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胞同源染色体为什么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08 04:2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2 10:26
首先,我认为,您的问题有不准确性,在减数*的时候,有配子(精子和卵子)生成,其中的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在受精的时候,精子和卵子融合,所以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所以说,形成精子(卵子)的同源染色体中一定会有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这也是减数*的意义之所在:
通过减数*导致了性细胞(配子)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即由体细胞的2n条染色体变为n条染色体的雌雄配子,再经过两性配子结合,合子的染色体数目又重新恢复到亲本的2n水平,使有性生殖的后代始终保持亲本固有的染色体数目,保证了遗传物质的相对稳定。
为有性生殖过程中创造变异提供了遗传的物质基础
通过非同源染色体的随机组合;各对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以自由组合进入配子,形成的配子可产生多种多样的遗传组合,雌雄配子结合后就可出现多种多样的变异个体,使物种得以繁衍和进化,为人工选择提供丰富的材料。
这里还有一些减数*的知识,我觉得您可以再仔细研究一下减数*,相信会有更大的帮助~
【减数第一次*】
【前期】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可分为5个阶段:
〖细线期〗细胞核内出现细长、线状染色体,细胞核和核仁体积增大。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偶线期〗又称配对期。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两两侧面紧密相进行配对,这一现象称作联会。由于配对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有4条染色单体,称四分体。
〖粗线期〗染色体连续缩短变粗,同时,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DNA的片断交换,从而导致了父母基因的互换,产生了基因重组,但每个染色单体上仍都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
〖双线期〗发生交叉的染色单体开始分开。由于交叉常常不止发生在一个位点,因此,染色体呈现V、X、8、O等各种形状。
〖终变期〗(又叫浓缩期)染色体变成紧密凝集状态并向核的周围靠近。以后,核膜、核仁消失,最后形成纺锤体。
【中期】各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双双移向细胞*的赤道板,着丝点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两侧,细胞质中形成纺锤体。
【后期】由纺锤丝的牵引,使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各自发生分离,并分别移向两极。
【末期】到达两极的同源染色体又聚集起来,重现核膜、核仁,然后细胞*为两个子细胞。这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只有原来的一半。重新生成的细胞紧接着发生第二次*。
注:
1.染色体复制是在的第一次*间期进行的,一旦复制完成,精原细胞就称作初级精母细胞。
2.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第一次减数*成为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经过第一次减数*成为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极体。
3.减数第一次*的目的是实现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DNA分子数目减半。
【减数第二次*】
减数第二次*与减数第一次*紧接,也可能出现短暂停顿。染色体不再复制。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有时还伴随细胞的变形。
【前期】染色体首先是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之中。而后再次聚集,核膜、核仁再次消失,再次形成纺锤体。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到细胞*赤道板上。注意此时已经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了。
【后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离,两条姊妹染色单体也随之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这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末期】重现核膜、核仁,到达两极的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初级性母细胞相比减少了一半。至此,第二次*结束。
注:
1.第二次减数*的目的是着丝点*,实现染色单体分离。*结果是染色体数目不变,DNA分子数目减半。
2.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第二次减数*成为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必须再经历一系列复杂的形态变化才成为精子。结果是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和*发育最终成为四个精子。
3.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经过第二次减数*成为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第一次*产生的一个极体再分为两个极体。不久,三个极体都会退化消失。结果是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最终只成为一个卵细胞。
希望对您有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2 10:26
精细胞是减数*形成的细胞。细胞内是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因为减数*过程中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