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小孩考举人,一门监说一上联小孩随即作答,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25 18:3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8 18:19
相信大家对晏殊都很熟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千古传颂的佳句就出自他的笔下。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历史人物,他的人生轨迹与晏殊极为相似,但是,人生结局却可谓是天差地别。
他就是蔡伯俙,宋真宗时期名副其实的神童,幼年时参加童子科,三岁便中了进士,自此,展开了八十余年的仕途之路。年少时,因为深受宋真宗的喜爱,加上蔡伯俙天资聪颖,曾与晏殊一起做了太子赵祯的伴读,也就是后来的宋仁宗。
尽管有着相同的经历,但是,后来晏殊官至丞相,受到一代贤君宋仁宗的信赖和重用,成为宋代名相,在历史上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相比之下,同为太子伴读的蔡伯俙为官期间担任的却是些无关紧要的闲散职位,而且,毫无作为,就此淹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
那么,为什么宋仁宗对待同为伴读臣子的晏殊和蔡伯俙两人,竟然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恐怕还要从蔡伯俙初涉朝政的时候说起。
早在隋唐时期,朝廷就为选拔少时聪慧的神童们建立了专门的选拔机构——后,即发展成为“童子科”,并且,成为一种和科举制度并行的成熟的选拔制度。蔡伯俙小时候十分聪慧,诗词、对偶随口而来。当地人们听闻此事都十分惊叹,后来,还是当地的举人举荐蔡伯俙参加了童子科。
次年,伯俙父亲背着儿子步行到京都开封。进城时,一个门监得知父子俩是从福建长途跋涉来赴考的,甚是感动,就对伯俙开玩笑说“你骑父作马”,伯俙认为这是对自己父亲的侮辱,就答曰“父望子成龙”。消息传开,哄动京城… …
廷试时诵真宗赵恒御制诗:
“家世应传清白训,婴孩自有老成姿。才当学步来朝谒,方渐能言便赋诗。更励孜孜图进益,青云万里有前期。”
之后,真宗见他机灵,当即赐诗一首:
“七闽山水多灵秀,三岁奇童出盛时。”
并且,赐他进士出身。
就此,蔡伯俙来到京城,果然不负众望,在不满三岁时就高中进士。宋真宗很喜欢蔡伯俙的机敏,因此,还授予蔡伯俙秘书省正字的官职。后来,又派遣蔡伯俙与晏殊一起做了太子的伴读。并且,伯俙充太子伴读时,画了一幅村民蒿目菜色图。真宗见了问他:“老百姓为什么如此憔悴?”伯俙答:“臣的家乡是穷乡僻壤,那儿的百姓都是这样黄瘦。”真宗听了,喟然叹息,良久无言。
也许是因为太早的接触朝堂之中的人情世故,蔡伯俙从小就善于阿谀奉承,性格世故圆滑。
一次,宋真宗问蔡伯俙是否想念父母,蔡伯俙思考片刻,回答真宗说:“不想,因为皇上就如同我的父母。”这般讨好君主的话,被蔡伯俙说得一本正经。宋真宗听后随即哈哈大笑,对蔡伯俙的回答十分满意。蔡伯俙不仅善于讨好宋真宗,甚至,还对当时还为太子的宋仁宗百般奉承。
几次,宋仁宗想要偷懒不读书,晏殊不断劝导太子,然而,蔡伯俙却放任太子胡闹。有时太子不愿意做功课,蔡伯俙还会主动为太子代写。
按理说,有了童年的情分在,宋仁宗对待蔡伯俙理应比晏殊亲密得多,然而,宋仁宗是一位识人善用的的皇帝。宋仁宗即位后,屡次重用晏殊,朝堂上也常常询问晏殊的意见,这样的举动让蔡伯俙感到不解和不满,宋仁宗却说到:“虽然,蔡伯俙你的才干有余,但是,在德行方面却有所不足,所以,难堪大任。”
私下宋仁宗也曾表示,自己年少时不明事理,直到现在才能明辨是非。
事实上,“伤仲永”也并不是戏传,人到中年的蔡伯俙早就不复幼时的那般天资聪颖,无论在政治能力还是军事手腕都略逊他人一筹。尽管宋仁宗派遣给他的都是些无关紧要的职位,但是,蔡伯俙还是屡次做出了错误决定,不仅不受当地百姓爱戴,在朝堂上也失去了自己的威信和话语权。
每每蔡伯俙犯错,宋仁宗都顾及儿时的情分,没有对蔡伯俙做出大的处分,这让蔡伯俙以为有了皇帝的宽容,其之后的行为就更为猖狂,为官期间更是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终于,宋仁宗对这位昔日旧友忍无可忍,在蔡伯俙八十多岁时,宋仁宗以告老还乡为名,罢免了他的所有官职。
蔡伯俙前后为官八十载,但是,在朝堂上始终不被重用,到老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反观与其同时代的晏殊,同为童子科出身,但是,晏殊始终保持自己的本心,为官期间刚直不阿,时时刻刻为民着想,受到百姓的爱戴。面对君主不摆出一副谄媚的的姿态,在宋仁宗面前也是直言不讳,敢于上谏,最后,被宋仁宗慧眼识英才,最终官至宰相,被历史所铭记。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在于两人不同的性格,晏殊一直保持着自身的正直,反观蔡伯俙,只会谄媚地讨好君主,在官场中苟且偷生,可以说,这样的为官之道是不会被贤明的君主认可的。同时,也是因为宋仁宗真正做到“贤明仁德”,所以,宋仁宗时期才会出现诸多像是晏殊这样的有识之士报效国家,而不是像蔡伯俙这样的小人为祸朝廷,才使得宋朝有了更长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