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为什么不信道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31 01:5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07:51
隋炀帝对于道教并无坚定而深刻的信仰(这与他崇信佛教不同),多半是抱着功利主义目的。他关注道教,一是他欲借助于道教为其政权效力,他想方设法拉拢延揽高道,给予其较高的*地位,又调解缓和道佛关系,使道教不至于在*上特别地感到压抑,然而他对道教的利用最终是失败的,道教中人积极参加了隋末改朝换代的*活动,为其政权的崩溃作了大量的*宣传。二是大业中期,所谓天下承平日久之时,为他崇重道术的高峰期,他借助于道教方术填补荒唐无耻的私生活,把道士作为宫廷的点缀品,任用道士作斋醮科仪为其祈福。但对于道教文化事业的建设特别是道经的搜集整理,他还是作了一些有益的工作,这是我们不能否认的。下面分别考察。
一
杨坚死后,其子杨广继位,是为隋炀帝。他与其父一样,既笃信佛教,又利用和扶持道教。当他还在作晋王时,即注意利用道教。初唐道士江旻曾说:“隋开皇十二年(592),晋王分陕维扬,尊崇至教”。③ 《续高僧传》卷十一《释吉藏传》也说:开皇末年,炀帝晋藩置四道场,国司供给,释李两部各尽搜扬。④ 此时,他对道士徐则,甚为钦崇。据《隋书》卷七十七《徐则传》载:“徐则,东海郯人也。幼沈静,寡嗜欲。受业于周弘正,善三玄,精于议论”,曾声擅都邑,入缙云山修道。“陈太建时(569—582),应召来憩于至真观。期月,又辞入天台山,因绝谷养性,所资唯松水而已。”又谓其“初在缙云山,太极真人徐君降之曰:‘汝年出八十,当为王者师,然后得道也。’晋王广镇扬州,知其名,手书召之曰:‘夫道得众妙,法体自然,包涵二仪,混成万物,人能弘道,道不虚行。先生履德养空,宗玄齐物,深明义味,晓达法门。悦性冲玄,怡神虚白,餐松饵术,栖息烟霞。……钦承素道,久积虚襟,侧席幽人,梦想岩穴。霜风已冷,海气将寒,偃息茂林,道体休余。昔商山四皓,轻举汉庭,淮南八公,来仪藩邸。古今虽异,山谷不殊,市朝之隐,前贤已说,导凡述圣,非先生而谁!’”徐则接书,对其门人说:“吾今年八十一,王来召我,徐君之旨,信而有征”。于是遂诣扬州。既至,晋王将请授道法,则辞以时日不便,随即“寂然返真”。仙逝后,杨广下书说:“卓矣仙才,飘然胜气,千寻万顷,莫测其涯。寡人钦承道风,久餐德素,频遣使乎,远此延屈,冀得虔受上法,式建良缘。至止甫尔,未淹旬日,厌尘羽化,反真灵府。身体柔软,颜色不变,经方所谓尸解地仙者哉!诚复师礼未申,而心许有在,虽忘怛化,犹怆于怀,丧事所资,随须供给。……宜遣使人送还天台定葬。”又“遣画工图其状貌,令柳巧为之赞”。⑤ 《隋书·炀帝纪》称杨广在藩时“阴有夺宗之计”, 他在召徐则的书中提到“商山四皓”,已露出这种意图。吴筠《商山四皓》诗云:“四皓同无为,丘中卧白云。自汉成帝业,一来翼储君。”⑥ 可见, 杨广是借商山四皓辅佐汉高祖太子的故事而以“储君”自比。所以杨广的征召徐则不过是其八方延揽人才的举措之一,为实现其“夺宗”的*野心,他不惜千方百计拉拢利诱高道。
《隋书·徐则传》称:当时还有“建安宋玉泉、会稽孔道茂、丹阳王远知等,亦行辟谷,以松水自给,皆为炀帝所重”⑦。王远知乃茅山高道,是陶弘景的弟子,传其道法,后又师事臧矜,曾被陈宣帝召见。开皇十二年(592), 杨广先后派王子相、柳顾言具礼招迎,承候动止。按《旧唐书·王远知传》记述:“隋炀帝为晋王,镇扬州,使王子相、柳顾言相次召之,远知乃来谒见,斯须而须发变白,晋王惧而遣之,少顷又复其旧。”⑧ 即帝位后,又于大业七年(611)遣员外郎崔凤举迎请,见于涿郡之临朔宫,亲执弟子之礼,并下令于京师置玉清玄坛以处之。王远知在京城玉清玄坛住了一段时间,并曾为隋炀帝的*行踪出谋划策。唐人于敬之记述说:“洎隋氏握图,物色岩穴,旁求俊异,旌贲英翘。王法主(远知)美孕三仙,芳逾七圣。爰降丝涣,追赴东都,先生此辰,从游京洛。……出入两宫,声华四部。……当时奉敕玉清玄坛行道。丰厨享饍,既馔玉而浆金;供帐芳华,亦铺霞而籍锦”。又据《新唐书·王远知传》所载:隋炀帝“幸扬州,远知谓帝不宜远京国,不省。”⑨ 但隋末天下即将大乱的*形势,隋炀帝之丧失人心,他是十分清楚的,因而他并不太买隋炀帝的账。应当指出的是,炀帝优礼王远知,使其得以从南方到北方进行传道活动,为茅山宗的扩展势力争取到了支持,而且为唐代茅山宗的横贯大江南北、成为道教主流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07:52
隋文帝为什么非得信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