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3: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4:37
一.百年前的中国人是怎么留学的?
留学不是个新问题,至少在一百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将其作为一种“方法”。
周恩来、鲁迅、胡适、徐悲鸿、陈岱孙、钱伟长、费孝通……近现代史上有名的人物,当然还有更多无名的人物,都曾卷入这一潮流,留日,留欧,留美,留苏……
今天的留学各有各的考虑,而当时的出发点大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救亡图存、启蒙*。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激起三千年未有之留*。但他们不是翻过的历史,而是一百多年前的青年人,和今天一样,有着青年人的追求和朝气。
第一个到出国留学并获得学位的中国人是清末的容闳,被称为“留学生之父”。他1854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二十年后,又向曾国藩提议选派一批幼童赴美留学。此举获得曾国藩支持,从1872年到1874年这几年间,每年*派出30名。然而在1881年,清*紧急召留美幼童回国,计划夭折。很多年里,留学都是零星行为,极为罕见。
情况在1896年出现转变。此前,中国刚刚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中国知识分子深为震动。这一年,清*派出13名留学生去日本,后来成为国家*。同时,民间心态也有所转变,不少年轻人看到“日本维新以后,*工业,效法西洋,进步很快,犹以海陆军更优,且学费亦省”,因而选择自费留学也不在少数,开启了延续几十年的留*。
留学,很快成为了当时中国青年的梦想。加之清廷废除科举,断了传统读书人的上升途径,留学成了新的前途出路甚至镀金方式。留学生一时身价百倍,引人艳羡,竞相追逐。历史学家蒋廷黻在回忆录中就写道,1907年时,正在上中学的自己有一次看到刚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堂兄弟穿一身白*,令乡人侧目,羡慕不止。因此他发誓说,“如果东洋念书就受到如此的尊敬,将来我一定要到西洋去念书”。后来,他果然去到了美国留学。
钱从哪里来?
1.国家花钱,即申请选派的公费留学。公费留学中包括国家公费和各省省费,其中最稳定、最大宗的就是为人所熟知的庚子赔款资助留学。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根据随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国要分39年向八国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此即“庚子赔款”。后来,各国退还了一部分,清*用这部分钱发展教育,派学生留学,还建成了清华大学。其中,以美国退款最早、最周详,掀起一阵公费留美的*,其中就包括胡适、金岳霖等人。美国支持退款留学,有培养一批*人才的考虑,但从客观上说,也让中国得以有一笔稳定的钱来发展科教。
2.自费留学:与公费生相比,自费生若不是出身大富大贵之家,就捉襟见肘得多。但中国人向来重视子弟前途,不惜变卖家产、亲友相帮筹款来送子出行。譬如巴金,想向大哥要一笔钱去法国,大哥回信说家中现在入不敷出,筹款困难,劝弟弟过两三年再去。巴金执拗不让步,大哥只好汇来钱,让他去法国。
3.“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也成为当时一个时髦的口号,一边做工,一边读书,一方面挣出学费,一方面也响应“劳工神圣”的潮流。其中,因法国科技、文艺水平高,且一战后法郎币值低,尤以赴法勤工俭学为最,从1919到1921年,多达2000人左右,相当一次“工读运动”。然而,听起来美好,但现实确有很多误会,在法国“勤工”不是洗洗盘子刷刷地板,很多都是货真价实进入大工厂工作,劳动强度大、时间长,对体力要求很高,经济窘迫,又苦又累,一天下来只能“工”不能“学”。
勤工俭学是个创新的留学方法,能让更多平民接受教育,结果却是失败的。但在做工中接受洗礼,这个运动后来趋向*化,其中催生了一大批中国*党的领袖人物,如周恩来、*、聂荣臻、陈毅、李立三等。
在亚洲地区,留学中国的吸引力正与日俱增。中国目前每年接待的留学生总数已经超过德国,成为全世界第三大留学目的国。迪拜人来华留学在正常不不过了。
此外,相对欧美国家,国内对阿拉伯国家更加友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4:37
一.百年前的中国人是怎么留学的?
留学不是个新问题,至少在一百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将其作为一种“方法”。
周恩来、鲁迅、胡适、徐悲鸿、陈岱孙、钱伟长、费孝通……近现代史上有名的人物,当然还有更多无名的人物,都曾卷入这一潮流,留日,留欧,留美,留苏……
今天的留学各有各的考虑,而当时的出发点大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救亡图存、启蒙*。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激起三千年未有之留*。但他们不是翻过的历史,而是一百多年前的青年人,和今天一样,有着青年人的追求和朝气。
第一个到出国留学并获得学位的中国人是清末的容闳,被称为“留学生之父”。他1854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二十年后,又向曾国藩提议选派一批幼童赴美留学。此举获得曾国藩支持,从1872年到1874年这几年间,每年*派出30名。然而在1881年,清*紧急召留美幼童回国,计划夭折。很多年里,留学都是零星行为,极为罕见。
情况在1896年出现转变。此前,中国刚刚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中国知识分子深为震动。这一年,清*派出13名留学生去日本,后来成为国家*。同时,民间心态也有所转变,不少年轻人看到“日本维新以后,*工业,效法西洋,进步很快,犹以海陆军更优,且学费亦省”,因而选择自费留学也不在少数,开启了延续几十年的留*。
留学,很快成为了当时中国青年的梦想。加之清廷废除科举,断了传统读书人的上升途径,留学成了新的前途出路甚至镀金方式。留学生一时身价百倍,引人艳羡,竞相追逐。历史学家蒋廷黻在回忆录中就写道,1907年时,正在上中学的自己有一次看到刚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堂兄弟穿一身白*,令乡人侧目,羡慕不止。因此他发誓说,“如果东洋念书就受到如此的尊敬,将来我一定要到西洋去念书”。后来,他果然去到了美国留学。
钱从哪里来?
1.国家花钱,即申请选派的公费留学。公费留学中包括国家公费和各省省费,其中最稳定、最大宗的就是为人所熟知的庚子赔款资助留学。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根据随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国要分39年向八国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此即“庚子赔款”。后来,各国退还了一部分,清*用这部分钱发展教育,派学生留学,还建成了清华大学。其中,以美国退款最早、最周详,掀起一阵公费留美的*,其中就包括胡适、金岳霖等人。美国支持退款留学,有培养一批*人才的考虑,但从客观上说,也让中国得以有一笔稳定的钱来发展科教。
2.自费留学:与公费生相比,自费生若不是出身大富大贵之家,就捉襟见肘得多。但中国人向来重视子弟前途,不惜变卖家产、亲友相帮筹款来送子出行。譬如巴金,想向大哥要一笔钱去法国,大哥回信说家中现在入不敷出,筹款困难,劝弟弟过两三年再去。巴金执拗不让步,大哥只好汇来钱,让他去法国。
3.“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也成为当时一个时髦的口号,一边做工,一边读书,一方面挣出学费,一方面也响应“劳工神圣”的潮流。其中,因法国科技、文艺水平高,且一战后法郎币值低,尤以赴法勤工俭学为最,从1919到1921年,多达2000人左右,相当一次“工读运动”。然而,听起来美好,但现实确有很多误会,在法国“勤工”不是洗洗盘子刷刷地板,很多都是货真价实进入大工厂工作,劳动强度大、时间长,对体力要求很高,经济窘迫,又苦又累,一天下来只能“工”不能“学”。
勤工俭学是个创新的留学方法,能让更多平民接受教育,结果却是失败的。但在做工中接受洗礼,这个运动后来趋向*化,其中催生了一大批中国*党的领袖人物,如周恩来、*、聂荣臻、陈毅、李立三等。
在亚洲地区,留学中国的吸引力正与日俱增。中国目前每年接待的留学生总数已经超过德国,成为全世界第三大留学目的国。迪拜人来华留学在正常不不过了。
此外,相对欧美国家,国内对阿拉伯国家更加友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4:37
一.百年前的中国人是怎么留学的?
留学不是个新问题,至少在一百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将其作为一种“方法”。
周恩来、鲁迅、胡适、徐悲鸿、陈岱孙、钱伟长、费孝通……近现代史上有名的人物,当然还有更多无名的人物,都曾卷入这一潮流,留日,留欧,留美,留苏……
今天的留学各有各的考虑,而当时的出发点大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救亡图存、启蒙*。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激起三千年未有之留*。但他们不是翻过的历史,而是一百多年前的青年人,和今天一样,有着青年人的追求和朝气。
第一个到出国留学并获得学位的中国人是清末的容闳,被称为“留学生之父”。他1854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二十年后,又向曾国藩提议选派一批幼童赴美留学。此举获得曾国藩支持,从1872年到1874年这几年间,每年*派出30名。然而在1881年,清*紧急召留美幼童回国,计划夭折。很多年里,留学都是零星行为,极为罕见。
情况在1896年出现转变。此前,中国刚刚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中国知识分子深为震动。这一年,清*派出13名留学生去日本,后来成为国家*。同时,民间心态也有所转变,不少年轻人看到“日本维新以后,*工业,效法西洋,进步很快,犹以海陆军更优,且学费亦省”,因而选择自费留学也不在少数,开启了延续几十年的留*。
留学,很快成为了当时中国青年的梦想。加之清廷废除科举,断了传统读书人的上升途径,留学成了新的前途出路甚至镀金方式。留学生一时身价百倍,引人艳羡,竞相追逐。历史学家蒋廷黻在回忆录中就写道,1907年时,正在上中学的自己有一次看到刚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堂兄弟穿一身白*,令乡人侧目,羡慕不止。因此他发誓说,“如果东洋念书就受到如此的尊敬,将来我一定要到西洋去念书”。后来,他果然去到了美国留学。
钱从哪里来?
1.国家花钱,即申请选派的公费留学。公费留学中包括国家公费和各省省费,其中最稳定、最大宗的就是为人所熟知的庚子赔款资助留学。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根据随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国要分39年向八国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此即“庚子赔款”。后来,各国退还了一部分,清*用这部分钱发展教育,派学生留学,还建成了清华大学。其中,以美国退款最早、最周详,掀起一阵公费留美的*,其中就包括胡适、金岳霖等人。美国支持退款留学,有培养一批*人才的考虑,但从客观上说,也让中国得以有一笔稳定的钱来发展科教。
2.自费留学:与公费生相比,自费生若不是出身大富大贵之家,就捉襟见肘得多。但中国人向来重视子弟前途,不惜变卖家产、亲友相帮筹款来送子出行。譬如巴金,想向大哥要一笔钱去法国,大哥回信说家中现在入不敷出,筹款困难,劝弟弟过两三年再去。巴金执拗不让步,大哥只好汇来钱,让他去法国。
3.“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也成为当时一个时髦的口号,一边做工,一边读书,一方面挣出学费,一方面也响应“劳工神圣”的潮流。其中,因法国科技、文艺水平高,且一战后法郎币值低,尤以赴法勤工俭学为最,从1919到1921年,多达2000人左右,相当一次“工读运动”。然而,听起来美好,但现实确有很多误会,在法国“勤工”不是洗洗盘子刷刷地板,很多都是货真价实进入大工厂工作,劳动强度大、时间长,对体力要求很高,经济窘迫,又苦又累,一天下来只能“工”不能“学”。
勤工俭学是个创新的留学方法,能让更多平民接受教育,结果却是失败的。但在做工中接受洗礼,这个运动后来趋向*化,其中催生了一大批中国*党的领袖人物,如周恩来、*、聂荣臻、陈毅、李立三等。
在亚洲地区,留学中国的吸引力正与日俱增。中国目前每年接待的留学生总数已经超过德国,成为全世界第三大留学目的国。迪拜人来华留学在正常不不过了。
此外,相对欧美国家,国内对阿拉伯国家更加友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4:37
一.百年前的中国人是怎么留学的?
留学不是个新问题,至少在一百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将其作为一种“方法”。
周恩来、鲁迅、胡适、徐悲鸿、陈岱孙、钱伟长、费孝通……近现代史上有名的人物,当然还有更多无名的人物,都曾卷入这一潮流,留日,留欧,留美,留苏……
今天的留学各有各的考虑,而当时的出发点大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救亡图存、启蒙*。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激起三千年未有之留*。但他们不是翻过的历史,而是一百多年前的青年人,和今天一样,有着青年人的追求和朝气。
第一个到出国留学并获得学位的中国人是清末的容闳,被称为“留学生之父”。他1854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二十年后,又向曾国藩提议选派一批幼童赴美留学。此举获得曾国藩支持,从1872年到1874年这几年间,每年*派出30名。然而在1881年,清*紧急召留美幼童回国,计划夭折。很多年里,留学都是零星行为,极为罕见。
情况在1896年出现转变。此前,中国刚刚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中国知识分子深为震动。这一年,清*派出13名留学生去日本,后来成为国家*。同时,民间心态也有所转变,不少年轻人看到“日本维新以后,*工业,效法西洋,进步很快,犹以海陆军更优,且学费亦省”,因而选择自费留学也不在少数,开启了延续几十年的留*。
留学,很快成为了当时中国青年的梦想。加之清廷废除科举,断了传统读书人的上升途径,留学成了新的前途出路甚至镀金方式。留学生一时身价百倍,引人艳羡,竞相追逐。历史学家蒋廷黻在回忆录中就写道,1907年时,正在上中学的自己有一次看到刚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堂兄弟穿一身白*,令乡人侧目,羡慕不止。因此他发誓说,“如果东洋念书就受到如此的尊敬,将来我一定要到西洋去念书”。后来,他果然去到了美国留学。
钱从哪里来?
1.国家花钱,即申请选派的公费留学。公费留学中包括国家公费和各省省费,其中最稳定、最大宗的就是为人所熟知的庚子赔款资助留学。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根据随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国要分39年向八国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此即“庚子赔款”。后来,各国退还了一部分,清*用这部分钱发展教育,派学生留学,还建成了清华大学。其中,以美国退款最早、最周详,掀起一阵公费留美的*,其中就包括胡适、金岳霖等人。美国支持退款留学,有培养一批*人才的考虑,但从客观上说,也让中国得以有一笔稳定的钱来发展科教。
2.自费留学:与公费生相比,自费生若不是出身大富大贵之家,就捉襟见肘得多。但中国人向来重视子弟前途,不惜变卖家产、亲友相帮筹款来送子出行。譬如巴金,想向大哥要一笔钱去法国,大哥回信说家中现在入不敷出,筹款困难,劝弟弟过两三年再去。巴金执拗不让步,大哥只好汇来钱,让他去法国。
3.“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也成为当时一个时髦的口号,一边做工,一边读书,一方面挣出学费,一方面也响应“劳工神圣”的潮流。其中,因法国科技、文艺水平高,且一战后法郎币值低,尤以赴法勤工俭学为最,从1919到1921年,多达2000人左右,相当一次“工读运动”。然而,听起来美好,但现实确有很多误会,在法国“勤工”不是洗洗盘子刷刷地板,很多都是货真价实进入大工厂工作,劳动强度大、时间长,对体力要求很高,经济窘迫,又苦又累,一天下来只能“工”不能“学”。
勤工俭学是个创新的留学方法,能让更多平民接受教育,结果却是失败的。但在做工中接受洗礼,这个运动后来趋向*化,其中催生了一大批中国*党的领袖人物,如周恩来、*、聂荣臻、陈毅、李立三等。
在亚洲地区,留学中国的吸引力正与日俱增。中国目前每年接待的留学生总数已经超过德国,成为全世界第三大留学目的国。迪拜人来华留学在正常不不过了。
此外,相对欧美国家,国内对阿拉伯国家更加友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5 05:34
一.百年前的中国人是怎么留学的?
留学不是个新问题,至少在一百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将其作为一种“方法”。
周恩来、鲁迅、胡适、徐悲鸿、陈岱孙、钱伟长、费孝通……近现代史上有名的人物,当然还有更多无名的人物,都曾卷入这一潮流,留日,留欧,留美,留苏……
今天的留学各有各的考虑,而当时的出发点大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救亡图存、启蒙*。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激起三千年未有之留*。但他们不是翻过的历史,而是一百多年前的青年人,和今天一样,有着青年人的追求和朝气。
第一个到出国留学并获得学位的中国人是清末的容闳,被称为“留学生之父”。他1854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二十年后,又向曾国藩提议选派一批幼童赴美留学。此举获得曾国藩支持,从1872年到1874年这几年间,每年*派出30名。然而在1881年,清*紧急召留美幼童回国,计划夭折。很多年里,留学都是零星行为,极为罕见。
情况在1896年出现转变。此前,中国刚刚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中国知识分子深为震动。这一年,清*派出13名留学生去日本,后来成为国家*。同时,民间心态也有所转变,不少年轻人看到“日本维新以后,*工业,效法西洋,进步很快,犹以海陆军更优,且学费亦省”,因而选择自费留学也不在少数,开启了延续几十年的留*。
留学,很快成为了当时中国青年的梦想。加之清廷废除科举,断了传统读书人的上升途径,留学成了新的前途出路甚至镀金方式。留学生一时身价百倍,引人艳羡,竞相追逐。历史学家蒋廷黻在回忆录中就写道,1907年时,正在上中学的自己有一次看到刚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堂兄弟穿一身白*,令乡人侧目,羡慕不止。因此他发誓说,“如果东洋念书就受到如此的尊敬,将来我一定要到西洋去念书”。后来,他果然去到了美国留学。
钱从哪里来?
1.国家花钱,即申请选派的公费留学。公费留学中包括国家公费和各省省费,其中最稳定、最大宗的就是为人所熟知的庚子赔款资助留学。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根据随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国要分39年向八国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此即“庚子赔款”。后来,各国退还了一部分,清*用这部分钱发展教育,派学生留学,还建成了清华大学。其中,以美国退款最早、最周详,掀起一阵公费留美的*,其中就包括胡适、金岳霖等人。美国支持退款留学,有培养一批*人才的考虑,但从客观上说,也让中国得以有一笔稳定的钱来发展科教。
2.自费留学:与公费生相比,自费生若不是出身大富大贵之家,就捉襟见肘得多。但中国人向来重视子弟前途,不惜变卖家产、亲友相帮筹款来送子出行。譬如巴金,想向大哥要一笔钱去法国,大哥回信说家中现在入不敷出,筹款困难,劝弟弟过两三年再去。巴金执拗不让步,大哥只好汇来钱,让他去法国。
3.“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也成为当时一个时髦的口号,一边做工,一边读书,一方面挣出学费,一方面也响应“劳工神圣”的潮流。其中,因法国科技、文艺水平高,且一战后法郎币值低,尤以赴法勤工俭学为最,从1919到1921年,多达2000人左右,相当一次“工读运动”。然而,听起来美好,但现实确有很多误会,在法国“勤工”不是洗洗盘子刷刷地板,很多都是货真价实进入大工厂工作,劳动强度大、时间长,对体力要求很高,经济窘迫,又苦又累,一天下来只能“工”不能“学”。
勤工俭学是个创新的留学方法,能让更多平民接受教育,结果却是失败的。但在做工中接受洗礼,这个运动后来趋向*化,其中催生了一大批中国*党的领袖人物,如周恩来、*、聂荣臻、陈毅、李立三等。
在亚洲地区,留学中国的吸引力正与日俱增。中国目前每年接待的留学生总数已经超过德国,成为全世界第三大留学目的国。迪拜人来华留学在正常不不过了。
此外,相对欧美国家,国内对阿拉伯国家更加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