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相思湖小镇,往前走两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12 18:4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03:27
听闻,五一假期期间,相思湖小镇人满为患,没在现场,隔着视频的另一边也能感受到人潮的拥挤,大家在挤什么呢?原来是在舞台那里有节目表演,各种身着汉服的人穿梭其中,俨然一幕好景,这让深处疫情憋坏的人们一个难得的新鲜感。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两个问题:1人们对文化 旅游 的需求被长期抑制,迟早会在疫情结束的那一刻获得爆发;2相思湖小镇可以做的更好,至少不是目前这个状态。
去过相思湖小镇的人,大多有个感觉,这个名为小镇的地方,在西乡塘略显突兀,搞不清楚它想要干啥,因此从建成到现在,一直处于非正常营业而又处于营业的状态。小镇占地185亩,由56栋侗族风情特色的建筑组成,我在现场看过,硬件是不成问题的,然而规模确实是比较小,这是硬伤之一,规模小,可供游玩的项目自然也就少,只能作为商业街的性质来定位,但是人们为啥大老远的跑到西乡塘去逛一个商业街呢?中山路步行街、农园路不是更接地气、更香、更便利吗?所以一开始小镇的运营方就定位网红打卡地,然而经过一番折腾后,能打卡的地方似乎也并不多,侗族风情特色的建筑?似乎也吊不起网红们那么大的胃口,于是小镇也就慢慢的悄无声息,直至这个五一,似乎又回到了大家的视野。
总结起来有几个硬伤。其一,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争。现场的物业管理一塌糊涂,基本上属于放任不管,没有物业管理的痕迹,这就是先有品质再有流量还是先有流量再有品质的辩论了,运营商没有资金投入,或者认为这一块不重要,等人流量有了,再把现场品质做起来。然而,第一印象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宁可前期多花点成本,把环境、服务、现场品质做好,也不要等人失去耐心。其二,好死不如赖活的思想作祟。小镇处于招商还没到相应的效果,就开业了,这就显得鸡肋一览无遗。既然要打造好一个打卡地或文化 旅游 地,那得做好长远的规划,尤其是招商这一块,如果招商的效果不明显,商家的质量一般且同质化,招商率很低,那就要考虑延迟对外开放,寻找原因,再努力把招商做好。然而在过程中,迫于资金压力,迫于某些因素,草草的上场、开业,就造城了目前的局面:商家少且同质化-消费者不感冒-人流量少-商家不赚钱-商家退出-人气更低这样的恶性循环。其三,定位问题,到底要做成一个什么效果的小镇。去过西江千户苗寨或肇兴侗寨的人,第一感触就是人间烟火气和民族文化的魅力,既然把相思湖小镇定位为民族商业街,那就得培育、营造民族的、接地气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文化。能让人看和听的是什么?侗族的舞蹈、民间技艺、表演等;能让人参与的是什么?节日活动,或民族工艺体验,把长桌宴搞进来我想应该也是蛮多人参与的,关于民族的东西很多。五一期间的汉服活动是引流的重要因素,但这毕竟是非本地文化,可以融合,但主体应该是本民族文化,尤其要与建筑风格相结合。
综上,相思湖小镇破解当前处境的思路在哪?
首先是现场管理,包括物业管理和招商。
物业管理要引进专业的物业公司,将目前的现状改变,这个不难。
招商的前提,就是要弄清楚定位,只有目标一致了,商家看到希望了,才会积极参与。重点还是要重新梳理,相思湖小镇要做成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我认为这里可以做成民俗文化活动呈现的一个舞台,在疫情管控的前提下,尽可能还原民族生活、习俗等,比如晚上有舞台节目表演,歌舞、戏曲、技艺等,根据节气、节日铺排民俗活动,如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等等,每个节日/节气的民俗活动各有不同,以现场呈现的方式,让人亲身体验民族民俗活动的魅力。光有文化习俗活动还不够,应增加民族手工艺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等场所。同时,还要拿出一条街,模仿农院路,免费给小创业者们摆地摊,引流。
其次经营策略的调整。
目前招商率不高,所产生的租金应该也是不多。倒不如放水养鱼,以最优惠的方式招商,舍弃短期的利益。重点心思优选商家,打造文化民俗产品组合,积极服务好商家推广。毕竟,一旦形成商圈,后续的现金流是非常客观。这样一来,运营商就要承受前期很高的运营成本了,要做好3-5年的盈利规划,把握好节奏。
最后,*对于这样的场所,要给予一定的帮扶,包括但不限于专项资金帮扶、贴息贷款等,走长期发展主义,打造市民文化与消费的新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