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3 09:49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0:00
去年,一部记录电影《零零后》引起了无数网友的关注,这部电影历经13年才拍摄完成,一经上映就创下了豆瓣8.2分的好成绩。
很多看了此片的朋友都赞不绝口,极力推荐,认为影片很有温度,值得每一个为人父母者去认真观看。
纪录片中有一个片段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但是却让所有观众难忘:一个名叫于锡坤的12岁男孩,在小学快毕业时被妈妈带着参加特长生考试。
当他坐在出租车上的时候,明显能够看出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妈妈在一旁不停的唠叨"没事没事",可是男孩却并没有理会,只是闭上眼睛默默的靠着车门。
下车之前,男孩在车窗玻璃上用英文写出了不去考试,妈妈看了一眼问孩子在写什么,他没有说话,最后擦掉了刚刚写下的笔迹。
像于锡坤一样的孩子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似乎不愿意和父母多交流,面对父母的询问也只是简单的用"没什么"三个字敷衍。
很显然这些孩子已经把之前对父母敞开的心门紧紧关上,他们不愿意去表达自己,不愿意给父母了解自己的机会。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沟通的前提
女孩谈雨萌在小时候特别喜欢和父母在一起,她总是喜欢在父母旁边蹦蹦跳跳,和父母一起手拉这手去散步,这应该是她童年时最快乐的回忆。
但是自从10岁开始,谈雨萌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就越来越疏远,她宁愿和同学们在一起谈天说地,甚至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也不愿意和父母聊聊天。
"对这种父母我能说什么呢?",可以看出女孩的无奈,她选择向父母关上心门,也许并不是她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如此黏着父母的小可爱,瞬间就拒父母与千里之外呢?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在亲子沟通方面,家长表现有待提升。两成多家庭几乎没有亲子沟通,近十成家庭亲子沟通不畅。
还有很多家长在亲子沟通中,不讲究方式方法,对孩子缺乏尊重。
亲子沟通是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最佳途径,但是很多父母却没有把握住机会,使得孩子的表达得不到及时的反馈。
当孩子一次又一次感到失望时,自然也就对父母没有什么信任感,从而彻底切断和父母的心灵交流。
父母无法满足孩子的沟通
有媒体问《零零后》导演张同道:"您片中的镜头非常自然、亲密,记录到了池亦洋第一次刮胡子和早恋,而柔柔谈到和住家的矛盾时也在您的镜头前落泪,您是如何和两个孩子建立起亲密关系的?"
"因为我们跟孩子们的相处时间长,彼此有信任,而且从来不会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所以至少这几个主要的孩子跟我们之间,都是有心灵上的沟通的,会把心里话毫无保留地说给我们听。"
张同道回答:"这种信任关系,是纪录片能够拍摄完成的一个前提。"
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前提就是沟通,如果连最基本最简单的沟通都无法进行,那么想要拉近彼此的距离,显然不太可能。
海明威说:"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
这也就表明孩子的内心是渴望和父母交流的,这是一种本能的表现,他们想要向父母诉说,想让父母聆听,但是父母却会觉得这些只是浪费时间,所以甚至不去理会。
运用"心理名片",和孩子更亲近
苏联心理学家纳季什维利提出人与人之间具有"名片效应":在人和人的交往当中,如果双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那么双方就会很快的拉进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更愿意亲近,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马未都曾经在《圆桌派》里谈处理儿子早恋的问题。当他得知孩子喜欢上了一个女同学之后,第一反应并不是责骂孩子,而是告诉儿子自己比他更早就喜欢女孩了。
正是因为这句话,儿子一下子就和他特别亲近,瞬间拉近了彼此间的关系。
马未都说,和孩子沟通时,不要第一步就谈对错,而是要先表明自己的态度,愿意和孩子站在一起,这样会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如果直接告诉孩子他们做的不好,做的是错误的,那么在孩子无法完全理解的情况下,自然会对父母产生反感,把心门紧紧关闭。
不同的阶段,心理名片也会不同
美国心理学家艾伦·葛林斯基,根据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亲子关系的六个阶段,即想象阶段、养育阶段、权威阶段、综合阶段、独立(青春期)阶段、分离阶段。
如果简单的划分,那么可以像李玫瑾教授说的那样,12岁之前是依恋期,12岁到18岁之间是青春期。
依恋期的孩子喜欢和父母做游戏,这使得他们对于父母有着极大的依赖,甚至有的时候会让父母感到孩子有点烦,为什么总是喜欢黏着自己?
其实这时是孩子最信赖父母的时候,如果父母能够抓住这段时间,愿意和孩子进行沟通,那么自然能够打开孩子的心扉,走进孩子的内心,真正了解孩子。
和依恋期相比,孩子的青春期显得有些复杂。这时孩子的身体和生理都会有一定的发育,这会让他们感到很好奇,但同时也会觉得困扰,从而引起情绪上的波动。
这时父母和孩子沟通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注意以下心理名片。
1、语言贴近
父母和孩子之间会有语言上的代沟,很多时候孩子说的话,父母根本都无法明白,自然也就谈不上彼此间的交流。
如果父母能够培养和孩子一样的爱好,能够多上网了解一些时尚语言,那么就会和孩子产生共鸣。
2、态度贴近
父母和孩子沟通时要尽量保证和孩子处于平等的位置,千万不要高高在上,让孩子有压抑感。而是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而又舒适的环境,愿意尽可能温柔的聆听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爱上聊天的这种感觉。
3、情感贴近
父母对于孩子的情绪应该做到共情,不仅要多加关注,而且要及时给予反馈,同时可以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爱。给予孩子发泄情绪的权利,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这样才会让彼此的关系越来越近,情感越来越亲。
4、价值观贴近
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差别,父母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价值观,而是要学会尊重孩子,让孩子有选择的权利。
只要在大方向上引导孩子,剩下的就不如交给孩子,让他们自由的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0:00
之所以孩子会拒绝沟通,主要是因为你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所以孩子才会厌恶你,我觉得父母一定要经常跟孩子在一起交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0:01
因为大多数父母可能对孩子要求比较的严格,或者是根本不想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所以这就导致孩子不想和父母沟通。我觉得父母还是应该要真诚地和孩子沟通,交换彼此的想法和意见,这样可能才会互相理解。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1 00:01
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就会很少与家里人沟通,因为觉得父母不理解,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孩子树立沟通桥梁。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23:02
去年,一部记录电影《零零后》引起了无数网友的关注,这部电影历经13年才拍摄完成,一经上映就创下了豆瓣8.2分的好成绩。
很多看了此片的朋友都赞不绝口,极力推荐,认为影片很有温度,值得每一个为人父母者去认真观看。
纪录片中有一个片段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但是却让所有观众难忘:一个名叫于锡坤的12岁男孩,在小学快毕业时被妈妈带着参加特长生考试。
当他坐在出租车上的时候,明显能够看出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妈妈在一旁不停的唠叨"没事没事",可是男孩却并没有理会,只是闭上眼睛默默的靠着车门。
下车之前,男孩在车窗玻璃上用英文写出了不去考试,妈妈看了一眼问孩子在写什么,他没有说话,最后擦掉了刚刚写下的笔迹。
像于锡坤一样的孩子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似乎不愿意和父母多交流,面对父母的询问也只是简单的用"没什么"三个字敷衍。
很显然这些孩子已经把之前对父母敞开的心门紧紧关上,他们不愿意去表达自己,不愿意给父母了解自己的机会。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沟通的前提
女孩谈雨萌在小时候特别喜欢和父母在一起,她总是喜欢在父母旁边蹦蹦跳跳,和父母一起手拉这手去散步,这应该是她童年时最快乐的回忆。
但是自从10岁开始,谈雨萌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就越来越疏远,她宁愿和同学们在一起谈天说地,甚至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也不愿意和父母聊聊天。
"对这种父母我能说什么呢?",可以看出女孩的无奈,她选择向父母关上心门,也许并不是她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如此黏着父母的小可爱,瞬间就拒父母与千里之外呢?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在亲子沟通方面,家长表现有待提升。两成多家庭几乎没有亲子沟通,近十成家庭亲子沟通不畅。
还有很多家长在亲子沟通中,不讲究方式方法,对孩子缺乏尊重。
亲子沟通是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最佳途径,但是很多父母却没有把握住机会,使得孩子的表达得不到及时的反馈。
当孩子一次又一次感到失望时,自然也就对父母没有什么信任感,从而彻底切断和父母的心灵交流。
父母无法满足孩子的沟通
有媒体问《零零后》导演张同道:"您片中的镜头非常自然、亲密,记录到了池亦洋第一次刮胡子和早恋,而柔柔谈到和住家的矛盾时也在您的镜头前落泪,您是如何和两个孩子建立起亲密关系的?"
"因为我们跟孩子们的相处时间长,彼此有信任,而且从来不会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所以至少这几个主要的孩子跟我们之间,都是有心灵上的沟通的,会把心里话毫无保留地说给我们听。"
张同道回答:"这种信任关系,是纪录片能够拍摄完成的一个前提。"
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前提就是沟通,如果连最基本最简单的沟通都无法进行,那么想要拉近彼此的距离,显然不太可能。
海明威说:"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
这也就表明孩子的内心是渴望和父母交流的,这是一种本能的表现,他们想要向父母诉说,想让父母聆听,但是父母却会觉得这些只是浪费时间,所以甚至不去理会。
运用"心理名片",和孩子更亲近
苏联心理学家纳季什维利提出人与人之间具有"名片效应":在人和人的交往当中,如果双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那么双方就会很快的拉进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更愿意亲近,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马未都曾经在《圆桌派》里谈处理儿子早恋的问题。当他得知孩子喜欢上了一个女同学之后,第一反应并不是责骂孩子,而是告诉儿子自己比他更早就喜欢女孩了。
正是因为这句话,儿子一下子就和他特别亲近,瞬间拉近了彼此间的关系。
马未都说,和孩子沟通时,不要第一步就谈对错,而是要先表明自己的态度,愿意和孩子站在一起,这样会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如果直接告诉孩子他们做的不好,做的是错误的,那么在孩子无法完全理解的情况下,自然会对父母产生反感,把心门紧紧关闭。
不同的阶段,心理名片也会不同
美国心理学家艾伦·葛林斯基,根据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亲子关系的六个阶段,即想象阶段、养育阶段、权威阶段、综合阶段、独立(青春期)阶段、分离阶段。
如果简单的划分,那么可以像李玫瑾教授说的那样,12岁之前是依恋期,12岁到18岁之间是青春期。
依恋期的孩子喜欢和父母做游戏,这使得他们对于父母有着极大的依赖,甚至有的时候会让父母感到孩子有点烦,为什么总是喜欢黏着自己?
其实这时是孩子最信赖父母的时候,如果父母能够抓住这段时间,愿意和孩子进行沟通,那么自然能够打开孩子的心扉,走进孩子的内心,真正了解孩子。
和依恋期相比,孩子的青春期显得有些复杂。这时孩子的身体和生理都会有一定的发育,这会让他们感到很好奇,但同时也会觉得困扰,从而引起情绪上的波动。
这时父母和孩子沟通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注意以下心理名片。
1、语言贴近
父母和孩子之间会有语言上的代沟,很多时候孩子说的话,父母根本都无法明白,自然也就谈不上彼此间的交流。
如果父母能够培养和孩子一样的爱好,能够多上网了解一些时尚语言,那么就会和孩子产生共鸣。
2、态度贴近
父母和孩子沟通时要尽量保证和孩子处于平等的位置,千万不要高高在上,让孩子有压抑感。而是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而又舒适的环境,愿意尽可能温柔的聆听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爱上聊天的这种感觉。
3、情感贴近
父母对于孩子的情绪应该做到共情,不仅要多加关注,而且要及时给予反馈,同时可以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爱。给予孩子发泄情绪的权利,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这样才会让彼此的关系越来越近,情感越来越亲。
4、价值观贴近
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差别,父母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价值观,而是要学会尊重孩子,让孩子有选择的权利。
只要在大方向上引导孩子,剩下的就不如交给孩子,让他们自由的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23:03
之所以孩子会拒绝沟通,主要是因为你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所以孩子才会厌恶你,我觉得父母一定要经常跟孩子在一起交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23:03
因为大多数父母可能对孩子要求比较的严格,或者是根本不想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所以这就导致孩子不想和父母沟通。我觉得父母还是应该要真诚地和孩子沟通,交换彼此的想法和意见,这样可能才会互相理解。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23:04
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就会很少与家里人沟通,因为觉得父母不理解,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孩子树立沟通桥梁。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23:02
去年,一部记录电影《零零后》引起了无数网友的关注,这部电影历经13年才拍摄完成,一经上映就创下了豆瓣8.2分的好成绩。
很多看了此片的朋友都赞不绝口,极力推荐,认为影片很有温度,值得每一个为人父母者去认真观看。
纪录片中有一个片段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但是却让所有观众难忘:一个名叫于锡坤的12岁男孩,在小学快毕业时被妈妈带着参加特长生考试。
当他坐在出租车上的时候,明显能够看出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妈妈在一旁不停的唠叨"没事没事",可是男孩却并没有理会,只是闭上眼睛默默的靠着车门。
下车之前,男孩在车窗玻璃上用英文写出了不去考试,妈妈看了一眼问孩子在写什么,他没有说话,最后擦掉了刚刚写下的笔迹。
像于锡坤一样的孩子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似乎不愿意和父母多交流,面对父母的询问也只是简单的用"没什么"三个字敷衍。
很显然这些孩子已经把之前对父母敞开的心门紧紧关上,他们不愿意去表达自己,不愿意给父母了解自己的机会。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沟通的前提
女孩谈雨萌在小时候特别喜欢和父母在一起,她总是喜欢在父母旁边蹦蹦跳跳,和父母一起手拉这手去散步,这应该是她童年时最快乐的回忆。
但是自从10岁开始,谈雨萌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就越来越疏远,她宁愿和同学们在一起谈天说地,甚至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也不愿意和父母聊聊天。
"对这种父母我能说什么呢?",可以看出女孩的无奈,她选择向父母关上心门,也许并不是她的初衷,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如此黏着父母的小可爱,瞬间就拒父母与千里之外呢?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在亲子沟通方面,家长表现有待提升。两成多家庭几乎没有亲子沟通,近十成家庭亲子沟通不畅。
还有很多家长在亲子沟通中,不讲究方式方法,对孩子缺乏尊重。
亲子沟通是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的最佳途径,但是很多父母却没有把握住机会,使得孩子的表达得不到及时的反馈。
当孩子一次又一次感到失望时,自然也就对父母没有什么信任感,从而彻底切断和父母的心灵交流。
父母无法满足孩子的沟通
有媒体问《零零后》导演张同道:"您片中的镜头非常自然、亲密,记录到了池亦洋第一次刮胡子和早恋,而柔柔谈到和住家的矛盾时也在您的镜头前落泪,您是如何和两个孩子建立起亲密关系的?"
"因为我们跟孩子们的相处时间长,彼此有信任,而且从来不会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所以至少这几个主要的孩子跟我们之间,都是有心灵上的沟通的,会把心里话毫无保留地说给我们听。"
张同道回答:"这种信任关系,是纪录片能够拍摄完成的一个前提。"
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前提就是沟通,如果连最基本最简单的沟通都无法进行,那么想要拉近彼此的距离,显然不太可能。
海明威说:"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
这也就表明孩子的内心是渴望和父母交流的,这是一种本能的表现,他们想要向父母诉说,想让父母聆听,但是父母却会觉得这些只是浪费时间,所以甚至不去理会。
运用"心理名片",和孩子更亲近
苏联心理学家纳季什维利提出人与人之间具有"名片效应":在人和人的交往当中,如果双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那么双方就会很快的拉进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更愿意亲近,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马未都曾经在《圆桌派》里谈处理儿子早恋的问题。当他得知孩子喜欢上了一个女同学之后,第一反应并不是责骂孩子,而是告诉儿子自己比他更早就喜欢女孩了。
正是因为这句话,儿子一下子就和他特别亲近,瞬间拉近了彼此间的关系。
马未都说,和孩子沟通时,不要第一步就谈对错,而是要先表明自己的态度,愿意和孩子站在一起,这样会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如果直接告诉孩子他们做的不好,做的是错误的,那么在孩子无法完全理解的情况下,自然会对父母产生反感,把心门紧紧关闭。
不同的阶段,心理名片也会不同
美国心理学家艾伦·葛林斯基,根据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亲子关系的六个阶段,即想象阶段、养育阶段、权威阶段、综合阶段、独立(青春期)阶段、分离阶段。
如果简单的划分,那么可以像李玫瑾教授说的那样,12岁之前是依恋期,12岁到18岁之间是青春期。
依恋期的孩子喜欢和父母做游戏,这使得他们对于父母有着极大的依赖,甚至有的时候会让父母感到孩子有点烦,为什么总是喜欢黏着自己?
其实这时是孩子最信赖父母的时候,如果父母能够抓住这段时间,愿意和孩子进行沟通,那么自然能够打开孩子的心扉,走进孩子的内心,真正了解孩子。
和依恋期相比,孩子的青春期显得有些复杂。这时孩子的身体和生理都会有一定的发育,这会让他们感到很好奇,但同时也会觉得困扰,从而引起情绪上的波动。
这时父母和孩子沟通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注意以下心理名片。
1、语言贴近
父母和孩子之间会有语言上的代沟,很多时候孩子说的话,父母根本都无法明白,自然也就谈不上彼此间的交流。
如果父母能够培养和孩子一样的爱好,能够多上网了解一些时尚语言,那么就会和孩子产生共鸣。
2、态度贴近
父母和孩子沟通时要尽量保证和孩子处于平等的位置,千万不要高高在上,让孩子有压抑感。而是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而又舒适的环境,愿意尽可能温柔的聆听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爱上聊天的这种感觉。
3、情感贴近
父母对于孩子的情绪应该做到共情,不仅要多加关注,而且要及时给予反馈,同时可以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爱。给予孩子发泄情绪的权利,愿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这样才会让彼此的关系越来越近,情感越来越亲。
4、价值观贴近
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差别,父母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价值观,而是要学会尊重孩子,让孩子有选择的权利。
只要在大方向上引导孩子,剩下的就不如交给孩子,让他们自由的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23:03
之所以孩子会拒绝沟通,主要是因为你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所以孩子才会厌恶你,我觉得父母一定要经常跟孩子在一起交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23:03
因为大多数父母可能对孩子要求比较的严格,或者是根本不想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所以这就导致孩子不想和父母沟通。我觉得父母还是应该要真诚地和孩子沟通,交换彼此的想法和意见,这样可能才会互相理解。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23:04
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就会很少与家里人沟通,因为觉得父母不理解,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孩子树立沟通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