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1: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2:06
地摊经济通过总理的呼吁,再经过各大网络媒体的宣扬,最近已经是深入人心了,就连在写字楼里吹空调的白领金领们也跃跃欲试,希望能在这股全民摆摊的热潮中捞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但是大家要注意,总理当时说的是“恢复地摊经济”,这说明地摊经济在我国存在已久,只是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被*或取缔了,那么最早有“地摊经济”是在什么时候呢?古时的人们对待这种经济形势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呢?
图片:当下的地摊经济资料截图
古时候的地摊经济叫做集市,这便是赶集的来源,从我国的史料记载可以得知,最先发现有集市雏形的朝代是夏朝,这让大部分人都感到不可思议,毕竟在夏朝的时候交通不便利,人们的生活范围局限大,所生产的物品也很有限,能够发展到“集市”的规模,可见是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推动,这股力量就是殷人。
在如今河南偃师的夏朝遗址当中,考古学家发掘出了许多的绿松石、贝壳、玉石等,这些物品根据夏朝的劳动生产水平来看,绝对不是夏朝当地百姓生产的,在这个地方被发现而且数量还不少。
那就证明,在当时已经有了规模不小的经济贸易行为,因为当地人喜欢这些东西,所以有人将这些外来物品带到这个地域,通过等价交换,成功进行了交易。
但是翻遍关于夏朝的记载,居然找不出任何关于这类贸易行为的文字,可见在夏朝,这种“地摊经济”也许是不被允许的,百姓没有一个合适的地方进行正式交易,更不要说什么铺面、店面了。
当时的“地摊经济”应该只是百姓之间自发产生的一种以物易物的行为,王朝管理者并不重视这种方式,也就让夏朝的“地摊经济”昙花一现了。
图片:用绿松石交易剧照
到了商朝的时候,殷人则将这种经济形势改良,最后形成了“肆”。就是我们现在在文言文上看到的酒肆等等,由商朝开始延续,因为殷人的经商天赋堪比犹太人,所以在这个时期之后,殷商的后代被称为“商人”。
当时的商人并不像现在的“商人”,能够通过一些经济行为积蓄资金买到店面,当时的商人们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约定一个时间,在某个地点将自己手上多余的产品放置好,等人们来挑选置换。
由于当时生产力的局限,交易最多的往往是一些猪羊鸡,或者陶瓷制品,小打小闹,虽然不能发家致富,但是这个时期的地摊经济往来数量多,成交几率高,百姓通过这样自给自足的方式也能够养活一家子。
《诗经》当中有记载,有户人家祖父母年迈,父亲常年生病,母亲不擅管家,是家中的三个女儿去采了莲蓬到集市上置换能果腹的食物,来养活一家子。
由此可见,在夏商时期地摊经济已经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统治者并没有加以干涉,这种自给自足的方式,也给当时的百姓多了一条生存的道路。
图片:殷商时期的集市剧照
周武王还夸赞过殷人的经商天赋,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到了周朝管理天下时,对地摊经济可能产生了极大的误解,朝廷所出的一系列*,最后将夏商时期好不容易形成的集市雏形给作死了。
当时周朝规定,想要“做生意”的平头百姓只能在自己的出生地做生意,这样就极大*了人们做以物易物的兴趣。
方圆几十里都是自己人,平常没盐没米的时候还会去隔壁家米缸里随便挖一点,这个时候让大家聚在一起做“生意”,正常人都打不起兴趣。大家都会担心赚了邻居一点蝇头小利,明天盐巴没了人家不让你挖一勺,这不亏大了。
而且周朝还规定,做生意的商贩需要交税,这个条件就极其苛刻了。当时的人们大部分还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偶尔交换些物品也只是因为手里刚好有多余的一点东西,并不是大批量的进行生产置换。
贸易更大的原因还是为了自己的生活,并不能真的富足起来,东西换了最终还是回家使用,没有多余的钱财怎么去交税?这样的情况下,只能让百姓们收起做生意的念头,还是回家等自己母鸡下蛋最可靠。
图片:周朝的集市画像剧照
经过周朝的折腾,地摊经济歇火了好久,一直到宋朝才又开始了这种经济方式。《清平乐》当中宋仁宗去买大娘做的果脯,就碰到地痞流氓来滋事,目的就是要让大娘去朝廷规定的地段摆摊,如果她硬要在家里做生意就要交“保护费”。
这个片段展现的就是当时宋朝地摊经济的一部分,到了宋仁宗时期,宋朝商业已经发展得相当不错了,朝廷允许百姓做生意,但是要在朝廷划出的区域里。
这样的方式真的是很现代化,既不会影响到百姓的日常起居,又能够将资源集中化,提高成交率,而且宋朝对于商业的赋税非常低,如果碰到天灾,赋税还会降低。
所以,宋朝的地摊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辉煌,根据当时的文献记载,宋朝靠地摊经济还诞生了不少富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