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笼汤包的传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3 11:13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8:41
一、南翔小笼包已有百年历史。最初的创始人是一家点心店――日华轩点心店的老板黄明贤,后来他的儿子才在豫园老城隍庙开设了分店。也就是在这繁华喧闹的豫园,
初名“南翔大肉馒头”,后称“南翔大馒头”,再称“古猗园小笼”,现叫“南翔小笼”。大肉馒头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选用精白面粉擀成薄皮;又以精肉为馅,不用味精,用鸡汤煮肉皮取冻拌入,以取其鲜,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以取其香;还根据不同节令取蟹粉或春竹、虾仁和入肉馅,每只馒头折裥十四只以上,一两面粉制作十只,形如荸荠呈半透明状,小巧玲珑。
美食本来就是一门艺术,中国人发明的包子可算是这门艺术中的一个杰作,而南翔小笼更是把这一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极致。南翔小笼制作精细,它以精白面粉发酵为皮,选取猪腿精肉为馅,而最独特的是要用隔年老母鸡炖汤,再和猪肉皮煮在一起,然后做成皮冻,拌入馅内。
揪出的面团大小均等,还用食用油抹其表面,这样会使口感更好。要把胚子拉到底,差不多大小,包的时候手要向上拉,它的优势是皮薄,肉嫩,丰满。热腾腾的雾气直往上冒,小笼包蒸好了,此时的小笼包一个个雪白晶莹,如玉兔一般,惹人喜爱。戳破面皮,滑溜溜的汁水一下子流出来。雪白的面皮,透亮的汁液,粉嫩的肉馅,诱人到极致。南翔小笼包味美细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从当年第一次在南翔小镇石舫上零售,到今天分店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南翔小笼的变化令人瞩目,然而,它的那份原汁原味、自然淳朴却始终不变,始终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食客。戳破面皮,蘸上香醋,就着姜丝,咬一口南翔小笼,然后细细品味,品味上海传统的饮食文化,品味远离喧嚣都市的那份“乡野”之情,品味好吃的南翔小笼。
二、
灌汤包子是开封的传统食品,早在北宋市场上已有售卖,称灌浆馒头或灌汤包子。东京72家正店之一的“王楼”,制售的名为“山洞梅花包子”,号称“东京第一”。北宋之后,灌汤包子在开封流传下来。
20世纪20年代,名厨黄继善创办“第一点心馆”,主营灌汤包子。30年代, 他适应市场需求,对包子的制作方式加以革新,奖原来用半发面皮和瘦皮和瘦肉掺猪皮冻糕加江米、料酒、子母油、甜面酱、小磨香油等制馅,改为用死面制皮和用白糖、味精为馅提鲜。通过“三硬三软”和面,使面皮盘筋韧光滑,不漏汤,不掉衣。还改大笼为小笼蒸制,就笼上桌,旋吃旋蒸,保持旋蒸,既保持了包子的热度和形状的完美,又便于经营,备受顾客欢迎,此即为灌汤小笼包子。
建国后,灌汤小笼包子 得以发扬广大。尤其是黄继善开创的“第一楼包子馆”所经营的灌汤小笼包子,经过名师的不断改进,更具特色。其皮薄馅大,灌汤流油,软嫩鲜香,洁白光润,提起像灯笼,放下似菊花。远近闻名,吸引了大批开封市民和中外游客,多以品尝此名食为乐事。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第一楼”先后发展了系列产品“小笼包子宴”和“速冷包子”。“小笼包子宴”又称“什锦包子宴”,依馅料不同分为鸡丁、笋丁、韭菜头、鱼仁、虾仁、山楂、三鲜、南荠、麻辣汤和灌汤十大风味。“速冷包子”先后投放本市及郑州、洛阳、杭州、北京等市厂,受到欢迎。90年代后期,随者第一楼集团公司的成立和规模的日益扩大,各地要求联营或设店经营灌汤小笼包子的客商越来越多,至1996年底,已在外地设连锁店20余家 。1989年以来,“第一楼”小笼包子先后获得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和中国烹饪协会认定的“中华名小吃”等荣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8:42
小笼汤包,又名灌汤包,传说源于南宋年间,就有专门的小店经营灌浆馒头,虾肉包子等,说明此时已有灌浆包子(灌汤包)。到了清代时期,扬州地方的灌汤包子更为出名,诗人林兰痴《江三百吟》中有一首描述“灌烫包”的诗,诗前写有小序云:“春秋东日,肉汤易凝者灌于罗细面之内,以为包子。蒸熟则汤融而不泄,扬州茶肆多以此擅长。”其诗曰:“到口难吞味易尝,团团一个最包藏,外强不必中干鄙,执热须防手探烫。”小笼包由此流传至今,一直广受食客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