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12 22: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3 06:13
郯庐断裂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断裂带,最近认为系晚侏罗世形成(朱光、徐嘉炜,1999),一些地质学家认为形成时期很早,是一个长期活动的断裂。郯庐断裂巨大平移(700~800km)的提出(徐嘉炜,1978~1993),促进了对郯庐断裂的深入研究,但巨大平移的概念与认识也影响了相当多的地质学家的思路及对郯庐带两侧矿产资源及基础地质问题的认识。
上述问题,通过对新元古代沉积盆地的研究,可得出初步的认识。
根据地震事件层位与地震活跃期,郯庐断层形成时间最早始于晚震旦世,即650Ma。
辽南与苏皖北部新元古界对比曾是巨大平移的地层记录依据,表1-1即徐学思提出的对比方案,即辽南新元古界于晚侏罗世从苏皖北部向NNE平移(700km)至现在辽南的位置。
本书以地震灾变记录为基础,修正后的新元古界对比方案(图7-1),动摇了辽南与苏皖北部两地新元古界逐层对比的方案(表1-1)。如辽南永宁群与淮南曹店组砾岩(仅数米)非同一时代,前者为青白口系,后者为晚震旦世。除层位不同外,辽东半岛永宁群燧石砾岩的砾石来源于华北块体雾迷山组燧石层(图8-3),不必远距离800km与淮南曹店组相联系,况且曹店组的砾石成分与永宁群很不一致。
图8-3 表示永宁群物源来自华北块体的示意图解
永宁群中燧石砾石,在辽东半岛无物源区,而在华北块体中元古界雾迷山组及高于庄组则大量发育燧石层
淮南刘老碑组长期以来置于青白口系,一直与南芬组相对比,现改置为晚震旦世后,层位远高于辽南的南芬组。十三里台组红色叠层石灰岩(建筑石材称为东北红)被认为系由苏皖北部魏集组红叠层石灰岩远距离平移至辽南的结果,二者为同一层位,依图7-1方案,魏集组与十三里台组系不同的层位。实际上郯庐断裂之东的许多地质体在郯庐带之西缺失,如辽河群及其中十分发育的菱镁矿在郯庐带之西并未发现。从岩石学及矿物学角度所反映的岩石圈深部物质,辽宁瓦房店的金刚石岩筒与山东境内郯庐断裂之西的产金刚石岩筒并非同源,而是早古生代在瓦房店原地爆发,并非由山东平移至辽南的。郯庐断裂北段东侧、沈阳之北泛河流域的泛河群,其层位很可能系中元古界,向西越过郯庐断裂北段与辽宁西部及燕山地区的中元古界沿走向相连接,表明郯庐断裂北段对中元古代盆地并无影响。郯庐断裂两侧地质体的不连续与差异是由于两个块体(华北及胶辽朝)经历不同而产生的,非巨大平移错开的结果。
图7-5,7-6所显示古郯庐盆地为一近E-W向的统一的盆地,处于古纬度北纬33°~37°之间,早震旦世早期,盆地狭窄,整个盆地发育碎屑沉积,晚震旦世后期古郯庐盆地扩张,伴随碳酸盐海侵上超,形成碳酸盐台地与盆地,盆地扩张同时,引起地震频繁发生及深部基性脉岩侵位。华北地体(NCB)南界(断裂带)大体构成近E-W向盆地的北部边缘。淮南、苏皖北部系盆地西段;山东位于中段;辽东、吉林南部及朝鲜半岛北部为盆地的东段(图7-6)。大体平行中低纬度带,整个盆地的沉积演化过程是一致的,即由碎屑岩垫板发展为碳酸盐沉积台地。吉林南部,辽东半岛新元古界盆地完全不必用由淮南平移至现在的位置来解释。现在古郯庐带新元古界盆地NNE向是中期地台在Rodinian裂解后,漂移过程中整体旋转近90°的结果。
依据对新元古代地层与盆地分析,现有客观地质记录尚不支持郯庐断裂巨大平移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