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1: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9:33
汉武帝刘彻布置“马邑之谋”以前,为了征讨匈奴更有把握,详细询问了一些投降过来的匈奴人。这些匈奴人说:“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各部以后,曾经打败了月氏国,把月氏王的脑袋砍下来当作酒杯。月氏国*西迁到西域。月氏人恨透了匈奴,可惜没有人帮助他们,要是有人帮助,他们准能跟匈奴拚个你死我活。”
张骞汉武帝知道了这个情况,心想:月氏和匈奴有这样深的仇恨,我正好去联络他们,共同攻打匈奴。月氏在匈奴的西边,要是能跟月氏联络上,等于斩断了匈奴的右臂,胜利就大有把握了。于是汉武帝下了一道诏书,招募精明强干的人出使到西域去联络月氏。
月氏既然在匈奴的西边,要到月氏去必须经过匈奴。胆小的人听到这样的使命,吓得吐吐舌头,哪里敢来应征?
有个叫张骞的小伙子。胆子特别大。他认为打匈奴是为了汉朝的安全,出使月氏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即使要冒点风险,也是应当的。他就报了名,表示愿意应征。
张骞是汉中成固(今陕西省成固县)人,应征的时候在朝廷里做郎中的官。一些勇士看到张骞的榜样,也纷纷报名应征。有个叫堂邑父的匈奴降将也报了名。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也就是“马邑之谋”前五年,汉武帝正式任命张骞为使者,让他带了堂邑父当翻译,还有其他应征的人,组成了一百多人的队伍,从陇西(今甘肃省)出发,到西域去联络月氏国。他们一出陇西,就碰上了许多匈奴人,打起来了。因为寡不敌众,张骞和他带领的一百多人都被俘虏了。匈奴单于听说张骞是到月氏国去的,他生气地说:“月氏国在我们匈奴西边,我不同意你们通过我的地方到月氏国去。”单于把张骞软禁起来。不过对张骞很优待,还嫁给他一个匈奴女人让他在匈奴享乐。可张骞心里却一直怀念着汉朝。他把汉武帝交给他的出使证明,偷偷地保存着,等待机会逃走。
过了几年,张骞和堂邑父两人终于找到了机会,弄到两匹好马,偷偷逃出匈奴,继续往西走去。他们一连走了几十天。一路上尽是沙漠和草原,找不到人家,也找不到食物和水。亏得堂邑父箭法高超,饿急了,就射些飞鸟和野兽来充饥。他们走着走着终于到了一个热闹的地方,看看那里的人鼻子高高的,眼睛蓝蓝的,他们以为那就是月氏国了,等到一打听,才知道那个国家不是月氏,是叫大宛。
大宛国国王早听说过东南方有一个又大又富庶的汉朝,他老早就想跟汉朝拉关系,却找不到门路,这次看到张骞,高兴极了,赶快拿出好酒和牛羊肉来招待张骞。张骞先向大宛王说明了出使西域的任务,然后说:“要是您能派人护送我到月氏去,将来我回到汉朝以后,一定请汉朝皇帝用许多金银财宝来酬谢您。”
大宛王自然乐意帮助张骞。他派骑兵和翻译,护送张骞和堂邑父到了康居,再请康居人护送他们到月氏国去。
月氏国自从国王被匈奴杀害以后,大臣们只好拥立了国王的夫人为王,西迁到了大夏国境内。大夏人打不过月氏人,向月氏人投降,两个国家合并成了一个国家,改名为大月氏国。大月氏所在的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四周围又没有一个国家能打得过他们,他们的生活十分安乐。生活一安乐,就把报仇雪耻的事情忘在脑后了。张骞几次向大月氏王陈述汉朝想和他们联合的意思,大月氏王总是故意把话岔开,不作正面回答。张骞在那里住了一年多,达不到目的,就只好往回走。
在回来的路上,张骞和堂邑父又被匈奴人捉住,软禁了一年多。后来正好赶上单于死了,匈奴发生了内乱,张骞和堂邑父就乘乱逃走,回到了汉朝的首都长安。他们这次出使西域,一共花了十三年时间。去的时候,张骞还是个年轻小伙子;回来的时候,下巴颏上已经长了胡须了。去的时候,张骞带领了一百多人,回来的时候,只剩下了他和堂邑父两个人。
张骞这次出使月氏,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他到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许多地方,看到了许多新奇的东西。他听别人说,西域还有五六个大国,都是物产丰富,景色美丽的国家,并且也都很想和汉朝做买卖。特别有意思的是:张骞在大夏的时候,看到了那里有四川出产的邛竹杖和细布,问当地人这些东西是哪里来的,回答说是他们的商人从身毒国带来的。问他们身毒国在什么地方,回答说是在大夏东南几千里以外,那里靠近大海,地方潮湿,气候炎热,人们骑着大象跟别人打仗。张骞把这些情况都报告给汉武帝,并且分析说:“大夏国在长安西南,身毒国又在大夏东南,并且在那里能买到四川出产的东西,这说明那里离四川不远。如果再要出使大夏,从羌人那里走,地势险恶,羌人又不让过境;稍许偏北一点走,要经过匈奴地古代铜器界,容易被匈奴人捉住。现在如果从四川这条路走,又近又安全。”
汉武帝听说大宛、大夏和再往西去的安息,都是大国,物产丰富,好吃好玩的东西都很多,他们又愿意和汉朝来往。靠北边的大月氏和康居,兵强马壮,也值得跟他们建立关系。如果派能说会道的人去跟他们讲道理,宣传汉朝的富庶强大,一定能够使他们服从汉朝,拿他们的土特产来进贡。这样,汉朝等于扩充了几万里土地,还能得到许多新奇的东西,这又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汉武帝同意了张骞的建议,决定派张骞从四川出发,再一次出使西域。
张骞从四川犍为(今四川省宜宾市)动身,把人马分成四队去探路,每一路都走了一二千里地,结果都被挡回来了,没有能够达到目的地。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一万多名骑兵去征讨匈奴,张骞因为熟悉匈奴的地理形势,被汉武帝从四川召回,奉命随军出征。这一次出征大获全胜,消灭匈奴兵约四万人,并且使得匈奴内部分化,招降了一个昆邪王。张骞在战争中立了大功,回来以后,汉武帝封他为博望侯。
过了两年,张骞建议汉武帝去结交西域的乌孙国,把公主嫁给乌孙国国王,跟他们共同对付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做正使,带领副使和将士三百多人,带去许多金银、绸缎和牛羊,再次出使西域。张骞到了乌孙后,把副使分别派往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国,他自己留在乌孙,跟乌孙王拉关系。乌孙王因为不了解汉朝的情况,又害怕匈奴,一时决定不下来,想先派人到长安去看看,了解一些情况。
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带着乌孙的使者回到长安。汉武帝热情招待乌孙使者,派人带着他到各地方去参观。乌孙使者亲眼看到了长安的繁华景象,看到了汉朝的繁荣昌盛。他回到乌孙以后,把这些情况一五一十地报告了乌孙王。乌孙王听了很高兴,决定跟汉朝建立友好关系,并且娶了汉朝的公主做夫人。
张骞从乌孙回来,过了一年多就病死了。他死后不久,派到大宛等国去的副使,才陆续带着各国的使者回到长安。这些国家和乌孙一样,都跟汉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张骞和他的随从几次出使西域,对于沟通汉朝和西域的交通作出了重大贡献。从此以后,西域出产的葡萄、苜蓿、核桃、石榴和大蒜等,陆续传入汉朝,这些农作物在黄河、长江流域逐渐繁殖起来。汉族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打井和炼铁的方法,也传到了西域。西域的音乐舞蹈和乐器流传到了汉朝。汉族生产的丝绸等也带进了西域,并通过西域,进一步传到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这样一来,汉朝、西域以至世界各地都得到了很大的好处,人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后来,人们习惯上把由张骞开通的汉朝到西域的道路,称为“丝绸之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9:33
汉武帝刘彻布置“马邑之谋”以前,为了征讨匈奴更有把握,详细询问了一些投降过来的匈奴人。这些匈奴人说:“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各部以后,曾经打败了月氏国,把月氏王的脑袋砍下来当作酒杯。月氏国*西迁到西域。月氏人恨透了匈奴,可惜没有人帮助他们,要是有人帮助,他们准能跟匈奴拚个你死我活。”
张骞汉武帝知道了这个情况,心想:月氏和匈奴有这样深的仇恨,我正好去联络他们,共同攻打匈奴。月氏在匈奴的西边,要是能跟月氏联络上,等于斩断了匈奴的右臂,胜利就大有把握了。于是汉武帝下了一道诏书,招募精明强干的人出使到西域去联络月氏。
月氏既然在匈奴的西边,要到月氏去必须经过匈奴。胆小的人听到这样的使命,吓得吐吐舌头,哪里敢来应征?
有个叫张骞的小伙子。胆子特别大。他认为打匈奴是为了汉朝的安全,出使月氏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即使要冒点风险,也是应当的。他就报了名,表示愿意应征。
张骞是汉中成固(今陕西省成固县)人,应征的时候在朝廷里做郎中的官。一些勇士看到张骞的榜样,也纷纷报名应征。有个叫堂邑父的匈奴降将也报了名。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也就是“马邑之谋”前五年,汉武帝正式任命张骞为使者,让他带了堂邑父当翻译,还有其他应征的人,组成了一百多人的队伍,从陇西(今甘肃省)出发,到西域去联络月氏国。他们一出陇西,就碰上了许多匈奴人,打起来了。因为寡不敌众,张骞和他带领的一百多人都被俘虏了。匈奴单于听说张骞是到月氏国去的,他生气地说:“月氏国在我们匈奴西边,我不同意你们通过我的地方到月氏国去。”单于把张骞软禁起来。不过对张骞很优待,还嫁给他一个匈奴女人让他在匈奴享乐。可张骞心里却一直怀念着汉朝。他把汉武帝交给他的出使证明,偷偷地保存着,等待机会逃走。
过了几年,张骞和堂邑父两人终于找到了机会,弄到两匹好马,偷偷逃出匈奴,继续往西走去。他们一连走了几十天。一路上尽是沙漠和草原,找不到人家,也找不到食物和水。亏得堂邑父箭法高超,饿急了,就射些飞鸟和野兽来充饥。他们走着走着终于到了一个热闹的地方,看看那里的人鼻子高高的,眼睛蓝蓝的,他们以为那就是月氏国了,等到一打听,才知道那个国家不是月氏,是叫大宛。
大宛国国王早听说过东南方有一个又大又富庶的汉朝,他老早就想跟汉朝拉关系,却找不到门路,这次看到张骞,高兴极了,赶快拿出好酒和牛羊肉来招待张骞。张骞先向大宛王说明了出使西域的任务,然后说:“要是您能派人护送我到月氏去,将来我回到汉朝以后,一定请汉朝皇帝用许多金银财宝来酬谢您。”
大宛王自然乐意帮助张骞。他派骑兵和翻译,护送张骞和堂邑父到了康居,再请康居人护送他们到月氏国去。
月氏国自从国王被匈奴杀害以后,大臣们只好拥立了国王的夫人为王,西迁到了大夏国境内。大夏人打不过月氏人,向月氏人投降,两个国家合并成了一个国家,改名为大月氏国。大月氏所在的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四周围又没有一个国家能打得过他们,他们的生活十分安乐。生活一安乐,就把报仇雪耻的事情忘在脑后了。张骞几次向大月氏王陈述汉朝想和他们联合的意思,大月氏王总是故意把话岔开,不作正面回答。张骞在那里住了一年多,达不到目的,就只好往回走。
在回来的路上,张骞和堂邑父又被匈奴人捉住,软禁了一年多。后来正好赶上单于死了,匈奴发生了内乱,张骞和堂邑父就乘乱逃走,回到了汉朝的首都长安。他们这次出使西域,一共花了十三年时间。去的时候,张骞还是个年轻小伙子;回来的时候,下巴颏上已经长了胡须了。去的时候,张骞带领了一百多人,回来的时候,只剩下了他和堂邑父两个人。
张骞这次出使月氏,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他到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许多地方,看到了许多新奇的东西。他听别人说,西域还有五六个大国,都是物产丰富,景色美丽的国家,并且也都很想和汉朝做买卖。特别有意思的是:张骞在大夏的时候,看到了那里有四川出产的邛竹杖和细布,问当地人这些东西是哪里来的,回答说是他们的商人从身毒国带来的。问他们身毒国在什么地方,回答说是在大夏东南几千里以外,那里靠近大海,地方潮湿,气候炎热,人们骑着大象跟别人打仗。张骞把这些情况都报告给汉武帝,并且分析说:“大夏国在长安西南,身毒国又在大夏东南,并且在那里能买到四川出产的东西,这说明那里离四川不远。如果再要出使大夏,从羌人那里走,地势险恶,羌人又不让过境;稍许偏北一点走,要经过匈奴地古代铜器界,容易被匈奴人捉住。现在如果从四川这条路走,又近又安全。”
汉武帝听说大宛、大夏和再往西去的安息,都是大国,物产丰富,好吃好玩的东西都很多,他们又愿意和汉朝来往。靠北边的大月氏和康居,兵强马壮,也值得跟他们建立关系。如果派能说会道的人去跟他们讲道理,宣传汉朝的富庶强大,一定能够使他们服从汉朝,拿他们的土特产来进贡。这样,汉朝等于扩充了几万里土地,还能得到许多新奇的东西,这又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汉武帝同意了张骞的建议,决定派张骞从四川出发,再一次出使西域。
张骞从四川犍为(今四川省宜宾市)动身,把人马分成四队去探路,每一路都走了一二千里地,结果都被挡回来了,没有能够达到目的地。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一万多名骑兵去征讨匈奴,张骞因为熟悉匈奴的地理形势,被汉武帝从四川召回,奉命随军出征。这一次出征大获全胜,消灭匈奴兵约四万人,并且使得匈奴内部分化,招降了一个昆邪王。张骞在战争中立了大功,回来以后,汉武帝封他为博望侯。
过了两年,张骞建议汉武帝去结交西域的乌孙国,把公主嫁给乌孙国国王,跟他们共同对付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做正使,带领副使和将士三百多人,带去许多金银、绸缎和牛羊,再次出使西域。张骞到了乌孙后,把副使分别派往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国,他自己留在乌孙,跟乌孙王拉关系。乌孙王因为不了解汉朝的情况,又害怕匈奴,一时决定不下来,想先派人到长安去看看,了解一些情况。
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带着乌孙的使者回到长安。汉武帝热情招待乌孙使者,派人带着他到各地方去参观。乌孙使者亲眼看到了长安的繁华景象,看到了汉朝的繁荣昌盛。他回到乌孙以后,把这些情况一五一十地报告了乌孙王。乌孙王听了很高兴,决定跟汉朝建立友好关系,并且娶了汉朝的公主做夫人。
张骞从乌孙回来,过了一年多就病死了。他死后不久,派到大宛等国去的副使,才陆续带着各国的使者回到长安。这些国家和乌孙一样,都跟汉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张骞和他的随从几次出使西域,对于沟通汉朝和西域的交通作出了重大贡献。从此以后,西域出产的葡萄、苜蓿、核桃、石榴和大蒜等,陆续传入汉朝,这些农作物在黄河、长江流域逐渐繁殖起来。汉族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打井和炼铁的方法,也传到了西域。西域的音乐舞蹈和乐器流传到了汉朝。汉族生产的丝绸等也带进了西域,并通过西域,进一步传到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这样一来,汉朝、西域以至世界各地都得到了很大的好处,人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后来,人们习惯上把由张骞开通的汉朝到西域的道路,称为“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