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适应的核心:主动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24 15:1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9:09
一个学期行将结束,高一学生要爬升初中到高中的“陡坡”。在一系列的转折和变化中,有的学生自我调节能力较强,顺利适应;有的学生却未能及时调整心态,产生了不良反应。
艾里克森指出,青少年时期会面临自我同一性的危机。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萌芽和逐渐成形的时期,同时这个阶段又是逆反、对抗心理容易出现的时期。他们在成长中面临诸多社会适应任务和挑战,诸如学习任务和压力的增加,社会交往的扩大,性生理的成熟和性心理的觉醒,对异性的倾慕,对友谊的追求,社会责任的承担,自我理想的追求,人格的发展,等等。
从初中到高中,主动性是社会适应的核心。
社会适应是内在自我适应和外在环境适应的统一。内在自我适应要求个体发展成为成熟、自主、有个性的社会主体,并具有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和变化的正确方式、自我发展的动力以及自我激励的行为。外在环境适应要求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能够积极地自我成长和改变,包括人际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等。
进入高中,作为学生首要任务的学习面临变革,在学习心理、学习方式、学习思维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学生个体亲身感受和探索。
学习的主体性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目的等方面具有内部一致性,并且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协同,但很多学生学习主体性倾向不明显,被动学习趋向明显,学习动力缺乏内在的、自主的、稳定的动机,而诸如考试压力、家长期望等强迫、短浅、即逝的外在动机却成为他们学习主要动力来源,与此相关联的是,学习兴趣、学习目的也没有显现出非常明显的主体性特点。学习是否具备主体性的特点,关键是看“主动地学”还是“被动地学”。大多学生的学习模式主要是在接受性学习的意义上考虑“怎么学”,当学习压力过大时很容易丧失学习动力,学习会变成一种负担或压力,从而出现厌学、怠学、学习焦虑等现象。
对知识的内化整合有三个层次:首先是知识的存储再现,其次是对知识能够进行质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和吸收,再次是能够对知识进行迁移和融会贯通,建立结构灵活且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并使之内化为个人能力。但现状是,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都停留在前两个层次,缺少对知识的内化和整合能力,将知识视为学习活动的绝对客体,缺少主体对知识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过程。
学习适应的应对之策:
自我定位,目标引领。爱默生说得好:“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要制定生涯规划,在目标引领下一步一步踏实前进。要正确认识自己,定位自己,评价自己,正确找出自己的优缺点,发扬长处,改正缺点。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自觉、自动地学习。客观认识他人的优劣势,吸取他人在生活、学习、处事、待人上的优点,找准自己的位置,合理定位自己,确立合理的目标并及时调整目标。
对比初高中学习任务和知识要求层次,找出从初中带到高中但不适合高中的学习方法,从计划、预习、上课、作业、复习、考试等环节或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分析力、综合力、评价力等方面分项训练。
基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学习与自我建构紧密联系起来,深入挖潜学习需要,激发深层的学习动机。比如经常对自己做积极的、可控的、内部的归因,通过树立和实现阶段性目标来提升自我效能感,最终将学习动机、自我修养的形成、自我价值的实现紧密联结在一起。
学习共同体通过人际之间的沟通交流、学习资源的相互分享使得每个人得到进步,每个成员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效果受到重大影响。要积极主动地加入到班级学习共同体中,在集体的学习进程中不断提升自己。(18.12.23《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