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1:17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0 02:29
番薯又叫红薯,红薯是16世纪末(大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传入我国,首先传入的是广东和福建。红薯原产于南美的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一带,随着各国早期探险和经商先人的洲际往来,红薯走出其故乡,到欧洲非洲亚洲等有人类的居住地拓展。
据清《金薯传习录》记载,万历21年(1593)我国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到现为菲律宾的吕宋岛经商,发现了红薯不仅产量高,而且美味可口,便要引种回国。但当地有严厉的禁止带出法令。于是陈振龙便和儿子陈经纶向当地百姓学习栽种方法,终于在1593年巧妙地将“薯芽”绞于缆绳之内秘密带回国内。这就是郭沫若“满江红”词中的“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
红薯这个作物品种究竟是从哪年传入中国的,此前多有笼统说法。但是,从中国原全国*副委员长兼中国科学院院长、著名大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的作品中,可以获知,红薯被确认进入中国的时间,是1593年。
被当时人们誉为“国宝”级人物的郭沫若,在1963年特为红薯写过一首、近日还为有关报纸转载的词,《满江红·纪念番薯传入中国三百七十周年》:
我爱红苕,小时候,曾充粮食。明代末,经由吕宋,输入中国。三百七十年转瞬,十多亿担总产额。一季收,可抵半年粮,超黍稷。
原产地,南美北;输入者,华侨力。陈振龙,本是福建省籍。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
45年前郭沫若大师的这首“满江红”赞红薯的词,既是一首红薯和引进者陈振龙的颂歌史诗,又是红薯传入中国后迅速种遍全国、贡献极大的概括。
1593年这一年,正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1492年)100年后的第二年。按中国地方史料换算推断,红薯品种进入中国就是1593年。不过按中国地方史料换算推断,进入中国就是1593年。
甘薯(因甜得名)、白薯、番薯、红苕、地瓜等,都是红薯的别称。中国不同地区对红薯有不同的叫法,这同东北人称马铃薯为“土豆”类似。
红薯原产于南美的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一带,随着各国早期探险和经商先人的洲际往来,红薯走出其故乡,到欧洲非洲亚洲等有人类的居住地拓展。
传入中国时,正是明代万历年间。我国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到现为菲律宾的吕宋岛经商,发现了红薯不仅产量高,而且美味可口,便要引种回国。但当地有严厉的禁止带出法令。于是陈振龙便和儿子陈经纶向当地百姓学习栽种方法,终于在1593年巧妙地将“薯芽”绞于缆绳之内秘密带回国内。这就是郭沫若“满江红”词中的“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
回国时,正逢当地冬麦歉收,春天大旱。于是夏日播种,秋获丰收,而后红薯这一珍贵品种,则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在中国广泛种植,遍及各地。像永远不停的春风,造福华夏亿万儿女。
红薯的生命力极强,不管是山岗还是沙石土,红薯对土地的钟情程度,达到了不分*的境界。除个别海拔特高的地方外,全国都是生产红薯的好地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0 02:30
把番薯引进中国的人,叫陈振龙。
陈振龙是福建人,出身书香之家,自幼吟读诗书,不到20岁就考中了秀才。随着年龄的增加,陈振龙厌倦了科举考试,投身商海,做了一名商人。
陈振龙到了吕宋后,发现当地盛产一种叫番薯的农作物。这种农作物耐干旱、产量高、适应性强、极易成活,而且生熟都能食用。他想到自己的福建老家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遇到旱灾,很容易发生灾荒,如果将这种农作物引进福建,岂不能够极大地缓解灾害的影响,救活无数民众?
其实,番薯也不是吕宋的原产地。番薯的原产地是南美洲。15世纪初,随着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开启了“地理大发现”,番薯、马铃薯和玉米从南美洲传到了欧洲。西班牙入侵吕宋等地后,又将番薯带进吕宋。西班牙殖民者将番薯视为“奇货”,不允许将番薯传到其他国家。陈振龙无法公开将番薯带走,只好另外想办法。
他是怎么做的呢?将番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在绳面涂抹污泥,以此躲过关卡的检查,得以乘坐船只渡海回到中国福建厦门。
1594年,福建发生大旱,五谷歉收。陈振龙让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在福建尝试种植番薯。金学曾同意了。于是,陈振龙父子在福州南台沙帽池的一块空地进行试种。4个月后,番薯喜获丰收,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可以充饥。
番薯试种取得了成功。金学曾下令福建各地种植番薯,番薯丰收后,缓解了饥荒。
道光年间,福州人何则贤在福建省福州市乌石山清冷台建了一个先薯亭,就是为了纪念引种和推广番薯的陈振龙和金学曾。
番薯进入中国后,由于产量高、对环境适应性较强的特性,加上“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成为北方旱地与南方山区重点依赖的粮食作物。
到了清朝乾隆时期,朝廷更是以官方名义鼓励民间种植番薯,乾隆皇帝更是亲自下令,在直隶省“广劝栽植”。在朝野上下的积极推广,番薯很快在全国广为传种,成为中国仅次于稻谷、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
在番薯出现在中国以前,中国的主要农作物是稻谷、麦子等。稻谷、麦子不能在山地耕作,使得大片土地成为荒地。番薯来到中国以后,可以种植在稻谷、麦子不能种植的山地,把原来大片不可耕种的土地变成可耕种的土地,使中国的可耕地面积得到大幅度扩大。
同时,“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当老百姓因为种植番薯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就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农业之外的生产经营活动,比如商业、工业等。工商业的繁荣,又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所以,人们常说“康乾盛世”其实是“番薯盛世”,虽然有些夸张,但不无道理。
我们知道,从宋朝以后,中国人口数量一直在1亿上下徘徊。可是,到了清朝道光年间,中国人口数量猛增至4亿。从1亿到4亿,这增加的3亿人口中,番薯发挥了相当了不起的作用。
因此,人们把引进和推广番薯的陈振龙称为“番薯之父”。
【参考资料:《农政全书》《枣林杂俎》《万历首辅张居正》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0 02:31
番薯,又叫甘薯、红薯,有的地处称之为山芋、地瓜,是一种高产而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在明清乃至*时期,甘薯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食物,清朝的人口大爆炸和番薯的引入有很大关系。番薯原产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岛,大约在明朝末期被引入中国。至于是谁引进的,一直众所纷纭。
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一名叫陈振龙的读书人引进的。据《金薯传习录》记载,明朝万历时期福建省福州府长乐县一个名叫陈振龙的读书人,由于科举不第,转而经商,往来于福建和吕宋,曾经在吕宋长期定居。他在吕宋发现红薯“随栽随活”,就从红薯藤上截取了几尺茎叶,切成小段,把红薯藤的小段编到缆绳里,巧妙的瞒过了西班牙人,把红薯带回了祖国,并试种推广,使得甘薯在中国落地生根,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不过《金薯传习录》是陈振龙后代编著的,虽然情况属实,但陈振龙未必是引进红薯的第一人。
据嘉靖年间成书的《广东通志》物产部分记载,广东薯类植物包括红薯、甘薯、甜薯和山薯。《广东通志》成书于1558年,时间早于陈振龙引入番薯的时间,所以在陈振龙之前甘薯就有了。据《东莞县志》记载:早在万历八年,也就是公元1580年,一位名叫陈益的东莞海商就把番薯(即红薯)引入国内。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人引入番薯的记载。不过大部分记载都指出,番薯是东南沿海的商人引进的,至于是谁已经说不清。其实,其实是谁都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作物对中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中国的粮食生产和人口增长。直到现在,甘薯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生产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