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惩罚该如何使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17:2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20:17
惩罚是教师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但是近年来,对于惩罚,可以说是争议很大,冲突激烈。
在网上搜索“教育惩罚”,你会看到很多很多文章。有喊“放下你的鞭子”的,有认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软弱的教育”的,有论述“惩罚与赏识同样重要”的,有提倡“理性惩罚”的,有主张“让惩罚更加美丽”的……议论滔滔,据我看都是空话。岂止是空话,正是这类清谈转移了人们的视线,掩盖了学校真实的教育惩罚行为。对这类争论,班主任往往不予理睬:“厉害”的班主任该怎么罚还怎么罚,“胆小”的班主任则越来越不敢罚。为什么?因为这种无谓争论既不能帮那些“厉害”的班主任学会用非惩罚手段解决问题,也没有教会“胆小”的班主任怎样适当使用惩罚。大家都在那里“制定宏观*”,或者拿一个案例来发泄情绪,而不是在认真研究问题。
教育惩罚根本就不是需要不需要的问题,更不是存在不存在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规范化、具体化、艺术化的问题。
让我们躲开那些高谈阔论,来看看中小学班主任实际上常用的惩罚措施:
一、可以适当采用的惩罚
我认为,以下各种惩罚是可以适当采用的,但要予以必要的*。
1.剥夺型惩罚
这类惩罚的特点是用暂时剥夺学生某些权利以示警戒。要注意,剥夺是暂时的。
(1)取消发言权
譬如:学生上课乱说话或者发言过多、侵占了他人的发言机会,教师可以暂时禁止他发言。但是这种禁止不宜任意延长到下一节课,除非他连续犯同类错误。
(2)不准进教室
学生无故迟到,可以罚他在门口等待几分钟。但是第一,一定要先询问迟到原因,如果他迟到确有特殊原因,并非过错,就可以不惩罚,但要向全班同学说明,以避偏向之嫌。第二,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小学生更应酌减。
(3)请出教室
学生上课不但自己不听讲,而且扰乱他人,或者故意与讲课教师顶嘴,致使课堂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可以请他离开教室。有些学校硬性规定教师不准轰学生出教室,这是行不通的。但确实在很多情况下不必这样做。如:教师轰学生走,只为发泄一时情绪。又如:有些学生是轰不动的,硬轰只会酿成事端。所以,对这个惩罚措施应进行专题研究,分成多种情况,准备各种应对方案。笼统地说允许不允许没有意义。
(4)回家取东西
学生多次忘记带作业、学具等,班主任可以令他回家去取,但是一定要问清学生住家远近、有没有钥匙、路上有没有安全问题,等等。对小学生一般不能这样做,对中学有些本来就喜欢逃学的孩子,用这招儿则等于任其“信马由缰”。
(5)放学不让回家
需要补写作业或者进行个别谈话时,可以在放学时不让学生回家。学生称受这种惩罚为“挨留”。需要注意的是时间不可过长,而且要跟家长打个招呼,以免家长着急。一般不要耽误孩子吃午饭或晚饭。同时,如果此法采用三次仍不见效,就要考虑更换其他方法。
(6)停课
学生犯了严重错误,或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冲突激烈,确实需要暂时回避时,可以停学生的课。我认为应该规定班主任最多有权停学生3天课,而且要报学校备案,再长一些应该经学校批准。停课必须事先通知家长。
(7)调换座位
调离原来的座位,换一个靠前(便于教师监督)、靠后或单独的座位(不易影响他人),这种惩罚方式也是必要的。此种惩罚的意图可以明确告诉本人,但是最好不要在全班宣布,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还要注意的是,新座位一定要保证他能正常学习。比如他是近视,就不能把他放到后面去,即使他经常不注意听讲,否则就有放弃之嫌,会激化学生及其家长与教师的矛盾。
(8)没收物品
学生上课玩东西,屡次提醒无效,或者学生把学校禁止的物品带进校园,教师有权没收。但是一定要注意,上课没收的东西,一般下课就要归还,一时不便归还的,要明确告诉学生何时归还。所谓没收,只是暂为保管而已,教师不可收来扔在办公室就忘记了,不管物品价值高低。有些不该还给学生的物品(如刀子),要通知本人后上交学校。
(9)取消参加某些活动的权利
可以取消学生参加某些活动的权利以示惩罚,当然这些活动应该是受罚者喜欢参加的,否则达不到惩罚目的。(惩罚只有恰到好处地使受罚者“难受”,才成其为惩罚。)需要注意的是,其理由应该是与本次活动有关的。如果因为某学生不完成作业就罚他不准参加集体生日(这是他渴望的活动),那就不合适。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惩罚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10)(干部)停职、撤职
学生干部犯严重错误,可以停职、撤职,但轻易不要这么做。比较好的办法是留职不动,安排另一个同学实际上接过他的工作,待下学期选举时自然更换。有些班主任会因为不大的事情一怒之下公开宣布撤掉某干部的职务,这种办法很不好。
2.偿还型惩罚
这类惩罚的特点是要求犯错误的学生对所犯错误给予某种回应和补偿,以表示其有所悔悟,愿意改正。
(1)要求道歉
损害他人利益,道歉是必要的。要注意的是,不一定非要学生当时当场道歉,因为人在冲动的时候,往往难以认错,非要当场道歉,有时会激化矛盾。
(2)要求赔偿
损坏他人东西或公物,一定要赔偿。
(3)罚抄作业
不完成作业,抄袭他人作业,作业态度极不认真,教师可以罚其抄作业。应注意,一般不要超过8遍,否则不但没有效果,而且会导致学生厌恶学习。
(4)强制补课
补课一般是自愿的,但对于个别同学,也可以强制他完成本该完成的学业。但如果补课次数较多,应征得家长同意,而且不能占时间太多,不可收费。
(5)令写检查
写检查的办法只适用于那些很少写过检查而且头脑比较清楚的学生。检查的重点不应该是认错表态,而应该是反思自己犯错误的过程。
(6)令当众检讨
这种惩罚只适合那种已经震动全班的错误,当众检讨可以消除其消极影响。
3.“吃苦”型惩罚
这类惩罚的特点是让学生的身体“吃苦”,属于轻微的“体罚”。这种惩罚一定要掌握分寸,注意因人而异。
(1)罚站
罚站最好不当众进行,找个地方让他站在那里反省为好。时间长短根据年龄而定,小学生几分钟就好,中学生也不要超过半小时。
(2)罚体力劳动
罚做值日,罚为同学服务,对于那些特别懒惰和自私的学生是必要的。但要注意,其强度要因人而异,必要时可以有人陪着。
(3)罚跑步等
有些班主任采用操场跑圈、做俯卧撑等办法惩罚学生,也是可以的,但也要注意强度。
4.冷淡式惩罚
这是一种特殊的惩罚方式,就是“我不理你”,北京方言称为“臊着他”。经验告诉我们,这对有些屡教不改的学生,对有些表现欲特强的学生和对班主任有点情感依赖的学生是有效的。不管你如何“耍猴儿”,我连看都不往你那儿看,这招儿也是很厉害的。需要指出的是:此法不可长时间使用,用一段时间,见好就收。
5.间接惩罚
这是指报告家长。这种办法目前被班主任用得很滥。我主张不要轻易给家长打报告,但对有些学生,可以以此吓唬他,必要时再使用这个“武器”。如果发现家长对孩子已经失控,没有权威,那就千万不要再用这招儿,用了只能降低教师的威信。
6.升级型惩罚
这类惩罚的特点是超出了班主任的管辖范围,上升到了学校一级。不消说,这应该是问题很严重了。
(1)报教务处
有些班主任动辄把学生问题上交学校,这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对工作也有害。确实需要报教务处处理的问题应该是很严重的、班主任处理不了的,或者是涉及到外班、校外人员的。这样做时要考虑教务处工作人员的水平,如果教务处人员能力并不比班主任强,那就更要少找他们了。
(2)给予纪律处分
确实该处分的学生一定要处分,不可姑息,否则会助长歪风邪气。当然处分学生应该慎重,要全面征求意见,事先通知家长和学生本人。
二、应该严格禁止的惩罚
我认为下面这些惩罚方式是应该禁止的。教师如果使用下述方式惩罚学生,应该对他们加以提醒,或进行适当批评。对学生的惩罚是否得当,应该成为考核教师的标准之一。
1.讽刺贬损
学校应该把本校教师常用的贬损语言(各地贬损语言有所不同)综合起来,印发给班主任,并严加禁止。
2.打骂
有些学校,教师打骂学生,学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到出了“状况”,却把责任一股脑儿推给教师,这是不负责任的。学校平时就要经常和教师一起研究不用打骂而能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这样才能减少打骂现象。打骂学生的教师多数是气急败坏、情绪失控了,能用别的办法解决问题,他们不会这样冒险的。
3.侮辱性惩罚
有辱人格的惩罚在学校里还有不少。譬如:小学生上课说话,有的班主任就强迫其戴口罩,甚至还有给学生嘴上粘封条的。
4.公布隐私
学生日记和来往信件(小条),尤其是涉及早恋的,绝对不可以公之于众,那是非常错误、非常冒险的。
5.孤立犯错者
命令学生:“谁都不要理他!谁也不准和他说话!”这是很残酷的,不允许的。
6.不平等惩罚
犯同样错误,有人给惩罚,有人则不给惩罚,这属于不平等惩罚。
7.无关联惩罚
学生在此事上犯了错误,在彼事上受惩罚,这种惩罚给人的感觉不像是教育,而像是报复。这是不允许的。网上有个例子,说是某学校规定期末考试时,凡学生上学不穿校服就禁止参加考试。我以为,穿校服应该平时抓,平时抓得好,考试自不必在校服上大做文章;如果平时没抓好,想用考试当杀手锏,迫使学生不得不穿校服,在学期最后几天得到一个全校学生“无一例外穿校服”的结果,这有什么意思?只能是自我安慰而已。这种做法使人对该校领导的管理能力产生怀疑。
8.学生“连坐”
一个学生犯错,全小组学生甚至全班学生挨罚,这是封建社会“保甲连坐”制度的残余,实际上是教师缺乏个案诊疗能力的表现。网上有个例子,说是一个学生把空牛奶瓶扔在地上,班主任查不出是谁,就迁怒于全班学生,决定把这个有味的奶瓶在每个人的座位上摆一天。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凭什么别人犯错误我要受惩罚?凭什么别人得病让我吃药?“连坐”是教师*的典型症状。
⒐家长“连坐”
学生有错,殃及家长。有些班主任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讽刺家长,甚至当众这样做,这是绝不允许的。因为这样做特别容易激化矛盾。学生的错误当然可能与家长的教育失误有关,但应该单独找家长谈,不能在学生面前贬损家长。
总之,班主任对学生的适当惩罚是必要的,但不能乱来。目前,中小学里不敢理直气壮地惩罚学生和任意惩罚学生这两种现象并存,基本原因就是惩罚缺乏规范。改变这种状况的方法应该是,索性大大方方地把惩罚作为一个科研课题来认真讨论,不要回避它,要有具体条文来规范惩罚,这样才可以使惯于胡来的教师少犯错误,使“胆小”的教师有所凭依,不致失去一件重要的教育武器。
反思和练习:
请把您平日采用的惩罚手段一一写在纸上,然后加以分类,并且自己进行一下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