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28 15: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0:07
一、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1、读音:qiáng shàng lú wěi,tóu zhòng jiǎo qīng gēn dǐ qiǎn 。shān jiān zhú sǔn,zuǐ jiān pí hòu fù zhōng kōng 。
2、含义:长在墙上的芦苇怎么能够长久存活呢?山间竹笋别看嘴尖皮厚,其实中空,又有什么值得自傲的呢?
3、赏析:比喻的手法,前一句把那些学习根基不深厚的人比喻为芦苇,只会随风摇摆,四处附和,后一句把那些倚老卖老,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比喻为竹笋,空有其表,华而不实。
4、出处:当年解缙是神童,年纪不大,名声可是不小。某次遇到一位*,老先生十分不服气想你小小年纪名声这么大,到底能有多大的能为,于是故意刁难他,出了这个上联,表面上是描述芦苇的生长状态,实际上借双关来教训解缙,小小年纪不要太轻狂,须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想那解缙可不是省油的灯,立马就对了下联,意思说别看你胡子一把的年纪,也没什么真本事,把老先生噎住了。
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1、读音:jīn yù qí wài,bài xù qí zhōng。
2、含义:外面像金像玉,里面却是破棉絮。比喻外表漂亮,内里破败。虚有华美的外表,实质却一团糟。"败絮",破旧的棉絮。
3、出处:出自明朝大臣刘基明《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三、鄙俚浅陋,鄙于不屑。
1、读音:bǐ lǐ qiǎn lòu ,bǐ yú bú xiè。
2、含义:鄙俚:粗俗;浅陋:见闻不多。多形容文章或言谈粗俗浅薄。
3、出处:出自王傥《唐语林政事上》卷一:“上询其政事,光不知文字,对皆鄙俚。”
扩展资料:
自以为是
1、读音:zì yǐ wéi shì
2、含义:为:认为;是:对。总以为自己是对的。认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他人意见,形容主观,不虚心。 亦作“自以为然”。
第一种:自己觉得别人也会与自己想的一样,其实别人和你想得根本就不一样,主观臆断。
第二种:自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
3、出处: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已诚是也,人诚非也,则是已君子而人小人也。以君子与小人相贼害也,下以忘其身,内以忘其亲,上以忘其君,岂不过甚矣哉!是人也,所谓以狐父之戈钃牛矢也。
4、译文:大凡爱争斗的人,一定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对方是不正确的。如果自己的确是正确的,对方的确是错误的,那么自己就是君子,对方就是小人了。
凭着君子的德行去跟小人互相伤害,而不考虑自己的名誉,也不考虑亲友们所受的伤害,更不考虑国君,这不是太过分了吗?这种人就像人们说的是在用狐父的戈去刺牛粪一样不值得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自以为是
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的文言文是:愈博愈省吾之愚笨。
愈:越,博:用作动词学,省:反省,举得。无知:愚笨。
扩展资料: 如何系统的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要理解,就不能看翻译,多读些古文,然后就自然而然的懂了。期间可以看一下注视,因为有的字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差很多。
为什么不能翻译?因为那样会失去文言文的魅力,也可以说是打乱节奏。因为文言文很多句子都对仗,骈体文非常公正,一句句跟对联似的。
普通的也会有不少的对仗的句子。 而且古文多是四字一句。
这样看起来,心里默读的时候节奏很好,一旦翻译了,就像是过了水的菜,没味儿了。 说回来,怎么才能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呢?推荐一个方法吧,或许可行。
去找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最好是新的,或者是没有在课文夹缝里写翻译意思的。然后看吧,对着注释,有时候书上给的注释不全,老师会讲到,学生会写上去。
等看完初中高中的所有文言文,大概就能懂得一些常见字在文言文里的意思了,以及一些词的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里的区别。同时可以买一本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一下。
等懂得深了,就会知道为啥不能看翻译了。
哀溺文序 [唐]柳宗元
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翻译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江水猛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泳来.其中一个人尽力游却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今天为什么落后了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因此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了摇他的头.过了一会儿,他更累了.已经游过去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十分愚蠢、十分蒙昧,自己将要淹死了,还要钱干什么呢?”他又摇了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像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我于是写下了《哀溺》.
寓意
《哀溺文序》本文讽刺了世上那些利令智昏的人,并进而警告 一些贪财好利的人,如果不猛醒回头,必然葬身名利场中.但同时也告诉我们,丢失了性命,再多的钱财也是无用.
“哀溺”是哀叹溺水者的意思,"哀"的原因是作者哀叹那个至死还不能醒悟的溺水者,他对钱财的贪婪使他丧失了对生命的顾及,从而引起了作者"大利淹死大人物"的感想,从而表达了其对官场贪图名利者的担忧与讽刺!
《哀溺文序》通过记叙一个平素最善于游泳的人因舍不得钱财而被淹死的故事,讽刺了世上爱财如命之人的愚昧无知,警告他们若不猛醒回头,必葬身于名利场中.那些见钱眼开,掉进钱眼里的人,宁可放弃自己生命也不愿丢掉钱财的人.“钱乃身外之物”我们不应该重视钱财.
《哀溺文序》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
(1)《哀溺文序》的特色是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主要刻划了溺死者要钱不要命的心态,使全文叙述相当精炼,人物形象十分生动传神.
正面描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行动描写,“尽力而不能寻常”,暗示钱的累赘;二是语言描写,“吾腰千钱,重,是以后”,说明他明知关键在钱,却仍不愿割舍;三是表情描写,两次“不应,摇其首”,说明他要钱不要命,至死不悟.
侧面烘托也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反衬,“善游最也”,借他人之口指出他平素善于游泳,从而反衬他今日“尽力而不能寻常”的反常行为;二是对比,把最善游泳的他反倒淹死,与本来游水本领不如他的人都能安全到达彼岸进行对比.三是用“己济者”的呼号,从侧面揭示他的蒙昧心隆.
(1)、据说,“难得糊涂”四个字是在山东莱州的云峰山写的。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叹赏。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尚有许多空白,板桥说老先生应该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论语 公冶长》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啊,在国家治世昌盛的时候就表现自己的才智,国家混乱无道的时候就装作愚蠢躲避。他的聪明别人可以达到,他的装傻别人却难达到。
(3)、纣为长夜之饮,欢以失日,问其左右,尽不知也。乃使人问箕子。箕子谓其徒曰:"为天下主而一国皆失日,天下其危矣。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吾其危矣。"辞以醉而不知。
——《韩非子.说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