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释义:第十六条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08 02:2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2:59
第十六条 草原所有权、使用权的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有关*处理。
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镇)*或者县级以上*处理。
当事人对有关*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起诉。
在草原权属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革原利用现状,不得破坏草原和草原上的设施。
【释义】本条是关于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的规定。
一、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一般是指与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关的争议,比如草原权属争议、侵犯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争议。相邻关系争议等。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的产生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草原的权属界线不清。例如,大片的草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草场经营,其权属边界可能没有明显的、自然的界线。再如,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集体所有的草原,在权属边界的确定上也可能存在类似的问题,造成承包农户之间的权属纠纷。二是一些单位、集体组织和个人在草原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重新界定或者草原承包经营权转让的过程中,因以往的草原权属界线不清或者草原变更登记也会产生草原权属纠纷。三是由于*、*变更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至今未能解决,造成草原权属纠纷。正确处理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对保证草原的正常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也非常必要。这些权属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及时地解决,必然会导致草原的管理混乱,影响到草原的正常利用和保护活动,不仅损害了草原所有者和使用者的权益,也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因此,解决好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对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保护草原资源,促进草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于草原所有权、使用权的争议,本条规定了三种解决办法:
1.争议发生后先由当事人之间协商解决。所谓协商,就是指草原所有者或者使用者之间在发生权属争议后,各方在自愿、平等、互谅的基础上,依照法律的有关规定,直接进行磋商,自行解决争议。如果争议各方达成一致意见则协商成功,各方都应当按照协商的意见处理争议;如果争议各方协商不成或者协商达成协议后其中一方又反悔造成协议无法履行,另一方可以依照本条的规定提请有关的*处理。
2.当事人无法通过协商解决争议的由有关*处理。依据本条第二款的规定,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镇)*或者县级以上*处理。这里需要注意,由有关*处理应当区分两种情况:
(l)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归属的争议。这类争议通常发生在草原所有权、使用权登记确权之前,由于无明确的法律依据造成使用权或所有权归属的争议,但也有部分情况是在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确定后,由于行政区划调整等客观因素造成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属的争议。有关*接到要求解决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归属争议的申请后,一般是对当事人先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再进行行政裁决。*的调解是在争议各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依据事实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对当事人进行调停,促使争议各方当事人进行和解。如果调解不成或者当事人不愿意进行调解,有关*则应依法进行裁决。有关*在进行裁决时,应当本着尊重历史和现实情况,有利于安定团结,有利于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草原资源,有利于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原则,对草原权属争议作出公平、公正的处理。一般来说,处理争议的具体工作由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承办,但做出处理决定必须以*的名义并出具处理意见决定书。处理意见决定书一般应当载明争议各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申请理由、争议事实和双方的要求;处理决定所认定的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处理决定;不服处理决定提出异议的期限。
(2)侵犯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相邻关系等其他争议。这类争议通常不涉及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归属问题,草原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已经依法确定,只是在使用草原的过程中产生的侵权争议。如,未经草原使用权人许可,在他人使用的草原上采矿取土等行为引起的侵权争议;在草原上兴建建筑物,影响相邻草原使用的相邻关系的争议等都是这类争议。对于这类侵权争议、相邻关系的争议,都属于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我国民法通则对此都作了具体规定。行政机关解决这类争议的时候,不宜采用行政裁决的方式处理。而应当在争议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主持调解。调解成功的,双方当事人应当签订协议书,按照协议的约定履行各自的职责;经调解仍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有关*应当告知争议双方当事人可以另行以民事侵权为由向人民*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就此类争议向人民*提起诉讼。
3.当事人对有关*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起诉。应当说明,本法关于草原所有权、使用权的争议的处理,在当事人之间无法自愿达成协议的情况下,规定了由有关*处理,即有关*是处理草原所有权、使用权争议的法定机关。因此,由有关*对草原所有权、使用权的争议作出处理决定是权属争议的当事人向人民*提起诉讼的法定前置程序。也就是说,只有在有关行政机关做出行政处理决定后,当事人才可向人民*提起诉讼。未经有关行政机关做出处理,任何一方当事人均不能直接向人民*提起有关草原所有权、使用权争议的诉讼。
本条规定因草原所有权、使用权的争议向人民*提起的诉讼应为行政诉讼。根据《人民*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1999年11月24日由人民*审判委员会第1088次会议通过,2000年3月10日施行)第一条有关受案范围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依照这一规定,向人民*提起行政诉讼的前提是有关*作出了具体行政行为。因此,对*确认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归属争议的行政裁决提起的讼诉,应理解为向人民*提起行政诉讼。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上述所讲的需要*进一步确认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归属争议以外。其他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争议,比如草原权属已经明确的侵犯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争议等纠纷则应以侵权之诉提起民事诉讼。有关*对这类争议的处理采用的是调解的形式,争议的解决是以当事人达成的协议为依据,并非*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也就是说,有关当事人对于*对这类草原纠纷的调解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以争议中的另一方当事人为被告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提起民事诉讼。当事人就这类草原侵权争议的诉讼可以直接向有关人民*提起,不需要以有关*处理作为前置必经程序。
三、在草原权属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草原利用现状,不得破坏草原和草原上的设施。本条这样规定对保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护草原资源不被破坏,保障争议的顺利解决,避免争议双方当事人之间加深矛盾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样规定也可以有效地保护证据的完整性,方便有关部门、单位进行调查,做出公正、公平的处理。同时,在草原权属争议解决前,有关*对有争议的草原也不应进行权属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