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宁向王公贵戚求捐赠补充国库,也不愿抄家的原因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19 06:3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09 20:58
在明朝末年的岁月中,末代天子崇祯为了挽救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做出了太多的努力,甚至在最后时刻的求募捐也使得明史爱好者们感到非常的虐心。
大明朝的最后几年里国库空空,当时的崇祯皇帝急得团团转,甚至不惜放下身段,多次向王公贵戚们求捐赠,响应者却是寥寥无几。他的老丈人周奎,太监王之心均捐赠了一万两,剩下的臣子们捐赠的都是几百、几十两,这样的捐赠简直是杯水车薪。
面对此时此景,崇祯帝不仅无可奈何,甚至还是1万个不明白:这些人现在不捐钱扩充军备,等李自成打来,他们这些钱就全部都是李自成的了!李自成可没有这么好说话!
之后,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上吊,那些农民起义军在北京城里起出了7000万两白银,其中这些大多来自于京城里的王公贵族们,正是之前给崇祯哭穷的大臣们,以他的老丈人为首的周奎被出了五十三万两白银,以标榜清廉的内阁大学士陈演、魏藻德的府中也有上万两白银,最终这些白银全部都便宜了李自成,在他出逃前将这些白银铸成银饼,大摇大摆地离开了北京城,为什么崇祯宁可哀求大臣们捐钱,也不肯用武力胁迫抄他们的家呢?
实际上,在崇祯的心里也动过抄家的念头,当时在崇祯7年的时候,武生员就曾经进言过,想让从京城到地方有头有脸的乡绅贵族们捐献资产,挽救明朝,话音刚落就被朝臣骂了个狗血淋头,甚至,还一直要求将他下狱。
一番激烈争斗后,这件事就不了了之。崇祯之后也没有动硬来的念头,虽然崇祯没有这样做,但是并不代表这件事不是可行的,在之前名将孙传庭经过陕西的时候,就顶着最大的压力,对陕西那些乡绅贵族们采用恩威并施的手段,没有用崇祯的一分钱,也没有给老百姓加一两银子的税,凭借着乡绅贵族们的钱,就筹足了军费,由此可见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至于崇祯帝最后为钱所困主要是有两个原因,第一,那些能够出得起钱的王公贵族们恰恰是崇祯帝的利益共同体。
这些人大多都是功臣之后,或者是皇亲国戚,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实权,但是却有着很大的经济实权,还掌管着茶叶、盐业等暴利行业,日进斗金也不为过。
但是这些人的特点却很明显,内里富得流油,表面却惯会装穷。对这帮亲戚硬来,崇祯帝是下不了手。
对于在他身边的一些太监们,他就更下不去手了。他虽然灭了大太监魏忠贤,但是他同样也非常的倚重太监,把本来可以练兵的钱就这样花在了奴才身上,这些太监们几乎都是崇祯亲手挑选的,但是后来大部分人转头就把崇祯卖了个底儿掉。
可是在此之前,他们在崇祯的面前都是一副低做小我的模样,尽心尽力办事,崇祯看到后自然也不会对他们硬来,甚至在最后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时候,崇祯还希望拿出宫里仅有的钱来诱使太监们抵抗,这些太监拿了钱之后就仓皇逃跑了,压根儿不听他的命令。
所以,在明朝末期的时候,崇祯想要得到银钱补血的群体,基本上都是和他打断骨头连着筋,要想获得军费,就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很显然崇祯并没有。
第二个就是崇祯的能力达不到,崇祯的大局观较差,看人的眼光还非常的不好,他用过的重臣基本上都是坑货,信任了一辈子,却压根指望不上,而被他排挤猜忌的,基本上都是能为大明王朝尽忠而死。
并且,他在位十几年的时候猜忌心还非常的重,有多少次扭转乾坤的好牌就在他的猜忌中生生错过,除此之外,他还有着不想负责,害怕担责任的心理,明知明朝需要休养生息的机会,却偏偏让大臣们打头阵。迁都的时候,天津巡抚都已经准备妥当了,他只要一声令下就可以立马离开。他却一直犹犹豫豫,说到底还是担不了南迁的责任。
崇祯接了个烂摊子不假,兢兢业业也不假,但是真正葬送了他17年的努力的是他个人的能力和眼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