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29 11: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9 04:54
不可忽视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能成就聪明的孩子,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不可忽视的心理健康教育,欢迎浏览。
对孩子的教育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每一个细节,串联起来就成了习惯。正是这些细微的习惯,构成了一个人的素质底蕴。因此,我们说,细节的养成,决定了教育孩子的成败。
也许,“细节决定成败”已为广大教师和父母所共识,但是,注意哪些细节、怎样做、如何巧妙地让孩子接受等问题仍是摆在父母面前的难题。
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生活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境,敏锐的智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成长只有一次,让孩子轻轻松松的健康成长,比什么都重要。本期“细节成就孩子”内容,向教师和父母们介绍在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注意的细节。
细节1 注重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
父母要为孩子提供安定和睦、融洽温暖、公正民主、相互尊重的心理环境
孩子心理健康应表现在:热爱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战胜困难,努力争取优异成绩;乐于与同学交往,能和他人建立正常的友谊;能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尽力发挥自己的优点,对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不怨天尤人;能适应环境的变化,采取积极态度去处理各种问题。
父母为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应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安定和睦、融洽温暖、公正民主、相互尊重的心理环境。
事实证明,如果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违反了孩子的心理规律,没有对症下药地教育,往往适得其反,既达不到教育效果,还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心理紊乱影响到心理健康。最常见的违反心理规律的教育方法是强制、恐吓、训斥、谩骂,甚至体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他脾气越来越犟。
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引导自觉,使他产生内心的醒悟。当然,孩子的个性各异,教育也不能千篇一律,必须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自卑、自暴、自弃的学生,要采用暗示、表扬的方法,使他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增强自信心;对个性强的学生,批评要顾及情面,留有余地,要使其自己发现缺点和错误;对吃硬不吃软的学生就不能过于迁就和温存。
细节2 教孩子学会解除心理压力
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帮助孩子化解压力
许多孩子对压力的反应是独自面对,把它藏起来。如果你的孩子以前话挺多,突然变得深沉起来,那他一定是遇到了问题,你应该设法帮助他,多与孩子谈话、交流、沟通,让孩子说出感到紧张不安、苦恼、产生压力的原因,这有利于孩子化解压力,也有利于你去帮助孩子化解压力。
有些家长和老师认为,孩子就应该有些压力,因为“人没有压力轻飘飘,井没压力不出油。”越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就越应该给他压力。但是根据调查和测试表明,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压力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成负相关。有些时候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会事与愿违。
当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那些成绩较差的同学会选择逃避,他们会以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来逃避学习。而成绩好的同学要是外来压力过大,如父母向他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同样会妨碍孩子的学习,致使成绩下滑,并可形成恶性循环。一位教育研究者也说过,“80%的学习困难与压力有关。解除压力,你就能解决那些困难。”
做父母的不要给孩子制定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不要给孩子的行为太多的约束。如果不顾孩子自身实际,只知道让孩子这个拿第一,那个要优秀,就会给孩子增加巨大的压力。还有的父母只让孩子学习,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干,这也会让孩子感到压力。要让孩子有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如果孩子不能得到足够的睡眠,休息不好,就会感到身身心疲劳,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就会让孩子感到紧张,带来压力。娱乐是化解孩子压力的较好途径,与孩子一起做游戏,使孩子沉浸在快乐的事情之中,压力就会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如果在事前有思想准备,当压力到来时,就会得到缓冲。承受压力的思想准备越强,承受压力的能力就越大,相对来说,压力本身就等于减小了。以恰当的方式应该告诉孩子:压力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不可能一点压力都没有,生活中一点小小的压力或坎坷,只不过是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生活中的一个小小插曲,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呢?
带上你的孩子走进大自然,共度悠闲时光,接受大自然的陶冶。在大自然宽大温暖的怀抱中,一切烦恼、紧张、压力都将置之脑后,随风飘散。人们对待压力的态度,还取决于人的意志力的强弱。恽代英说过:“世界上没有一帆风顺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经得起挫折,不怕失败的人,才是能取得胜利的人。”人如果有了这种坚强的毅力,就会百折不挠,顶住任何压力前进。意志力是一种精神力量,精神压力只有靠这种精神力量才能战胜。
做父母的,要善于观察孩子。当孩子情绪不好时,要注意帮他调整,孩子有话,该说就让他说。孩子委屈,该哭就让他哭。孩子郁闷,该喊就让他喊……让孩子畅所欲言,一吐为快,帮助他解除心理压力。
细节3 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父母可以从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来谈性,不一定需要刻意安排
社会的快速变迁,西方文化的冲击,再加上电视、网络、画刊上各种相关的资讯泛滥,现代青少年的性观念、性态度已不同于上一代的传统想法。然而,许多父母仍然对孩子进行着一种“鸵鸟般的性教育方式”,从不和孩子讨论有关性的问题。
事实上,性教育不只是狭隘的性生理教育,还包括认识身体发育、两性差异,以及异性相处之道,是情感教育和亲密人际关系的教育,也是人格教育与生活教育。了解性,不但能帮助孩子坦然接受自己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的变化,而且比较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感情,保护自己免于受到侵害,也更能为自己的人生和爱情关系负责。
父母应该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性常识教育。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特点,告诉他们一些这一阶段必要的性常识。孩子平常在电视、电影上也早就看过许多亲热镜头,因此不要老是指望等到时机成熟,才和子女来一次促膝长谈,解决所有的大问题。应该随时把握机会,从孩子开始问:“我是从哪里来的”或“为什么爸爸站着尿尿,我却坐着”就开始和孩子谈性。
性教育专家指出,父母可以从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来谈性,不一定需要刻意安排。例如,孩子小时候,父母可以利用共浴的时间,自然地和孩子谈起性器官发育,以及如何清洁卫生的问题;也可以趁着观察动、植物的机会,解释生物如何由传递花粉及交配来繁衍生命,告诉他们,这是生物的本能,是很自然的事情。此外,父母还可在新闻报道有关两性相处、青少年怀孕或*事件时,听听孩子的看法,甚至和孩子一起观看讨论两性关系的节目。
“知心姐姐”卢勤指出,对儿童期的女孩,要告诉她“八个不要”:1、不要贪小便宜,不要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2、不要跟陌生人走,自己的下身和乳房是不准异性触摸的;3、不要把家里的钥匙挂在脖子上,要把钥匙藏好,不让别人看到;4、放学回家不要走偏僻的地方,最好结伴而行;5、路上发生任何事情(如受到威胁、侵害……)都要告诉父母,不要瞒着;6、独自一人在家里要锁好门,有陌生人叫门不要开;7、遇到坏人拦截要大声喊“救命”,不要怕;8、有人在半路追你,你要往人多的地方跑,不要慌。
对青春期的女孩,要教她“四个学会”:1、学会防卫。防备他人对你身体的侵害;2、学会拒绝。对不良的性*,你需要理智地拒绝;3、学会辨别。对不良的性误导,你需要l懂得辨别;4、学会抑制。对自我的性冲动,你需要抑制。
另外,不要怕回答问题,也不必硬充专家。碰到自己答不出的问题,不要说:“这种问题,不要来问我”或“等你长大,自己会明白”。可以告诉孩子:“和你讨论这类问题,对我来说,其实也很尴尬。我的爸爸妈妈以前从来没有和我谈这类的问题,但是我希望你在这方面有任何疑惑,都可以和我们讨论”或“这个问题很好,虽然我现在答不出来,我会想办法找到答案”。应该让孩子知道,你不是无所不能,碰到不懂的问题,可以一起查资料,一起讨论。
准备充分,问题就不成问题。如果你不敢和孩子谈性,是因为自己性知识不足,那么最好从现在开始多阅读这方面的书籍。尤其针对一些青少年常问的问题,预做准备,例如: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在生理和心理上会起什么变化?我可以交异性朋友吗?性病是怎么回事?父母在思考如何回答这类问题之前,最好预先想好怎么表达你的观点。如果某些问题有模糊地带,也想想该怎么和孩子讨论。要切记,对孩子来说,青春期也有“成长的烦恼”,对他们应宽容一点,不要说教,也不要语带威胁,要以疏导代替压制。
父母在性生活方面要洁身自好。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出现性行为、性挑逗。和孩子一起聊天游玩的时候,父母要尽量避免夫妻之间的那套“秘密用语。”另外,对孩子在青春期提出的各种涉及“性”方面的问题要用正确的态度予以对待。要知道,此时正是自己与孩子进行“性对话”的最佳时候。伴随着和颜悦色、浅显生动的讲解,孩子会对自己迷惑不解的性问题释然开怀,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新生活。
细节4 千万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
保护隐私就是保护自己,当孩子的隐私意识逐渐增强时,父母应当高兴才对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讲到:“在儿童心理学里,关于自己的叙述不具有太重要的意义,儿童不必自反省。但是,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这一点就改变了。这时,自我发现开始出现,所以这个时期的日记,就成为心理方面的重要记录。”
写日记是青少年在某种程度上自我意识的表露。发现了自我世界的青少年学生,虽然被自己的家庭成员和朋友紧紧围绕着,但仍不免有时感到孤独。他们认为,除了与周围人的共同话题之外,对自己来说,最本质的问题就是谁也不理解自己。日记就如同一位亲密的朋友,它是中学生倾吐心声的对象,一位听了自己的话绝对不向任何人饶舌的理想听众。
保护个人隐私是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保护隐私就是保护自己。当孩子的隐私意识逐渐增强时,也说明他保护自己的意识在增强。
有位父亲说:我的女儿在小学五年级时就十分明确地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发现了她的变化,我和妻都很高兴,因为这是她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一个毫无保留地在父母和他人面前诉说自己内心感受的傻丫头是不会成为成熟的人的。当时,她用的是我替换下来的写字台,我主动将写字台抽屉的钥匙交给她,让她学会保守自己的秘密。后来,上了初中、高中,她收到一些同学的来信,包括男生的信。我们在教育她如何与同学搞好关系、与异*往中应注意的问题时,还嘱咐她一定要妥善收好这些信件,不要遗失在外面,免得给自己和同学带来不必的麻烦。我们认为尊重孩子的隐私,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重要内容。
孩子心中秘密的存在是很正常和普遍的事,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父母应以从容不迫的态度,认真、仔细地对待这些问题,不要一有风吹草动,就草木皆兵,如临大敌。要客观地分析这些秘密。有的秘密或许只能孩子自己一人知道,就让这一份秘密埋藏在孩子的心中吧,让它成为永恒。如果什么都想知道,其结果可能是什么都不知道。
父母偷看孩子的日记,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这样做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做父母的也明知这样不好,可他们一看到儿女的小日记本就按捺不住想“了解了解”的*。可是孩子一旦发现自己的日记被父母偷看,就会对父母产生怨逆不满情绪,就会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己的日记,更不要说把自己的心事跟父母谈谈了。父母与孩子的.心灵距离由此拉得更远。
父母要想了解子女的心思,完全可以采用别的方式,比如跟孩子谈心。对孩子讲一些自己耳闻目睹的青春期少男少女的事情,让孩子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借某个话题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旁敲侧击”等。总之,父母要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要轻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及才能,允许自由选择,不必多加干涉。并努力创造一些条件,发展和发掘孩子的内心世界,减少神秘感,培养独立意识和创造精神。给孩子适当的引导。孩子有小秘密,父母要引导,告诉孩子哪些是隐私,哪些是需要让父母知道的。父母应多与孩子谈心,这种谈心不是父母和子女间遮遮掩掩的交流,而应是热诚的平等交流,尽量帮助孩子减少心中不必要的秘密,以减轻心理上的负担。
细节5 不要让孩子卷入父母的冲突
父母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孩子最敏感、最细腻的精神世界
或许因为父母知道与孩子之间关系的珍贵,忿怒的父母会企图利用扭转孩子对另一人的情感而达到伤害配偶或前配偶的目的。它的做法是向孩子述说另一位父母的坏话(不论真的或假的)或要求孩子在婚姻冲突中选择站在哪一边。离婚的夫妻可能尝试*另一人探访孩子的权利。这个技巧尤其在感到被叛离及无力的母亲中是很普遍的,她们觉得透过这种*对方与孩子接触的方法,是她们在婚姻关系中惟一剩余的影响力。
其实,这类企图将孩子有意地与他或她的另一位父母隔离,是冲突中的父母对孩子做的最有害的事情。对于深爱双亲、想要对两者忠诚、同时又觉得有必要保护被抨击的那方父亲或母亲的孩子,这种行为会为他们制造了一种慢性痛苦的矛盾。持续地将孩子卷入婚姻的争执会令他们感到好像自己要担当家庭不和及修复关系的责任。很明显地,要维系父母的婚姻,孩子没有什么可以或应该做的事。因此,这样的行为只让孩子感到无助、混乱与沮丧,最终的输家,是孩子。
不睦的父母应该避免以批评或责备的方式来与孩子讨论另一位父母,因为这可能破坏孩子和这另一位父母的关系,或者使孩子觉得自己不忠心、内疚以及增加更多的压力。在适当时机,告诉孩子你们吵架是帮助爸爸和妈妈理出他们不同的观点,并找出解答。
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为了孩子着想,你必须将战火降级。这时,情绪辅导的技巧就很有用途。如果你有年纪较轻的小孩,让她了解照料父母不是她的责任。告诉她大人必须自己寻找解答,同时大家都不会有事的。对于较年长的孩子,你的谈话可以比较深入,但尝试传达相同的信息——即解决父母之间的争吵不是她的责任。
让孩子了解他或她不是你和你配偶之间的问题源头。研究发现,年纪大到能够明白父母吵架内容的孩子,在目睹一场关于他本身的争吵时会经历较大的压力。在发生时,他很可能有羞耻、自责及害怕被卷入争执中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你或许可以说:“爸爸和妈妈对于要如何处理这个状况有不同的主张。但我们争吵并不是你的错。”
要更进一步防止孩子卷入婚姻的冲突,就不要要求他们在争论的事件中做一个中间人。想象当孩子被要求传递一些他双亲也不想亲自传达的沉重信息时,他所必须承受的压力。
父母要无条件地为对方和孩子的健康和幸福做出努力和牺牲。要充分认识到夫妻的恩爱和和睦不仅仅涉及夫妻俩自身,而且会在孩子身上发生连锁反应,既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又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美好的环境,既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又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尽可能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更不要请孩子来评理,当裁判。孩子无法“胜任”这一角色。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舌头和牙齿再好也难免有咬着的时候”。当夫妻行将发生冲突时,应该多为孩子想一想,即使有矛盾,可以避开孩子,或关在房间里交换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