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06 19: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13:33
不知何时,在学书法的很多人眼中总有一种这样的看法,说楷书是书法的基础。其实产生这种说法的原因有二,其一,入门便是以楷书入门,不同其他书体。其二,是对书法笔法的演变过程不了解。
其实书法的基础是笔法,篆隶有篆隶之笔法,行草有行草之笔法,唐楷有唐楷之笔法,晋楷有晋楷之笔法,魏碑有魏碑之笔法,当你掌握了一门书体的笔法并且能熟练应用其结字规律的时候,才说明具备了这种书体的基础。
将楷书练得好,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书写其他书体的基础,所以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在很多人的眼中,楷书仅限于唐楷,其实楷书岂止有唐楷而已?
楷书基本可以分为三个方向:
晋楷、魏碑、唐楷晋楷这三种楷书笔法不同,流变也不同,风格也大相异趣。
首先楷书的产生,是源于隶书的快写,将笔画中的波碟变为了平直的笔画,将转折处的圆笔变为了方笔。
晋人的楷书传说发源于王次仲,但王次仲并没有留下作品传世,但有史料可查,其通过钟繇并经过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改良,而成为晋楷之典范。其笔法乃是主要是“一搨直下”的用笔。
这种用笔方式被王羲之的后人智永和尚传了下去,直到初唐时期的虞世南也是以这种笔法为主,所以唐朝虞世南的楷书是具备了唐楷意蕴的晋人笔法所做之楷书。这种笔法在传承以及审美意趣上,属于钟繇、二王一路的笔法,我们同样也称之为晋楷。晋楷主要以小楷、中小楷为主,比如钟繇的《二表》,王羲之的《孝女曹娥碑》、《黄庭经》、《东方朔画赞》,虞永兴公世南的《孔子庙堂碑》等等。
唐楷而唐楷则是将二王一路晋楷书风融汇贯通,并且结合了北碑铭石的用笔与结构特点,形成了一种以“方折铺毫”为主的唐楷范式。主要代表人物是欧阳询,其《九成宫醴泉铭》严谨整饬,结构奇险,堪称唐楷之冠。从而也奠定了唐楷一个高峰,为后世之人所难及也。
而同时的褚遂良以及后面的薛稷诸人,便是以此笔法为主,从而奠定了中唐楷书的基础。这里多说一句,颜真卿的楷书多以晋人笔法为主,并能很好地将大唐气象所融合,从而高古端凝,从颜体入魏晋,也是深入晋唐的一种法门。
魏碑魏碑雄奇凝重,彪悍粗犷,与妍美飘逸的“南帖”风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代表作是二爨碑,《爨宝子碑》与《爨龙颜碑》,质朴而纯真,为后世之垂范。
魏碑的用笔兼具楷法与隶法,融合了篆籀用笔与方折用笔的特点,比如《张迁碑》,《鲜于璜碑》是将南北打通的两个代表。
比如《爨龙颜碑》,我们可以称之为“隶楷”,厚重高古,气贯长虹,大限石刻之意趣。
另外还有被康南海最为推崇的《张猛龙碑》,已基本脱去隶意,以一种雄健的笔法铺毫,古拙挺健,堪称千古之极品,欧阳询的楷书从中汲取颇多。
北碑中的精华之作,比如《郑文公碑》,结构平稳,用笔波碟与方笔并行,也是隶书向楷书过度的一种极品。
总的来讲,楷书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不断在变化。从王次仲到钟繇是一变,从钟繇到王羲之、王羲之父子是一变,再到唐朝诸家又是一变。
从初唐四家取法王羲之以及李北海之《龙藏寺碑》,形成了初唐的楷书风貌。
到了中唐时期,唐玄宗好肥腴,从而徐浩、颜真卿诸家登上了历史舞台。
元和之后,以沈传师、柳公权为代表的痩劲风貌取代了颜鲁公的丰腴之貌,从而又是一变。
认清了楷书这样的流变,明白了笔法的流变的过程,也许就不会有人说楷书是书法的基础这样的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