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要注意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0:3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23:03
第一,仔细研究、充分理解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资源,呈现了教学的具体内容、基本线索、主要活动以及对规律的表示与描述的要求,为教学活动的展开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找规律”是一块崭新的数学教学内容,需要仔细研究、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理解和把握教材要做到:清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对教学的过程与活动心中有数。
第二,学生是探索规律的主体。“找规律”不以学生获得某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目的,而是学生通过找规律的活动,产生对规律的兴趣,初步形成探索规律的意识;结合找规律的活动发展数学思维,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教学任务具有很强的个性特点,与传统数学内容的教学有较大不同。如果说一些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等,可以通过教师传授学生有意义接受的方式教学,那么,探索规律的过程与方法只能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进行。因为其中的操作、实验都要与数学思考有机融合,情感、态度与探索行为相互作用,对探索规律的价值体验、经验积累,无法由其他人替代。“找规律”的教学,迫切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与确立。学生不成为探索规律的主体,很难实现这个内容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找规律”时的主体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一类现象感兴趣,有探求规律的愿望;联系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选择并开展探索活动,收到比较明显的效果;有表达自己的发现,和同伴交流探索结果的热情;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与结果感到满意。因此,学生探求规律的兴趣、已有的数学活动能力和现实思维水平,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找规律的全过程中不间断地开展数学思考,是探索规律的内在动力。当然,教师的指导帮助、同伴的合作共享也是重要的,但都要转化成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教师在教学时还需要具体考虑:怎样把学生对现象的兴趣转移到对规律的关注上;怎样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让他们自主开展探索活动;如何帮助学生开展归纳推理,得出规律,选择什么形式表示规律等问题。
第三,积极改进教学评价,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评价是一把双刃剑,有可能促进教学,也可能制约教学。既重视教学结果的评价,也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已经被教师普遍认同和接受。“找规律”作为数学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其教学评价应该按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进行。教学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应该不同于对数学“双基”教学的评价。
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是教学的理念,与之相应的评价是既关注学习的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找规律”的学习结果主要看两点:一是有没有发现规律、发现了什么规律,以及对规律的表示与解释;二是对“找规律”的价值体验,感受探索规律对人类、对自己的意义与作用。“找规律”过程中的表现主要看两点:一是兴趣和信心;二是活动程度和思维水平。我们期望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规律的学习活动,并且获得成功,积累发现规律的自信心。期望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的能动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当然,评价学生“找规律”的学习,也可以让他们解决问题,用书面形式表现出对一类现象规律的认识和应用的情况。但是,这种评价形式不是主要的,更不是唯一的。学生的参与应该是评价的主要考察点,参与的态度、程度,参与的水平、收获是考察的重要内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23:03
第一,仔细研究、充分理解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资源,呈现了教学的具体内容、基本线索、主要活动以及对规律的表示与描述的要求,为教学活动的展开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找规律”是一块崭新的数学教学内容,需要仔细研究、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理解和把握教材要做到:清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对教学的过程与活动心中有数。
第二,学生是探索规律的主体。“找规律”不以学生获得某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目的,而是学生通过找规律的活动,产生对规律的兴趣,初步形成探索规律的意识;结合找规律的活动发展数学思维,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教学任务具有很强的个性特点,与传统数学内容的教学有较大不同。如果说一些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等,可以通过教师传授学生有意义接受的方式教学,那么,探索规律的过程与方法只能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进行。因为其中的操作、实验都要与数学思考有机融合,情感、态度与探索行为相互作用,对探索规律的价值体验、经验积累,无法由其他人替代。“找规律”的教学,迫切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与确立。学生不成为探索规律的主体,很难实现这个内容的教学目标。
学生在“找规律”时的主体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一类现象感兴趣,有探求规律的愿望;联系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选择并开展探索活动,收到比较明显的效果;有表达自己的发现,和同伴交流探索结果的热情;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与结果感到满意。因此,学生探求规律的兴趣、已有的数学活动能力和现实思维水平,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找规律的全过程中不间断地开展数学思考,是探索规律的内在动力。当然,教师的指导帮助、同伴的合作共享也是重要的,但都要转化成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教师在教学时还需要具体考虑:怎样把学生对现象的兴趣转移到对规律的关注上;怎样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让他们自主开展探索活动;如何帮助学生开展归纳推理,得出规律,选择什么形式表示规律等问题。
第三,积极改进教学评价,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评价是一把双刃剑,有可能促进教学,也可能制约教学。既重视教学结果的评价,也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已经被教师普遍认同和接受。“找规律”作为数学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其教学评价应该按新课程的评价理念进行。教学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应该不同于对数学“双基”教学的评价。
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是教学的理念,与之相应的评价是既关注学习的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找规律”的学习结果主要看两点:一是有没有发现规律、发现了什么规律,以及对规律的表示与解释;二是对“找规律”的价值体验,感受探索规律对人类、对自己的意义与作用。“找规律”过程中的表现主要看两点:一是兴趣和信心;二是活动程度和思维水平。我们期望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规律的学习活动,并且获得成功,积累发现规律的自信心。期望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的能动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当然,评价学生“找规律”的学习,也可以让他们解决问题,用书面形式表现出对一类现象规律的认识和应用的情况。但是,这种评价形式不是主要的,更不是唯一的。学生的参与应该是评价的主要考察点,参与的态度、程度,参与的水平、收获是考察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