改编的,并无真实历史原型。
注:陈年谷是清朝顺治年间的人,又名陈熟美。大概因为名字相近,有人据此生出原型是他的附会。
据《湘州志·进士篇》记载:“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陈年谷,官贵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又据《湖北历史人物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记载:陈世美,清代*。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即湖北均县,现丹江口市)人,出身于仕官之家。清初游学北京,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进士。初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因得康熙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1] 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6:52
根据历史,陈世美确有其人,而秦香莲是杜撰的。陈世美并不是驸马,而是一般的州县*,为官清正廉明,深为百姓爱戴。关于陈世美被丑化,都是唱戏惹的祸。据说一个很有名的戏班,将同台演秦香莲喊冤和歌颂陈世美的戏。可是演来演去竟将前一场的男主人公变成了陈世美。而听众强烈要求要杀了陈世美,所以戏班就想出了“包公铡美案”。之后,包公铡美便红遍了全国。而陈世美的后人和他家乡百姓都很反感这部戏,有的地方甚至“台前不唱秦香莲,台后不唱陈世美”。说的便是这两部戏不该同时唱,而陈世美的功绩不可磨灭,更不该将他说成坏人。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6:53
这是他的职责所在,并不只是针对陈世美这个人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6:53
这是戏剧虚构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