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支记月和时很有道理,用60循环记年和日有什么道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18 05:43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4 12:31
一、记年
古代记年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一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记年。汉武帝建元以前,帝王没有年号,只能直书“某某王(公)某某年”或“××年”。例如:
①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四册·《陈涉世家》)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六册·《曹刿论战》)
二是用干支记年。干,即“天干”(天干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地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是我国古代用以记录时间的一套专门的序数系统。干、支按顺序两两相配,至六十次为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或“花甲子”):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如:
③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四册·《西湖游记二则》)
④己亥之二月也。(五册·《满井游记》)
⑤天启壬戌秋日。(四册·《核舟记》)
三是用国君的年号记年。我国古代帝王年号,从汉武帝刘彻“建元”年号开始,此后多以年号记年。如:
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二册·《桃花源记》)
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三册·《记承天寺夜游》)
二、记月
古代记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一是用地支记月。按阴历,寅为正月,卯为二月,其余(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依次类推;二是在春夏秋冬各季前(分别)依次加上孟、仲、季等字,组成孟春、仲春、季春……孟冬、仲冬、季冬,古人用它们作各季中相应月份别称;三是如同现代记月,在月前加数字记月。初中文言诗文中常见的是第三种,如:
⑧胡天八月即飞雪。(四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⑨五月人倍忙。(五册·《观刈麦》)
⑩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六册·《墨池记》)
三、记日
古代记日的主要方式亦有三种:
一是用干支记日。如:
是月丁未。(旧教材·《登泰山记》)
二是用特定的节日、节气名称记日。如: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册·《过故人庄》)
三是在一月之内,古人常用“朔”(农历每月初一)、“月出(fěi)”(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等表示日期。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三册·《观潮》)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旧教材·《登泰山记》
四、记时
古代记时的主要方式也有三种:
一是古人根据天色、人事把一天分为十二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昃、晡时、日入、黄昏、入定。二是用地支记时,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后世(清代)又把每个时辰分为先“初”后“正”,使十二时辰变成了二十四段,正好与现代时段相对应。三是记夜。古时没有钟表计时,特在城市或寺院的钟鼓楼置铜壶滴漏,并派人负责守漏、击鼓报时(更):漏一下为一更;漏两下为二更,余类推。一夜共五更。古今时段、时辰对照,如下表:(见文末)
如: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册·《两小儿辩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二册·《石壕吏》)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六册·《君子于役》)
然杭州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四册·《西湖游记二则》)
夜半,客曰:“吾去矣!”(旧教材·《大铁椎传》)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同例紒紟矠)
除以上所述之外,初中文言文中还有表示时间长短的词,诸如“少时”、“未几”、“俄而”之类,此不赘述:只要我们在阅读时联系语境,弄清文意,也就不难理解它们所表示的意思了。
中国古代有关时间词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纪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纪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现化纪时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五更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
藏语时间词探源
时间观念在语言中怎样表现是一个相当复杂而又引人入胜的题目。人类语言在这方面既表现出多样性,又具有某些共性。
藏语在表达时间概念和时间信息方面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 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两类:一是用词汇手段,如时间名词汇手段时间副词等;二是用语法手段,集中体现在谓语动词及其后附成分上。二者在句中往往相互配合、藏语里有一批直接了当表达时间概念的名词和副词时间名词如(例词选自萨藏话,先标藏文拉丁转写,附拉萨口语读音下同)
时,时间,时期,年,日/天,月(份),日/号,今天,昨天,明天,早晨,白天,晚上,夜,季节/时节,周/星期,世纪/时代。时间副词:立刻/马上,立即,有时,偶而,刚才,现在,从前,以后,永远,经常,恒久,慢。
时间信息的一个重要负荷者是动词及其后附成分。 人们通常总是通过具体事物的运动变化来感知时间的存在。因此动词在任何语言里都同时间系统密不可分。藏语单音动词大都有形态变化,传统文法称之为“现在(da lta ba)、“未来”(ma vongs pa)和“过去”(vdas pa)三时(sgsum)变化。
谓语动词后面还常常附加一些语法成分表达全句的时态意义。 这类成分在古代比较简单,现代拉萨藏语发展出成套的复杂的动后辅助系统。 在复合句的时间从句中表时成分位于从句尾而非句首。
藏语句法中动词的表时系统比较复杂,涉及时相、时制和时态,我们拟另文探讨。这里仅就词汇系统一些时间词语的来历作一简单的考察。
藏语时间语词和语素大都是后起的。依照藏学传统说法, 它们多属“随立名”(rjes grub kyiming)范畴,不属“随欲名”(vdod rgyal gyi ming)范畴。 即这类语词并非凭空创造出来的无理据性语词,而是在其他类语词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相似性联想引申而来的。从人类语言的共性看,与时间概念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空间一视觉概念。依据空间文位学说,无形的时间要用具体的空间或视觉行为来体现,时间只是空间的比喻。事实上, 世上许多语言的时间词往往源于空间一视觉词。例如汉语的“日”“月”“天”“周”“钟”“头(天)”“(岁)尾”“上(周)”“下(周)”“中(旬)”“前(天)”“后(天)”“白(天)”“长(夜)”“大(前天)”“来(年)”“去(年)”“过去”“将来”“现在”等等。藏语也不例外, 许多时间概念是从空间一视觉概念转化而来的。
1 空间方位词引申表时间
拉萨口语里一些表空间方向的词(‘向上’‘向下’‘向外’等)亦可引申表时间。
2 用具体实物名称引申表时间
时间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 人们有时利用一些最常见的具体实物名称(如日月星辰、人体动物肢体器官名称)加以引申来表达时间,这是各种语言里都很常见的现象。
3 利用空间移动词语表时间流动
时间虽然无形,人们仍然意识到它在流动,从过去到现在至未来, 象江河一样川流不息,无穷无尽。这一切都是靠观察万物和运动变化间接感知的,因此借用空间运动词语来表达时间流动是很自然的事。在藏语里可以用人或动物的‘来往行走’‘坐立起卧’、物体的‘升降起落’等来表示时间的变化
4 用一维空间词描写时间长度
尽管我们大量运用具体的空间一视觉概念来比喻时间概念, 但是同具有三维性(长、宽、高)的占有一定空间的具体物体相比,时间只具有一维性。学者们早已发现,许多语言里都是用一维(单向度)的空间词语来描写时间。例如我们只说时间“长”,不说时间“宽”或“高”。藏语也不例外。
藏语里有些时间词的来历我们还不清楚。但从已查明的实例看, 时空的密切关系不容否认,大量时间词是由空间一视沉概念的词引申转换而来的。从认识论的角度看,高度抽象的词语往往是后起的,大多源一表具体概念的词。因此说“时间是空间的比喻”,“无形的时间要用具体的空间或视觉行为来体现”是有一定道理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4 12:31
你这问题好多天了都没人回答呀,因为太尖端了 .道理 就是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