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21:39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3:48
自从禹传位于启,禅让制从实际意义上来说,已经是走下了历史舞台,从此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开启了中国上千年的王朝历史开端。
即便是后来依旧有禅让的一些说法,但和之前的相比,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例如三国时期曹丕*迫汉献帝的禅让,从此汉朝灭亡,魏国建立。这种是带强迫性的禅让,已经是变味了的禅让,相比起上古时期真正的择贤而立,充满了黑暗与*的无情。
正是因为真实意义上的禅让制度的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消失了,所以对于战国时期,燕王的主动禅让,我们才更加的迷惑,为什么在这种家族交替的王权中会出现燕王这样的人?他真的是被人忽悠的禅让吗?
一、多国变法,推动燕国的另类变法——禅让
战国时期,自从秦国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实力倍增,令天下各国感到压力,后来采用张仪的合纵打败了苏秦的连横天下六国,实力令天下侧目。后来各国纷纷进行了变法,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各国的实力都有了增加。然而只有燕国除外。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书解篇》)
燕国因为太多贵族的存在以及没有因为地处偏远,所以才能之士太少,国力一直上不去。燕王哙虽然自身才能不足,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他也称得上一声明君,于是任用了有才能的子之为相国负责处理国家大事。自己则在旁边对子之进行支持帮助。
从这一点来看,他们像极了当初的秦孝公与商鞅,不过不同的是当初秦孝公让位商鞅,商鞅拒绝了,而燕王哙让位子之,子之接受了。
《战国策·秦策一》说到:“秦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当时战国时期这种禅让的思想也是一种变革方式,将王位让给有才能的人,不过毕竟禅让损伤的是自己的利益,没有哪位国君愿意舍弃自己的王位,让给他人。但是结果却是燕王哙自己实行了。
不得不说燕王哙的心是好的,为了强民富国,连自己的王位都可以不要,称得上仁德。但是他却没有识人用人的眼力,他所认为的好的臣子,好的继承人,却包藏祸心祸心之人,所有的一切都是这个好的臣子所营造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哄骗燕王哙进行禅让。
燕王哙或许是想要进行一场君贤臣明的典范,但是自己缺乏驭下的手段,使得手下的臣子另起心思,拐过头来坑了自己这位燕王。
二、盛世贤君,乱世非明主——爱慕虚名
我们来了解一下燕国禅让事件中的主人公之一,燕王哙。
《韩非子》:“燕君子哙,邵公奭之後也,地方数千里,持戟数十万,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内不湮污池台榭,外不罼弋田猎,又亲操耒耨以修畎亩,子哙之苦身以忧民如此其甚也,虽古之所谓圣王明君者,其勤身而忧世不甚于此矣。”
根据这个史书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燕国的王,燕王哙可以说是一副明君的样子,不贪恋美色,不游手好闲,反而是一个爱护百姓亲自下地耕种的好领袖,纵观中国历代皇帝,又有几个皇帝诸侯能够像燕王哙这样亲自下地耕种的。所以说在道德典范以及治国上面,燕王哙还是很好的。
然而燕王哙如果是在太平时期,一定是一个体恤百姓的好君主,但是当时是战国,各国纷战,天下饱受战火,仁德就是祸害。燕王哙的性格和三国时期的蜀王刘璋特别的像。两个人都是同样的仁德,但是却又同样的有德无才。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隆中对》
从上可以看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甚至将仁德比作为暗弱。
而且相比起刘璋,燕王哙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爱慕虚名。他爱慕虚荣到了怎样的地步呢?甚至愿意交出自己的权利,就为了博得美名。
战国时期,三皇五帝的所作所为依旧在受着人们的爱戴,而燕王哙却是一个同样仰慕三皇五帝的国君,事事都向三皇五帝看起,想要得到贤明。于是在有心人的挑拨鼓动之下,燕王哙那颗爱名的心蠢蠢欲动,想要效仿三皇,将王位让给有才能的人,以此来博得自己想要的名声。
三、团队忽悠——禅让事件的始末
燕王哙这个人,有点理想主义,除了仁慈一点,在*上一窍不通。整个燕国禅让事件的始末,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子之合同几个人把燕王哙哄得团团转,心甘情愿地让出了王位。
因为子之的精明能干,所以燕王哙重用子之,但是却也有着作为君王对臣下该有的防范,结果,燕王哙这个人,没有主见,别人说啥,自己就信啥。询问使者苏代,结果苏代随口一哄骗,就让燕王更加的信任子之。燕王哙问鹿毛寿,怎样才能成为尧舜禹那样的人?结果人家一说学着尧舜一样禅让就可以了。结果这种明显带着哄骗意味的话真的就被燕王哙记在了心上。
子之相燕,贵重,主断。苏代为齐使于燕,燕王问曰:“齐王奚如?”对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对曰:“不信其臣。”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尊子之也。于是燕王大信子之。
鹿毛寿谓燕王:“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於许由,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於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
再加上子之当时在国内大肆的宣传禅让,一时之间燕国都城之内禅让的言语多了起来,俗话说三人成虎,最后连燕王哙自己也觉得禅让是正确的,于是不顾大臣们的反对,直接把王位传给了子之。这个时候的子之等人的*算是完成了一大步,但是这些还不够。
因为燕王再怎么想当尧舜这样的圣人,再想得到名声,但是他的儿子姬平却不愿意,毕竟燕王哙退位之后,应该姬平称王的,结果子之从中截胡了,搁谁谁愿意。再加上燕王哙虽然让位给了子之,但是也防了一手,权力大部分都让自己的儿子掌握。
结果,没有得到权利的子之等人,继续营造*,结果将燕王哙哄骗的乖乖的将*派的*印信收了回来,让子之任命。到此这场哄骗燕王哙的惊天大*彻底的成功了。
而这场大*的成功却间接导致了燕国的内乱,造成了国力大损,甚至差点亡国。
总结
如今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来看燕王哙的这次禅让事件出现的原因的话——有一部分是因为子之等人仗着燕王哙爱名声的缺点进行哄骗,将燕王哙哄的说啥都信;但是也不能排除燕王哙确实是有心将国家交给有才能的人治理,希望燕国越来越强大。
不过不管是出于何种原因,总之结果是相当糟糕的——因为他自己识人不明,导致所托非人,不仅坑了自己,也坑了自己的国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3:49
没有被忽悠。战国时期燕国实行禅让制是因为当时燕国太弱小,他们被秦国的力量给震慑到,因此为了避免被秦国统治者*于是通过禅让制来保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