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05 06: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3:31
多汗属中医“汗证”范畴,一般有自汗、盗汗之分。盗汗是指在睡眠中出汗,醒后汗止,多属阴虚;自汗是指无论清醒或睡眠中,极易出汗,醒则汗不止,多属气虚。小儿往往自汗、盗汗并见,难以截然分开,特别是脾胃虚弱、营养不良的小儿,常伴有面色苍白,纳呆乏力,动则汗出,易患感冒。汗证最基本病理是阴阳失调。故小儿多汗的治疗原则应以治本为要,切不可见汗止汗。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临床治疗汗证常用潜阳敛汗药物如龙骨、牡蛎、浮小麦、麻黄根等,同时配用益气养血、健脾和胃之品,如黄芪、山药、白术、当归等,能调整人体机能,促进钙、磷等营养物质吸收,对小儿气血不足,多汗易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病因病机及治疗在医疗实践中,常遇到这样的病例,在进食饮汤或看到刺激性食品如姜、椒等,即满头汗出如雨,虽时属冬令严寒季节,亦头面蒸蒸热气腾腾,俗称为“蒸笼头” 病因病机与自汗、盗汗是有区别的。阳虚自汗,当遍及全身或汗出有冷感,不会热气腾腾;阴虚盗汗,首先是湿透内衣,不会内干外湿。且祖国医学有这样的记载:天寒衣薄尿多汗少,天暑衣厚则汗多尿少,这是自然调节。此病恰恰相反。多出现在寒冷季节,时令不能潜其阳故头汗,此虽病态,一般患者并没有超出健康范围。有人认为,属于“食入于阴,长气于阳”的习惯性过敏反应,后者属于离体的水分亦如蒸笼头一样,遇到外界的冷阻而凝成水滴。属于个体的特异性,亦属于机体的理化作用。中医治此类疾病常从整体观出发,认为汗、尿均为津液所化,其出于腠理者为汗,出于膀胱者为尿,欲治其汗,当利其尿,使湿热有下渗之机,欲实其表必先疏其风,使卫气行固密之职。前人经验如泽术麋衔汤(白术、泽泻、鹿衔草)有利尿疏风作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有疏风固表作用,《醉李医话》及《名医类案》均重用或单用桑叶。刘老治头汗,常用白术、泽泻各12克,茯苓、白芍各10克,牡蛎15克,鹿衔草lO克,冬桑叶20克(烘干研细),药汤分3次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