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2-15 08: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5 21:07
Wagon,也就是旅行车,在谐音梗的作用下成为了我们口中的“瓦罐”。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Sedan车型的车顶平直延续到车尾进而形成D柱,使其既保留轿车的低矮车身和灵活操控,又拥有SUV的装载能力,是一种很具个性和文化属性的乘用车。
实际上早在汽车刚开始步入国内家庭的上世纪90年代,一些全球汽车巨头就开始向其在国内的合资车企导入“瓦罐”,上点年龄的车友应该都对广州标致505 SW8和上海大众桑塔纳“大*”版都有印象。
不过那些年头,国内能买上车的人可谓非富即贵,追求社会地位是必然之事,对待买车自然十分讲究。只有标准的Sedan这种能让人第一眼印象上与货车划清界限的车型,才符合他们的购车要求。就此,“三厢”成了轿车的硬性标准,而有些“四不像”的“瓦罐”自然就不怎么受待见了。
这种观念一直持续了N久,直到新千年初期,汽车已经开始向国内普通家庭普及之时,都依然盛行。所以即便那个时候市面上已经有上汽通用别克/雪佛兰赛欧S-RV、上汽通用别克凯越旅行车、南京菲亚特派雷奥周末风等一众售价相对亲民的“瓦罐”推出,但最终这些车型都被打上了异类的标签,以惨淡的销量草草收场。
2015年之后,这种情况终于迎来了转机。随着中国民众接触汽车的机会越来越多,拥有汽车的人越来越多,民众对汽车的理解也在不断提升,“瓦罐”也逐步开始进入一些爱车人士的视野。再加上网络视频的起势,以及车评人们对大众迈腾R36、奥迪A6 advant、奥迪A4 allroad、沃尔沃V90、V60这类进口“瓦罐”的力捧,就让“瓦罐”成为了“个性高端玩法”的代名词,拥有了一批忠实的信徒。
其间,也有一些品牌察觉到了“瓦罐”在市场上泛起的阵阵涟漪,开始推出或打算推出售价比较大众化的“瓦罐”。但结果都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貌似民众对瓦罐还是不感冒,用键盘敲出“如果推出旅行版我必入”的人一大堆,真正用银子投票的却少之又少。宝骏Valli被现实打得满地找牙,福克斯猎装版无人问津,斯柯达明锐旅行车一直不温不火。而其他品牌见状也只能将推出“瓦罐”的计划“流产”。
其实在笔者看来,2015年之后这次为“瓦罐”造浪运动,离成功已经很近了,只是推出“瓦罐”的品牌差了把力。要知道喜欢“瓦罐”的人,必定是有着前卫审美,包容性很强,同时又是比较懂车的人。说直白一点,就是高知年轻人,他们追求的是个性,而个性背后的本质其实是调性。
而此时的宝骏品牌,并未摘掉“廉价实用”的品牌标签,去打“调性”这张牌显然不合时宜。而福克斯猎装版推出之时,福克斯车系和福特品牌在国内年轻人群心目中的认可度和号召力已经大不如前,也不具备掀起“瓦罐”浪潮的底气。各位要明白一点,小众产品还得用大众认可的品牌去带,否则小众加小众就等于更小众。
之所以说当前是最适合推出平民旅行车的绝佳机会,是因为属于中国广大家庭的汽车大普及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随着民众对汽车接触和使用经验的增多,大多数普通百姓都将原本寄托于汽车之上的“面子观念”放下来了。而近年来不乐观的经济形势,则加剧了这一态势,汽车消费已经越来越趋于理性,这就为操控和能耗等同轿车同时储物能力又不输SUV的“瓦罐车”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此外,新能源技术的加持,也让民众对车辆的类型有了更多的包容性。所以,“瓦罐”起势的最佳时机,就在当下。
那么哪些品牌有实力去推动“瓦罐”浪潮呢?看看当前国内汽车市场谁在普通家庭用户心目中的号召力高不就行了?没错,就是这几家在新能源浪潮下大步流星的中国车企大厂。而这其中条件最优的,当属比亚迪,原因有三点。
第一,比亚迪当前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销量基盘够大,才有能力去持续小众车型的生存,并为其持续的造势加温,方有可能让拥趸把节奏带起来,让小众车逐步流行起来。
第二,比亚迪在新能源技术上的沉淀足够深厚。新能源插混技术,能赋予旅行车这种自带文化属性的车型更多玩法可能,对年轻人特别是“文艺青年”,有着相当高的吸引力。而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插混技术的泰山北斗,具备行业中最成熟可靠的插混技术和完整的产业链,能将插混车的价格拉低到一个其他品牌难以企及的点位上。换句话说,要让“瓦罐”起势,就必从思想前卫开放的年轻人入手,突破点就是将新能源插混和“瓦罐”有机结合,而年轻人对车价相当敏感,比亚迪则能给到新能源插混“瓦罐”一个相对较低的售价,这就是契合点。
第三,其实比亚迪当前也很有增加细分车型的必要,毕竟2023年比亚迪达成了300万辆的年销量目标,其2024年的目标只会更高,而增加车型也是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既然有这么一块现成且相对蓝海的市场,那比亚迪为何不冲呢?
那么问题又来了,具体该怎么搞?要笔者说,要把一个此前不那么大众化的产品炒热,首先就得给足用户试水的勇气,不能让用户觉得试错成本太高,所以打造新能源插混“瓦罐”就得从紧凑型车入手。其次,肯定是以当前已经在售的紧凑型三厢轿车入手,仅需改动一下车身后半部分的造型即可,如此就能有效控制成本以实现对车价的控制。
这下方案就相当明确了,要么基于秦PLUS DM-i造一辆“瓦罐”,要么用驱逐舰05 DM-i改一版“瓦罐”。依笔者看当然选后者来搞更加合适,毕竟秦PLUS DM-i的月平均销量已经很高,保持其现状销售,维持其产品形象才是重点。相比之下,归属于海洋网的驱逐舰05 DM-i并没有如此之高的销量和用户基盘,相对没有那么大的必要在意用户对产品形象的认知,况且海洋网的用户画像本来就比王朝网年轻,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本来就更高。
此外,让驱逐舰05 DM-i上量,对于比亚迪以及比亚迪海洋网而言,本来就很有必要。反正平台和技术都早已成熟,车型开发成本也摊得足够薄甚至已经回本了,改改车身,出个模具,成本也增加不到多少。照该车型当前驱逐舰05 DM-i 9万多块起步的终端售价来看,加推一个“瓦罐”版并将价格控制在10万元出头起步应该不难。如此一来,也能让驱逐舰05 DM-i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进而和秦PLUS DM-i拉开差异,缓解产品同质化和“内斗”现象。
至于说配置,笔者认为不必搞得太复杂,还是遵循照顾年轻人钱包和顺应用户低代价“吃螃蟹”的思路,以控制售价为重。推出一个55公里纯电续航的基础版,以及一个120公里纯电续航的中配版即可。要知道,不管是年轻人还是文艺人士,其实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追求配置,打标签立flag才是重点。如此一来,10万块的插混“瓦罐”,你们就说有没有吸引力?
当然,其他几家中国车企大厂和人气品牌此时如果有合理的方案,能推出价格亲民,混动技术高效成熟,且基础配置该有就有的新能源插混紧凑型“瓦罐”,应该也能收获比较不错的效果。
好了,东拉西扯不知不觉已经写了2000多字了,以上纯属笔者对市场的一些理解和想法,只为给供需双方牵个线、搭个桥,真心想为市场发展做点事儿。觉得说得有道理的朋友,请不要吝惜你们的小红心和评论,感谢大家。
</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波帆说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