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与片语的区别?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17 09:0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5 01:23
词和片语的区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由于汉语是用方块汉字来记录语言的,它不像使用拼音文字的语言那样使用分词连写,一个汉字不一定就是一个词,因此判断词和片语就有不少困难。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词和片语的区别
词是代表一定的意义,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结构单位。词是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诽尔德给词下的定义是:“最小的语言单位”。一个语素也好,一个以上的语素也好,只要单说成句的,就是最小的语言单位,就是词。所谓最小,就是不能再分出单说成句的部分来;所谓自由,就是单说可以成句。但是这个定义太严格了,不能概括汉语的事实,因为汉语粘著单位,虽不自由可也不能不说是词,例如助词,好比“我昨天到北京来的”其中的“的”,虽然是个粘著单位的,到底还得承认它是词。
片语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词构成而不成为句子的语言单位。片语没有固定的语音形式,至少有一个直接成分可以扩充套件。
从理论上来说,词和短语的界限十分明显,二者是可以区分的。因为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片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一定方式组合起来的,大于词的语言单位。但在语言实践中,词和片语的界限还是存在混淆不清的情况的。界限模糊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汉语有书面记载的时间长,而所用的又是一种表意性的文字,古今交错的现象格外突出,使得界限模糊的地方比较多;另一方面,由于汉语语素大多数是单音节的,组合很容易,两个汉语语素组合起来究竟是组成了一个合成词还是分别以词的身份组成了一个短语,有时也很难说。
同一个语言形式,作为词时,所表示的概念内容比较简单,而作为短语时,所表示的概念内容相对复杂。比如“买卖”、“东西”、“开关”、“好歹”作为词时,只表示一个概念,即“做生意”、“物品或现象”、“一种装置”、“不好的情形”,而作为短语时所表示是两个相关的概念,即“出售和购进”、“东方和西方”、“开启和关上”、“好和坏”。当然这种区别也是相对的,有时词也可以表示复杂的概念,而短语也可以表示简单的概念,因为词和概念本来就不是对等的,比如:爷爷等于爸爸的爸爸,化肥等于化学合成肥料。
词和片语在概念的表达上有一定差异。词所表达的概念,一般是比较单纯固定的,因此,合成词里语素所表示的意义是融合在一起的,不是简单的相加,例如“黑板”不等于“黑的板”,是词,“白花”却等于“白的花”,是片语;“骨肉”不等于“骨和肉”,是词,“血肉”却等于“血和肉”,是片语;“打场”不等于“打场地”,是词,“打虎”却等于“打老虎”,是片语;“头痛”不等于“头部疼痛”,是词,“手痛”却等于“手部疼痛”,是片语。这些都可以从意义上区别。
不同时代的中外语言学家、学者,给词下了各种定义。王力把词叫做“语言的最小意义单位”,这个定义主要是从意义上讲的。根据这个定义不能区别语素。刘泽先把词叫做“拼音文字里经常连写在一起的一组字母”,这个定义表面上根据书写形式,实际上主要根据词的语音特点。吕叔湘把词看作是“语言的最小的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这个定义主要从语法特点上讲,也顾及到了意义。
词的语音形式是固定而单一的,上面作为词的“买卖”、“东西”、“开关”、“好歹”的后一个语素必须读轻声,并且中间不能出现停顿,而短语中的每一个词必须读本来的语音,中间可以有停顿。再比如“下水”,当“水”读成轻声时,是一个词,表示“可以使用的牲畜的内脏”,比如“羊下水”、“猪下水”。读成“下——水”时,则是一个短语,比如“轮船要下水了”,而且可以停顿、拆开,如“轮船终于下到水里了”。当然并不是说作为一个词,某个音节一定要读轻声。不管怎么样,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它的两个音节中间至少不能有分离和停顿。比如“下水”不读轻声,也可以是一个词,比喻“做坏事”,如“拖人下水”,但不能分离,不能说成“拖人下到水里了”。
赵元任说:用停顿跟可能的停顿作词的记号,以辨认词的界限,这倒是一个好方法。例如这样一个句子:“今天我要上理发馆去理发。”词跟词之间就有各种可能的停顿。停顿语气词和犹豫的声音。“今天”或“我”后头,可以有一个简单的停顿,或者加一个停顿语气词“啊”、“么”、“呐”、“吧”。动宾或复合词“理发”包括自由语素“理”粘著语素“发”,和片语“理头发”不一样。“理”跟“头发”都是自由的,因此如果在“理”字后停顿了一下,还可以从“头发”接着说下去。但是在说“理发”的时候,“理”字后面如果有犹豫,仍须重复“理”字,说成“理发”,中间不能停顿,因为“发”是粘著语素,它一定要跟别的语素连在一起。
词的音节特点,也可以作为词和片语的参考条件。汉语的词多数是双音节的,因此双音节的形式往往可以认为现代汉语里的词的语音形式,双音节词占百分之七十以上。但是,不能把这个特点看成是绝对的,因为并非一切双音节结构都是词,而词也不限于双音节结构。现代汉语的词有单音节的,如“山”、“水”、“跳”、“高”等,还有三音节的,如“语言学”、“图书馆”、“出版社”等,四音节的词,如“吊儿郎当”等,五音节以上的词如“布林什维克”、“英特纳雄耐尔”等。词的双音节语素形式是历史所趋,古文里的一个单音节词,到了现代汉语,往往只是一个单音节语素。例如,古文里的一个单音节词“窗”,现代汉语说成一个双音节词“窗户”,尽管“户”是一个陪衬语素,可是少它不成。因为一个音节的“窗”也是一个语素,不能单独成词。
词和短语的结构关系非常相似,都可以有复合、附加和重叠等基本型别,而且复合式都有五种基本结构关系。但词内部语素和语素之间是凝固的,不能分开和随意替换,而短语内部的词和词之间是离散的,可以分离和自由替换。比如“胆怯”和“胆子小”,“眼熟”和“眼睛疼”,我们不能说“胆太怯,胆不怯”,但可以说“胆子太小,胆子不小”,不能说“眼有点熟”,但可以说“眼睛有点疼”。
区别词和片语一般用扩充套件法。扩充套件法是指一个语言单位中间能不能插入其他成分,譬如,偏正式中间插“的”,联合式中插“和”。凡是能插“的”、“和”的,就是短语,反之则是词。比如“大车”、“过去”和“大船”、“来去”。前者不能扩充套件为“大的车”大车是一种供牲畜或人力拉的车,并不是体积大,“过和去”过去是动词或名词,不是动词“过”和“去”并列,而“大船”却可以扩充套件为“大的船”,“来去”可以扩充套件为“来和去”。由此可见,前者是词,后者是片语。
运用扩充套件法来区别一个语言片断
1 如AB可以扩充套件,则A和B是词,AB是自由组合的短语。
2 如AB不可以扩充套件,则A和B是构成成分,AB是词。
3 如AB有时可以扩充套件,有时不可以扩充套件,则AB具有双重性,是处于词和短语之间的过渡性语法单位,可以扩充套件时是短语,不可以扩充套件时是词。
如果把结构上和意义上的特点联络起来考察,便可以看到:同短语比较,词具有结构上的凝固性和意义上的融合性。结构上的凝固性是指不能往中间加入其他语言成分,即不能扩充套件;意义上的融合性是指词的整体意义不等于各组成语素的简单相加。这两个特点构成了四种情况:
例子 意义融合性 结构凝固性
a 眼熟、下水 + +
b 看书、胆子小 - -
c 笔谈、中国日报 - +
d 帮忙、走后门 + -
a+凝固性+融合性 如语言,如果
b-凝固性-融合性 如我吃,他笑
c+凝固性-融合性 如笔谈,中国人民银行
d-凝固性+融合性 如帮忙,走后门
a是典型的词b是典型的片语,但是c,d就比较麻烦,处理这类情况需要有点人为性.考虑到汉语词以单音节为主,所以,一般可以把双音节的处理为词,把双音节以上的处理为片语.比如“笔谈”,“帮忙”可以当作词,“中国日报,走后门”则视为片语。
扩充套件法的作用是:能显示原语言单位的语言成分结合的紧密程度。能插入的,结合不紧,是片语;不能插入的,结合紧,是词。区别词和片语,不能仅仅依靠扩充套件法,扩充套件法的应用也是有局限的,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用。例如单音加单音的庄重结构的片语如:“快走,[要迟到了]”“他刚来,[又跑了]”。其中的“快走”,“刚来”
就是这种片语,不允许扩充套件。处所词语如“树下”“教室外”等也难以扩充套件。不能根据他们扩充套件,这一点就把整个单位看作一个词。此外,某个语言单位允许不允许扩充套件,不仅受语法因素制约,还受修饰因素,习惯因素制约,所以不能夸大扩充套件法的作用。
从语法功能方面看,词和片语在功能上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功能类别多少不同。词有实词和虚词之别。一般说来,短语只有相当于实词功能的语类,没有相当于虚词功能的语类。
2 性质相同的短语和词,功能并不完全一样,短语的功能大于同性质的词的功能。首先表现在单独成句的功能上。除了介宾短语,其他各类短语只要加上一定的语调就能成句,而单词构成句子则需要特定的语境。其次,充当句子直接成分的能力不同。比如,无论是动词还是形容词,单独充当谓语的不多,动词性短语和形容词性短语则经常充当谓语。又如,名词单独充当谓语的较少,名词性偏正短语却比较多等等。
尽管从以上几方面看,我们得出一些词和片语的区别的结论,但不可否认,词和片语的确有它们的不易分性。因此,在区别时,我们灵活地看待问题,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来区别它们,也可以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来区别词和片语。
把词和片语区别开来,对于语言的分析和运用有重大的意义。以上仅从几方面着手分析词和片语的区别。同时论及一些区别方法,相信对我们学习词和片语以及今后的阅读生活都是有帮助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