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3:1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0:12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有一定大小的区域,是地震能量积聚和释放的地方。震源在地球表面上的垂直投影,叫震中。震中距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叫做等震线。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千米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其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通常用字母M表示。目前,我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这种震级叫做里克特震级,俗称里氏震级,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1935年提出),共分9个等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里氏震级分类震源附近地震效应<M3弱震通常不被感知,但(仪器)可记录M3~M4.5有感地震可以感知,但很少造成破坏M4.5~M6.0中强震对构建良好的建筑最多可造成破坏,在小范围内对质量较差的建筑物可造成大的破坏,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M6.0~M7.9强震可造成100千米范围内的严重破坏>M8特大地震可造成1000千米范围的严重破坏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0:12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有一定大小的区域,是地震能量积聚和释放的地方。震源在地球表面上的垂直投影,叫震中。震中距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叫做等震线。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千米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其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通常用字母M表示。目前,我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这种震级叫做里克特震级,俗称里氏震级,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1935年提出),共分9个等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里氏震级分类震源附近地震效应<M3弱震通常不被感知,但(仪器)可记录M3~M4.5有感地震可以感知,但很少造成破坏M4.5~M6.0中强震对构建良好的建筑最多可造成破坏,在小范围内对质量较差的建筑物可造成大的破坏,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M6.0~M7.9强震可造成100千米范围内的严重破坏>M8特大地震可造成1000千米范围的严重破坏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0:12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有一定大小的区域,是地震能量积聚和释放的地方。震源在地球表面上的垂直投影,叫震中。震中距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叫做等震线。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千米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其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通常用字母M表示。目前,我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这种震级叫做里克特震级,俗称里氏震级,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1935年提出),共分9个等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里氏震级分类震源附近地震效应<M3弱震通常不被感知,但(仪器)可记录M3~M4.5有感地震可以感知,但很少造成破坏M4.5~M6.0中强震对构建良好的建筑最多可造成破坏,在小范围内对质量较差的建筑物可造成大的破坏,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M6.0~M7.9强震可造成100千米范围内的严重破坏>M8特大地震可造成1000千米范围的严重破坏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0:12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有一定大小的区域,是地震能量积聚和释放的地方。震源在地球表面上的垂直投影,叫震中。震中距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叫做等震线。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千米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其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通常用字母M表示。目前,我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这种震级叫做里克特震级,俗称里氏震级,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1935年提出),共分9个等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里氏震级分类震源附近地震效应<M3弱震通常不被感知,但(仪器)可记录M3~M4.5有感地震可以感知,但很少造成破坏M4.5~M6.0中强震对构建良好的建筑最多可造成破坏,在小范围内对质量较差的建筑物可造成大的破坏,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M6.0~M7.9强震可造成100千米范围内的严重破坏>M8特大地震可造成1000千米范围的严重破坏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0:13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有一定大小的区域,是地震能量积聚和释放的地方。震源在地球表面上的垂直投影,叫震中。震中距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叫做等震线。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千米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其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通常用字母M表示。目前,我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这种震级叫做里克特震级,俗称里氏震级,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1935年提出),共分9个等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里氏震级分类震源附近地震效应<M3弱震通常不被感知,但(仪器)可记录M3~M4.5有感地震可以感知,但很少造成破坏M4.5~M6.0中强震对构建良好的建筑最多可造成破坏,在小范围内对质量较差的建筑物可造成大的破坏,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M6.0~M7.9强震可造成100千米范围内的严重破坏>M8特大地震可造成1000千米范围的严重破坏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