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15 00: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16:50
明·刘元卿《愚子售药》白话释义:
有一个刚开药铺的人,有一天,他因外出,让他的儿子打理药铺。有一个买药的人来买牛膝和鸡爪黄连,他的儿子愚笨不认识药物,在药箱中找了半天没有发现,于是割了自己家里耕牛的一条腿,斩了一只鸡的两只脚,卖给了买药人。
他的父亲回来后问他儿子卖了什么药,知道了之前的事情,大笑并发叹说:“如果客人要买知母,贝母,你岂不要连母亲都卖了?”
原文:
人有初开药肆者。一日他出,令其子守铺。遇客买牛膝并鸡爪黄莲,子愚不识药,遍索笥中无所有,乃割已耕牛一足,斫二鸡脚售之。
父归问卖何药,询知前事,大笑发叹曰:“客若要知母贝母④时,岂不连汝母亲抬去了!"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刘元卿出生于文风颇盛江西吉安府的安福县西乡(现属于萍乡市莲花县),从小发奋读书,隆庆四年(1570年)在江西乡试中夺魁,后来在他人的推荐下,带着向朝廷的上书和文卷参加会试,但因“五策伤时,忏张居正”,未获取录,还险遭杀身之祸。
隆庆六年(1572年)他创立复礼书院。万历二年(1574年)再次参加会试,又没有被取录,于是绝意功名,回到家乡,研究理学,收徒讲学。
万历七年(1579年)神宗诏毁书院,全国大多数书院*停办,而刘元卿把复礼书院改名为“五谷神祠”,仍聚众讲学如故。后来学禁解除,复礼书院又恢复原名,此后名声更大,“道日益隆,誉日益广”。
复礼书院有严密的学规,且教育质量好,以致湖南、湖北等省的有志之士都不远千里来此求学,海内学者对刘元卿的学识非常钦佩,誉他为“泰山北斗”。
刘元卿还创办了识仁、中道、一德等书院,至此,他与当时省内名流吴康斋、邓潜谷、章本清齐名,被人们称为“江右四君子”。
随着知名度扩大,不少*多次上书朝廷,推荐刘元卿,称刘元卿为“负迈俗之志节,蕴济世之经纶”。
皇帝非常重视,授他为“国子博士”、“阶承德郎”衔,特别下旨叫刘元卿去京城做官。但刘元卿悉心讲学,不肯去做官。后来皇帝又再次派员催他赴任,刘元卿再三推辞不掉,只好 *** 入京。不久,即升礼部主事。
在朝三年,他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封建王朝的举措,在《请举朝讲疏》、《节制贡吏疏》、《直陈御倭第一要务疏》中,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对于革除弊政、安定边陲、抵御外侮都是非常有利的。
可惜刘元卿的这些*主张,得不到皇帝的采纳,于是他称病辞归,告老还乡。刘元卿人称“正学先生”,从弱冠至暮年,一生孜孜于理学。
据《明儒学案》载:“先生初游青原山,闻之与人曰:青原诗书之地也,自两邹公子(邹守益的儿子汝梅、汝先)来后,此风遂绝矣。先生契其言。
两邹与之谈学,遂有愤悱之意。因而考索于先儒语录,未之有得也。”从此诱发了刘元卿从事王守仁理学研究的兴趣。
他开始在当地求学,但所得不深,于是离乡背井,远游从师。他先后到浙江、湖北等地拜高人为师,经过自己努力求索,成为该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刘元卿既能吸收他人之长,又能坚持自己的见解。他以“存守本体,随事躬行”作为一生的言行准则,不信道教,也不信佛教。
正如他在《小引自赞》里说的:“不礼释迦,不羡王乔,此泸潇之所以为泸潇,亦泸潇之所以止于泸潇也。”
刘元卿的理学思想,在江右王门学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刘元卿逝世后,《明史》为他立了传,明朝名流邹元标为他撰写墓志铭,赞其“流风余韵,百世犹师”。
明·刘元卿《愚子售药》白话释义: 有一个刚开药铺的人,有一天,他因外出,让他的儿子打理药铺。
有一个买药的人来买牛膝和鸡爪黄连,他的儿子愚笨不认识药物,在药箱中找了半天没有发现,于是割了自己家里耕牛的一条腿,斩了一只鸡的两只脚,卖给了买药人。 他的父亲回来后问他儿子卖了什么药,知道了之前的事情,大笑并发叹说:“如果客人要买知母,贝母,你岂不要连母亲都卖了?” 原文: 人有初开药肆者。
一日他出,令其子守铺。遇客买牛膝并鸡爪黄莲,子愚不识药,遍索笥中无所有,乃割已耕牛一足,斫二鸡脚售之。
父归问卖何药,询知前事,大笑发叹曰:“客若要知母贝母④时,岂不连汝母亲抬去了!"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刘元卿出生于文风颇盛江西吉安府的安福县西乡(现属于萍乡市莲花县),从小发奋读书,隆庆四年(1570年)在江西乡试中夺魁,后来在他人的推荐下,带着向朝廷的上书和文卷参加会试,但因“五策伤时,忏张居正”,未获取录,还险遭杀身之祸。 隆庆六年(1572年)他创立复礼书院。
万历二年(1574年)再次参加会试,又没有被取录,于是绝意功名,回到家乡,研究理学,收徒讲学。 万历七年(1579年)神宗诏毁书院,全国大多数书院*停办,而刘元卿把复礼书院改名为“五谷神祠”,仍聚众讲学如故。
后来学禁解除,复礼书院又恢复原名,此后名声更大,“道日益隆,誉日益广”。 复礼书院有严密的学规,且教育质量好,以致湖南、湖北等省的有志之士都不远千里来此求学,海内学者对刘元卿的学识非常钦佩,誉他为“泰山北斗”。
刘元卿还创办了识仁、中道、一德等书院,至此,他与当时省内名流吴康斋、邓潜谷、章本清齐名,被人们称为“江右四君子”。 随着知名度扩大,不少*多次上书朝廷,推荐刘元卿,称刘元卿为“负迈俗之志节,蕴济世之经纶”。
皇帝非常重视,授他为“国子博士”、“阶承德郎”衔,特别下旨叫刘元卿去京城做官。但刘元卿悉心讲学,不肯去做官。
后来皇帝又再次派员催他赴任,刘元卿再三推辞不掉,只好 *** 入京。不久,即升礼部主事。
在朝三年,他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封建王朝的举措,在《请举朝讲疏》、《节制贡吏疏》、《直陈御倭第一要务疏》中,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对于革除弊政、安定边陲、抵御外侮都是非常有利的。 可惜刘元卿的这些*主张,得不到皇帝的采纳,于是他称病辞归,告老还乡。
刘元卿人称“正学先生”,从弱冠至暮年,一生孜孜于理学。 据《明儒学案》载:“先生初游青原山,闻之与人曰:青原诗书之地也,自两邹公子(邹守益的儿子汝梅、汝先)来后,此风遂绝矣。
先生契其言。 两邹与之谈学,遂有愤悱之意。
因而考索于先儒语录,未之有得也。”从此诱发了刘元卿从事王守仁理学研究的兴趣。
他开始在当地求学,但所得不深,于是离乡背井,远游从师。他先后到浙江、湖北等地拜高人为师,经过自己努力求索,成为该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刘元卿既能吸收他人之长,又能坚持自己的见解。他以“存守本体,随事躬行”作为一生的言行准则,不信道教,也不信佛教。
正如他在《小引自赞》里说的:“不礼释迦,不羡王乔,此泸潇之所以为泸潇,亦泸潇之所以止于泸潇也。” 刘元卿的理学思想,在江右王门学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刘元卿逝世后,《明史》为他立了传,明朝名流邹元标为他撰写墓志铭,赞其“流风余韵,百世犹师”。
《愚子售药》的译文:
有一个刚开药铺的人,有一天,他因外出,让他的儿子打理药铺。有一个买药的人来买牛膝和鸡爪黄连,他的儿子愚笨不认识药物,在药箱中找了半天没有发现,于是割了自己家里耕牛的一条腿,斩了一只鸡的两只脚,卖给了买药人。
他的父亲回来后问他儿子卖了什么药,知道了之前的事情,大笑并发叹说:“如果客人要买知母,贝母,你岂不要连母亲都卖了?”
原文:
人有初开药肆者。一日他出,令其子守铺。遇客买牛膝并鸡爪黄莲,子愚不识药,遍索笥中无所有,乃割已耕牛一足,斫二鸡脚售之。父归问卖何药,询知前事,大笑发叹曰:“客若要知母贝母时,岂不连汝母亲抬去了!"
扩展资料:
《愚子售药》出自于明代冯梦龙的《广笑府》,这个故事是在讽刺不懂装懂、望文生义、不虚心请教的人。
创作背景:
明代中后期,上层统治者学信道教,当时有许多重大事件都与道教有一定的联系。也以至于当时道士、方士到处招摇撞骗风气的盛行。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商品经济意识渐浓,人与人的关系也趋向功利化,金钱在社会生活中显示出无比的威力,从而产生了很多吝啬鬼,爱钱如命的人。
《广笑府》正是联系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因素,所创作出来的笑话集。
作者简介: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出身士大夫家庭。兄梦桂,善画。弟梦熊,太学生,曾从冯梦龙治《春秋》,有诗传世。他们兄弟三人并称“吴下三冯”。代表作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