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20: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1:06
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并由此导致了就业中不诚信现象的发生。但是,信誉毕竟是人才市场上基本的竞争力所在,因此高校务必要引导和教育毕业生注意诚信问题,把诚信当作和学生素质同样重要的事情来对待。[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对策 中国是一个从几千年以来一直都在强调“以诚取信”的国度,但是,令教育工作者担忧的是,*也开始入侵校园,尤其是体现即将走入社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个人的诚信,是其人格的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的体现,人格力量是最可靠的事业资本。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早就指出:“自爱、自律、劳动习惯、诚实、公平、正义感、勇气、谦逊、公共精神以及公共道德规范等,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前往市场之前就必须拥有的。”因此,对高校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努力培养他们守信用、重良知的基本素质,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现象、原因及危害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不诚信现象 联想到时下的人才市场,人们感到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诚信。有报道称,在一家招聘单位收到的84份大学毕业生自荐表中,发现竟有十多人同时为一所学校的学生会*,二十多人同时为某班的班长。难怪北京一些高校出现名副其实的好学生要求学校对自己的荣誉证书加盖公章进行公证,以获得用人单位的信任。这也促使不少用人单位要求上门调查验证学生在校表现,无形中增加了招聘工作的成本。另外,“由于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承诺缺乏信用,大学生签约不久又毁约或签约后不去报到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使用人单位不得不多个心眼, 在协议书上加上了违约处理办法”。调查显示,仅去年上半年,某市第二中级*已接连受理六起大学毕业生劳动争议案,其中大部分是因为大学生单方撕毁合同引起的。 (二)原因及危害 上述现象之所以会大量出现,其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社会大环境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不诚信。人是社会的人,大学生亦是社会中的群体,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诸如银行呆帐、坏帐问题,企业间的“三角债”等问题,以及这些年社会上“假文凭”、“ *件”泛滥的现象,都给大学生造成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其次,学校诚信教育的缺失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这方面的自律精神缺乏。受升学、高考制度等影响,我国的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和智力的培养,而诚信等德育教育无形中受到忽视。随着这几年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对学生的教育也越来越倾向于实用性的,以解决就业为第一目标,对诚信教育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往往涉及很少。一些学校甚至在无意识中“纵容”了学生作假。中学为了学生能顺利上大学,可以用褒贬不定的词来形容学生的缺点,而一些高校为了方便学生就业,在毕业生推荐材料上毫无原则地使用“优秀学生干部”、“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溢美之词。一些高校还在校内开展名目繁多、适应就业需要的活动,让参与的学生通过经济手段即可轻而易举地获得各种各样的头衔、美称,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而毕业生的推荐表也全由学生自己填写,教师只负责盖章。对此,不少有识之士提出,质量和信誉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真正竞争力,高校要引导和教育毕业生注意诚信问题,把诚信当作和学生素质同样重要的事情来对待。第三,一些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认为,有时候,用人单位的一些过高的要求使自己不得不在简历上加点“包装”。有学生认为,造假的确错误,但是,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如实说明情况常常难获考官垂青,而一些制造假简历的学生反而顺利就业,客观上让人觉得诚实的不如弄虚作假的。另一方面,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抬高招聘条件,有的职位明明只需懂办公室自动化软件的简单操作,却硬要有计算机二级证书;明明不需要多高的英语水平,偏偏规定要过英语6级。这样做,不利于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诱使部分大学生假造履历。参加了无数次招聘会的小赵坦言,现在的用人单位招人先看个人简历,然后再从中筛选,求职者如果不把个人简历做得显眼些,就算很有实力但不具备某些招聘条件,根本就得不到面试的机会。简历包装的目的在于扬长避短,既然要瑕不掩瑜,自然要在突出重点的时候淡化不利因素,使用一些技巧是无可厚非的事。不过难就难在,这种技巧的运用怎么把握一个“度”,因为技巧的过度运用,很可能成为了“作假”。 值得一提的是,在求职当中并不是每个人都主动地去造假和欺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可能是部分人造假,导致大家都得这么做,从而提高了诚信的社会成本。这种经济学上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为在求职当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正是因为有人通过造假欺骗的手段获得了成功,在这种“惩善扬恶”的信用氛围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让自己不在竞争中落败,不得不通过作假维护自己的利益。 求职当中的这种诚信缺失,一方面给求职者,尤其是应届大学生带来了不少麻烦。毕竟,在人才买方市场的情况下,求职者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相互不信任带给求职者的不利因素无疑更大一些。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说,社会和人才市场对诚信的迫切需求和呼唤,使求职中诚信的力量越来越不容忽视。也就是说,在大家都失信的情况下,诚信求职的人往往更具优势。因此,高等院校对于开展学生诚信教育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并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使"诚信"观念深入学生大脑,变成他们的自觉意识和品质。 二、提高大学生诚信就业水平的途径探析 首先,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过程的诚信教育。《礼记·大学》谓:诚于中,而形于外。要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理念。 其次,高校一定要严把毕业生推荐关和就业协议书的管理。一般情况下,各高校为了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专门制作了《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为确保毕业生就业推荐材料的真实性,高校一定要严把毕业生推荐关。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必须经过学院严格审核盖章后才统一加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公章,每人仅有一份原件;另外,就业协议书每人一份,统一编号登,签约后,必须征得原签约单位的同意并有书面退函后才可换取新的协议书。 第三,高校要建立相对完善的跟踪机制。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有着完善的诚信跟踪机制,诚信与否关系到一个人业的成败。我国高校在培养学生诚信素质的过程中可以建立:一是档案跟踪机制,高校通过科学的诚信考核*,对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评估并建立个人诚档案。2002年,位于上海市的近50所高校就为申请助学贷款的近2万名大学生建立了“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二是网络跟踪机制,大学生的个人诚信状况,高校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追踪,对于失信的学生可以校园网络的范围内进行揭示和批评,甚至向用人单位公示。三是毕业生跟踪机制,高校可以通过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形式,加强与用人单位或已毕业学生的联系,及时掌握毕业学生的诚信状况,发挥学校继续教育功能,对失信毕业生实施再教育。同时收集诚信与失信典范,作为在校学生教育的生动“教材”。 当然,如何解决求职中的诚信问题,仅仅靠大学生的自律,靠学校的诚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诚信问题,实际上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诚信问题的反映。因此,根本的解决办法还在于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信的氛围,用一整套信用机制来约束缺乏诚信的行为。专家指出:我们不要期望通过诚信教育,学生马上就能变得诚实起来,只要社会上存在着不诚信仍能使人获利的状况,学生就不可能真正变得诚实起来。而与国外已经形成的成熟的信用体系相比,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缺陷是比较大的。可以说,呼唤人才市场的诚信和健康,建立求职中的诚信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参考文献:[1]〖ZK(#〗张玲.诚信缺失,就业市场谁受伤?.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2003,(6).[2]王阳,胡坚达,汪盛科.诚信,大学生的道德通行证. 宁波论坛,2003,(3).[3]周宏,马万宾.提高大学生毕业就业诚信水平的途径分析[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报(职教版),2003, 本篇文章来源于 山西大学生( www.Sxdxs.com ) 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网址: http://www.sxdxs.com/Article/A387/0017194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