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31 12:4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4 21:18
众所周知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可谓是战功赫赫,被朱元璋列为功臣第三,封爵为曹国公。他最南方打到福建,北方跟随常遇春打到北平,西部到达成都和甘肃。他的儿子李景隆称明成祖朱棣为表叔,建文帝则是他的表兄弟。但是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的作用可谓是至关重要,他的首鼠两端是葬送建文帝天下最大的祸首,以前对于靖难之役的分析中,对于李景隆的分析都不够太重视。但是如果看到朱棣封赏靖难功臣的时候把他排到第一位就知道端倪。
李景隆奉建文帝的命令逮捕了明成祖朱棣的同母弟弟周王,从而获得了建文帝的信任。当时耿炳文作为朱元璋时代遗留的武臣负责征讨燕王,主张持重采取攻势防御。但是由于黄子澄等人的力荐,将他撤回后让李景隆做北伐的大将军,倾全国的兵力大约五十万去讨伐燕军。但是李景隆的指挥下却全军覆没,从此南军一蹶不振。
当时明成祖起兵没多久人马不多,还没兼并宁王的精锐蒙古骑兵,主力又去攻略大宁等地,留在北平的主要是老弱妇孺,防守力量薄弱。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李景隆几十万大军四面围城仍然未能攻下北平。尤其令人不解的是瞿能父子当时已经将彰义门攻破,却得到李景隆的命令暂停攻城,等候大军同进,致使功败垂成。
明史中说到这段记载的时候分析原因是李景隆是忌功,但是瞿能是李景隆的部将,打了胜仗肯定是主帅李景隆的功劳,哪有主帅害怕部下杀敌立功的呢?那么为何李景隆为何如此表现呢?分析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要看这个人的动机如何?那么李景隆的动机肯定是对自己有利的。那是因为李景隆对于建文帝的文弱和他信任书生文臣非常不满,而自己却排不上首辅的位置,因此他在建文帝和朱棣两边都进行投资,使得自己风险对冲,从而获利最大。
当李景隆连战皆败北的时候,由德州逃往济南的时候,德州还有粮储百万石,德州作为北伐燕军的基地,粮草充足。但是李景隆南逃却没有进行破坏,而是完好无损地留给了燕军。这些粮草自然是燕王最大的补给了。
对于真心伐燕的将领,李景隆也百般压制,比如杨本是个有勇有谋的人,但是立了功李景隆也不上报,杨本看出了李景隆的二心之后,以孤军去攻打燕军,李景隆也不进行援助,致使杨本被俘,死于北平牢狱之中。
一连串的事件使得他的真面目被众人识破,不少朝中大臣弹劾他。但是由于建文帝仁义优柔,因为李景隆是自己的亲戚,始终对他没有治罪。黄子澄曾经推荐李景隆为大将军,但是李景隆在五十万大军覆没回朝后,黄子澄建议杀掉李景隆以谢天下,但是建文帝不听。
方孝孺是最后看清楚李景隆面目的,他在朝廷上抓住李景隆让建文帝杀掉他。方孝孺说坏陛下天下的,就是这个贼。郑公瑾等十八位大臣,群情激奋,当庭差点把他打死。
但是燕王兵临南京城下的时候,建文帝命令他和谷王去守备金川门。当时南京城内还有二十万的守军,粮草充足,城墙高大,一时半会也不会攻陷。但是李景隆直接打开了金川门迎接燕王进京,这就是金川门之变,成为压垮建文帝的最后一棵稻草。
最终明成祖朱棣封他为荣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曹国公,子孙世袭,可谓是功臣第一了。当时就是明成祖手下第一大将朱能也只是荣禄大夫右柱国、成国公。明朝尚左,左柱国为尊。此后明成祖的群臣中他堂而皇之地居于第一位,因此其他功臣觉得自己出生入死还没有一个降臣李景隆的地位高,因此都愤愤不平。
因此史书中说李景隆有默相事机功,也就是暗中帮助明成祖的意思。但是只有明成祖才懂得李景隆的特殊贡献,再加上他的特殊地位,作为建文帝的猪队友把建文帝坑死,建文帝到最后也没有领悟。不过李景隆在朝中做官并没有那么顺利,因为建文帝的遗臣和明成祖打天下的功臣都看不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