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教育能改变,教育能改变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2:52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0:51

近些年,中国式教育可谓是饱受诟病。主要诟病点有两个:一是“填鸭式”教育磨灭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心性;二是新时代的中国式教育没有出“大师”。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式教育是失败的,是不科学的,是应该大刀阔斧改革的。

对于中国式教育,哪些是正确该坚持的?哪些是应该改革修正的?今天我们就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和讨论。在做相关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新中国以来的教育情况进行一下了解。

新中国后中国教育发展状况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不足500人,各项科技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全国大多数人为文盲或半文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和较为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科技上更掌握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际领先成果。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我国高校共培养大学生(包括大专、函授和业余大学毕业生)超过三百万人。小学入学率从*统治时期的23%跃升至1976年的96%。中学方面,1931年,中国中学毕业生约1万人;1936年,全国一共仅54万中学生,1952年,初中和高中入学人数分别为124万和14万,1966年分别为272万和20万,1976年则增至2344万和861万。

到了今天,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已经超过90%,一些省份已经达到95%以上(譬如,湖南省2006年以来义务教育完成率就达97.58%)。2013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4.5%(美国毛入学率是50%,完学率34%);截止到2011年,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13%,全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有1.2亿。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27万,理工科差不多占五分之二。改革开放后,中国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如今中国制造、中国工程能力世界实力最强,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基础教育上的巨大投入密不可分。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1991年,印度进行经济改革时,有一半国民既不会读也不会写。哪怕到今天,印度仍然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口是文盲。所以,说新中国教育没有取得成就是不客观的,在这方面必须实事求是。

中国教育的问题

那么,中国式的“填鸭式”教育真的磨灭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心性了吗?对这个问题,占豪看法有两点:

一、中国的考试压力的确让孩子在成长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是客观事实。这些压力来自于哪里呢?是来自于教育*吗?个人认为,并不能简单这么看,因为压力不仅仅是来自于教育*,而是整个社会。包括历史人文,包括教育资源等等,当然也包括*因素。

那么,为什么中国整个社会有这么巨大的考试压力呢?最重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教育资源仍然不够丰富,使得高等教育不能完全普及,这必然会带来考学压力。当前社会,在教育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的情况下,高考是兼顾社会公平所必须走的一步,诸如美国名校被豪门望族基本包了的情况是不能在中国出现的,这也是为什么占豪一直批评那些要求大规模扩大自主招生言论的原因。从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某大学的招生*,受贿竟然过亿,由此我们可知自主招生带来的社会不公平和权力寻租*。

二是中国社会处于高速变化中,由中下层向中上层攀升最好的方式就是考学。寒门子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学习考到好的大学,接受好的教育,就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这应该是中国之幸。因为,社会只有这样健康的循环流动,才会维持发展、进步与和谐。

当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很多人批评教育,但批评中国教育模式的多是精英阶层,他们认为这种残酷的学习压力对孩子是残酷的;但普通百姓多不这么想,他们更希望得到公平教育的机会,而不是合法权益被有权、有钱者侵蚀。也正是基于此,诸如自主招生之类的招生方式,客观上是增加了社会的不公平。当然,考虑到一些特殊人才,给大学一些自主招生权力也是适当的,但不可再继续扩大,因为那样会增加社会的不公平。

三是中国的历史文化的影响。数千年来,中国人都推崇读书,特别是有了科举制度之后,中国人更是把读书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历史上,关于读书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很多。譬如“孟母三迁”、“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等等。这种文化基因,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华子孙,这也是为什么在我国教育不够的情况下,中国教育依然在不断快速进步的根本原因和动力。这种文化基因,决定了中国的家庭大多数都会对孩子的读书重视,并有相应的要求,这些要求自然就会形成相应的压力。

由上所述,客观上,把考试压力简单归结于*是不客观的。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利弊两面,这也是我们看待问题不应钻牛角尖,而应去找真正的利弊所在,并最终实现趋利避害。

二、如今美国科研大约有三分之一是华人,中国考出去的生非常受美国科研欢迎,当前我国搞航空航天科研的中坚力量也多是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由此可见,说中国式教育磨灭了创造力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我们不能简单认为教育真的是磨灭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心性。这一点,从现在八零后、九零后孩子的创造力方面看,没看出来他们创造力变弱了,相比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他们的创造力是变强了。

前面是对误区的辩证,那么,我们当前教育弊端到底在哪呢?占豪认为,当前中国教育弊端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略学生心性和天赋,品德教育不够。

心性和天赋对一个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人心性和天赋如何,对其未来从事哪一类行业或岗位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才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当前很多年轻人哪怕到成年后,心性仍不成熟,常常想法极端、过于自我和自私,没办法用客观和理性的眼光去观察和看待社会,经常长时间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位置,时而有极端者还会报复社会。

数千年来,我国文化中对人的德行都有很高的要求,这是历史上中华礼仪之邦之所以能以礼名冠天下、威震四方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四夷归服的最重要向心力。但是,在现代社会,我国在品德教育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如此结果是,我们社会的青少年知识文化认知水平普遍提高了,但道德修养水平却某种程度上下降了。这些问题,已经一定程度地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及文明的进步。

二、我们的社会实践教育做得不够。

由于考学压力,我们现在的孩子普遍基础科学理论学得好,但社会实践能力普遍弱,很多学生在学校出类拔萃,非常优秀,但出得校门,却无法适应社会。这种高分低能的情况如果只是个例也就罢了,现实是相对是较为普遍的。反倒是有一些在学校并不是特别突出的学生,在成年后各自领域中做出了更卓越的成绩。

三、中国式教育缺乏出“大师”的土壤。

新中国以来,在现有教育*下,我们有行业权威,有学术领袖,但独独缺少“大师”。“大师”不但要学有专攻,还要触类旁通。如今,我们专业领域人才济济,但“大师”级人物不见。近代可以勉强获得“大师”评价的人,基本都属清末培养的人才。那么,中国现在的教育为什么出不了“大师”呢?

在占豪看来,中国之所以出不了大师,根本原因有三点:

一是中华文化在近代遭到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和自己的严重破坏。

大师是必须具备足够强大的传统文化底蕴的,西方的大师如此,中国的大师也是如此,历朝历代的大师都是如此。但是,由于中国的落后,近代中华文化遭到了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同时也遭到了自己人的严重破坏,这个重新整合的过程需要时间。如今,我们仍处于整合自身文化基础和融合西方文化的进程当中。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多数时候我们是补差距,要真正培养出大师,还需要时间积累。

二、中国引进的“苏式”教育确有束缚人思维的地方。

我们知道,当前中国整体的教育模式仍是从苏联引进的“苏式”教育,这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对孩子的思维具有约束性作用。譬如,学习语文,就必须按照教案的中心思想去学习。这种教育,在进行普及教育方面具有优势,现代的教育机制犹如工业化时代的作业工厂,能培养出相对较为一致的工业化人才。但是,这种机制却容易让人丧失个性的创造力。在这方面,我们缺少相应的自由度,思想解放得仍然不够。

三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因应试因素导致文化底子培养的缺失。

我们知道,我们的教育从学龄前就开始强调“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到了小学,为小升初就要开始去进行各种学业科目的补习;到了初中、高中,学习压力更大,补习更多,这让孩子几乎没有时间再去发展别的爱好和天赋。

这么做的结果是什么呢?本该在幼年和少年时期进行的,需要扎扎实实缓慢打地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和教育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应试。这么做的结果,必然影响孩子未来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境界,必然会影响他们看待社会的高度、角度、广度和深度。大师,首先要有境界,能够超脱于现实而看现实,超脱于专业来看专业,超脱于细节来看细节······可现状恰恰相反,我们今天培养出的人,往往是就现实而看现实,就专业而看专业,就细节而看细节······思想不能充分解放,境界不能真正提升,又如何能出现真正的“大师”?

中国式教育改革该改什么?

中国式教育不是没有优势,相比西方式教育,中国式教育有自身特点和优势。中国的崛起以及中国高质量人才的增长速度,正在让西方反思这些年自己教育方面的失败,很多国家也开始注意到并开始学习中国式教育。同样是中学生,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只安排半天课,也少有课外作业,大量的时间都在玩。西方的中小学生在基础教育方面与中国的确有很大差距。哪怕到大学本科阶段,西方的大部分学科教育水平整体也不如中国。据《新闻晨报》今年3月报道,距离率领英国教育代表团到上海学校“取经”不到一个月,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莉兹·特鲁斯又于12日宣布与中方达成一项新合作项目,内容包括60名上海教师将赴英国,帮助当地学校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西方教育是一无是处吗?自然不是,相比中国,西方在很多教育领域都保持领先地位,这一点我们毋庸置疑也毋庸讳言。那么,西方教育强在哪呢?强在其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教育,说白了就是强在他们的科研。由于西方经济发达,科研经费足,技术和文化积累也都很深,所以在尖端教育和科研方面,我们的确需要向西方学习,这没什么可说的,差距就是差距,要缩小这些差距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我们就中国式教育应该做哪些改进呢?个人认为,应该重点修正如下几个方面:

一、少年儿童的基础教育要重德行、天赋和心性教育。

现代中国之前的中国教育,从6岁到8岁入学开始,先学的不是各种各样的功课,而是“洒扫、应对”。所谓“洒扫、应对”,就是扫地擦桌子这种小事,然后就是怎么和老师、长辈以及同辈交往、相处,日常中应该如何有分寸、有度地去处理这些关系。说白了,这个世界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学习这些,正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但这些,我们现在是缺失的,我们现代教育很多人到了成年都不懂的这些。

我们现在的教育属于工厂化的“产品式”教育,出来的“产品”共性多,个性少,天赋发展得远远不够,在心性教育上更是缺失。工厂化的教育有什么好处?普及基础教育来得快、效率高;坏处是,压抑了个性,遏制了天赋,对心性成长关心和关注不够。未来,我们如何在现有“工厂化”的基础教育*上,能更好地推动个人天赋的发展,更好地张扬个性的正能量,同时还能兼顾青少年的心性成长,应该是我们重点研究的领域。

二、青少年应在应试教育基础上增加社会实践教育。

看动物世界,我们看到动物们赖以生存的各种本领都是在成年之前学会的,成年之后基本就靠这些赖以生存了。我们人类的成长期更长,这给了我们更多的学习时间,这是我们人类的优势,但成年之后的学习能力相比成年之前仍然有很大差距。

人是社会人,人生毕竟不是为了考试,我们应该在成年之前参与更多社会实践,从而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现在问题是,我们的教学在理论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在实践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这是为什么今天很多大学生到了大学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管理自己,不知道如何发展的原因。莫说在大学,很多人哪怕到了社会上,依然如此。

我们不能因为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弱化了社会实践的学习,否则青少年的学习时间过去了,可能一些对社会的认知机会就彻底失去了。老师是传道、授业和解惑,老师在学校向学生除了传授理论知识外,还应传授社会实践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应该更紧密地和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更早地和社会进行能量信息交换,从而提升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以及个人的持续发展能力。

三、中国应吸收和改进中国历史上的精英教育经验。

中国古代的教育很有特点,是非常典型的精英教育模式。譬如,从青少年就开始规定了必读的思想类书目,在掌握了这些书目之后就是学习各个领域的专攻技能。譬如,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就是必须掌握“六艺”。所谓“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来,如家要求学子们必须熟读《六经》。

为什么要从年轻时就掌握这些?因为这些是“经”。人生必须有“经”方能立人、立德、立思、立论,才能据此发展自己的“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必须先学“哲学”,先将思想境界搞上去,到成年再搞各个门类的研究就容易多了。古代人们将这些思想之学叫“道学”,而将各种技能称为“术学”。有道方能驾驭术,没有足够高的思想境界,如何在术的领域达到巅峰和顶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一种感受,那就是如果能听高人讲些思想感悟方面的东西,当自己开悟一些,个人为人处事能力或专业能力就会提升。可是,反观今天的教育,我们过多地注重“术”的教育,对“道”的教育极其缺乏。这种教育方式在青少年时期容易见到成效,但到了成年往往会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很多各行各界的牛人,就是突破不了思想瓶颈,结果也只能停留在某个领域的权威或精英层面,无法到达“大师”的层面。

所以,我们如果能吸收我国古代的那些精英教育方式的精华部分,融入到现代的教育当中,或许在教育领域就能形成新的突破,中华文化就能迎来真正的伟大复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0:51

近些年,中国式教育可谓是饱受诟病。主要诟病点有两个:一是“填鸭式”教育磨灭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心性;二是新时代的中国式教育没有出“大师”。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式教育是失败的,是不科学的,是应该大刀阔斧改革的。

对于中国式教育,哪些是正确该坚持的?哪些是应该改革修正的?今天我们就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和讨论。在做相关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新中国以来的教育情况进行一下了解。

新中国后中国教育发展状况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不足500人,各项科技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全国大多数人为文盲或半文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和较为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科技上更掌握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际领先成果。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我国高校共培养大学生(包括大专、函授和业余大学毕业生)超过三百万人。小学入学率从*统治时期的23%跃升至1976年的96%。中学方面,1931年,中国中学毕业生约1万人;1936年,全国一共仅54万中学生,1952年,初中和高中入学人数分别为124万和14万,1966年分别为272万和20万,1976年则增至2344万和861万。

到了今天,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已经超过90%,一些省份已经达到95%以上(譬如,湖南省2006年以来义务教育完成率就达97.58%)。2013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4.5%(美国毛入学率是50%,完学率34%);截止到2011年,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13%,全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有1.2亿。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27万,理工科差不多占五分之二。改革开放后,中国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如今中国制造、中国工程能力世界实力最强,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基础教育上的巨大投入密不可分。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1991年,印度进行经济改革时,有一半国民既不会读也不会写。哪怕到今天,印度仍然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口是文盲。所以,说新中国教育没有取得成就是不客观的,在这方面必须实事求是。

中国教育的问题

那么,中国式的“填鸭式”教育真的磨灭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心性了吗?对这个问题,占豪看法有两点:

一、中国的考试压力的确让孩子在成长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是客观事实。这些压力来自于哪里呢?是来自于教育*吗?个人认为,并不能简单这么看,因为压力不仅仅是来自于教育*,而是整个社会。包括历史人文,包括教育资源等等,当然也包括*因素。

那么,为什么中国整个社会有这么巨大的考试压力呢?最重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教育资源仍然不够丰富,使得高等教育不能完全普及,这必然会带来考学压力。当前社会,在教育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的情况下,高考是兼顾社会公平所必须走的一步,诸如美国名校被豪门望族基本包了的情况是不能在中国出现的,这也是为什么占豪一直批评那些要求大规模扩大自主招生言论的原因。从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某大学的招生*,受贿竟然过亿,由此我们可知自主招生带来的社会不公平和权力寻租*。

二是中国社会处于高速变化中,由中下层向中上层攀升最好的方式就是考学。寒门子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学习考到好的大学,接受好的教育,就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这应该是中国之幸。因为,社会只有这样健康的循环流动,才会维持发展、进步与和谐。

当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很多人批评教育,但批评中国教育模式的多是精英阶层,他们认为这种残酷的学习压力对孩子是残酷的;但普通百姓多不这么想,他们更希望得到公平教育的机会,而不是合法权益被有权、有钱者侵蚀。也正是基于此,诸如自主招生之类的招生方式,客观上是增加了社会的不公平。当然,考虑到一些特殊人才,给大学一些自主招生权力也是适当的,但不可再继续扩大,因为那样会增加社会的不公平。

三是中国的历史文化的影响。数千年来,中国人都推崇读书,特别是有了科举制度之后,中国人更是把读书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历史上,关于读书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很多。譬如“孟母三迁”、“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等等。这种文化基因,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华子孙,这也是为什么在我国教育不够的情况下,中国教育依然在不断快速进步的根本原因和动力。这种文化基因,决定了中国的家庭大多数都会对孩子的读书重视,并有相应的要求,这些要求自然就会形成相应的压力。

由上所述,客观上,把考试压力简单归结于*是不客观的。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利弊两面,这也是我们看待问题不应钻牛角尖,而应去找真正的利弊所在,并最终实现趋利避害。

二、如今美国科研大约有三分之一是华人,中国考出去的生非常受美国科研欢迎,当前我国搞航空航天科研的中坚力量也多是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由此可见,说中国式教育磨灭了创造力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我们不能简单认为教育真的是磨灭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心性。这一点,从现在八零后、九零后孩子的创造力方面看,没看出来他们创造力变弱了,相比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他们的创造力是变强了。

前面是对误区的辩证,那么,我们当前教育弊端到底在哪呢?占豪认为,当前中国教育弊端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略学生心性和天赋,品德教育不够。

心性和天赋对一个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人心性和天赋如何,对其未来从事哪一类行业或岗位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才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当前很多年轻人哪怕到成年后,心性仍不成熟,常常想法极端、过于自我和自私,没办法用客观和理性的眼光去观察和看待社会,经常长时间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位置,时而有极端者还会报复社会。

数千年来,我国文化中对人的德行都有很高的要求,这是历史上中华礼仪之邦之所以能以礼名冠天下、威震四方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四夷归服的最重要向心力。但是,在现代社会,我国在品德教育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如此结果是,我们社会的青少年知识文化认知水平普遍提高了,但道德修养水平却某种程度上下降了。这些问题,已经一定程度地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及文明的进步。

二、我们的社会实践教育做得不够。

由于考学压力,我们现在的孩子普遍基础科学理论学得好,但社会实践能力普遍弱,很多学生在学校出类拔萃,非常优秀,但出得校门,却无法适应社会。这种高分低能的情况如果只是个例也就罢了,现实是相对是较为普遍的。反倒是有一些在学校并不是特别突出的学生,在成年后各自领域中做出了更卓越的成绩。

三、中国式教育缺乏出“大师”的土壤。

新中国以来,在现有教育*下,我们有行业权威,有学术领袖,但独独缺少“大师”。“大师”不但要学有专攻,还要触类旁通。如今,我们专业领域人才济济,但“大师”级人物不见。近代可以勉强获得“大师”评价的人,基本都属清末培养的人才。那么,中国现在的教育为什么出不了“大师”呢?

在占豪看来,中国之所以出不了大师,根本原因有三点:

一是中华文化在近代遭到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和自己的严重破坏。

大师是必须具备足够强大的传统文化底蕴的,西方的大师如此,中国的大师也是如此,历朝历代的大师都是如此。但是,由于中国的落后,近代中华文化遭到了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同时也遭到了自己人的严重破坏,这个重新整合的过程需要时间。如今,我们仍处于整合自身文化基础和融合西方文化的进程当中。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多数时候我们是补差距,要真正培养出大师,还需要时间积累。

二、中国引进的“苏式”教育确有束缚人思维的地方。

我们知道,当前中国整体的教育模式仍是从苏联引进的“苏式”教育,这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对孩子的思维具有约束性作用。譬如,学习语文,就必须按照教案的中心思想去学习。这种教育,在进行普及教育方面具有优势,现代的教育机制犹如工业化时代的作业工厂,能培养出相对较为一致的工业化人才。但是,这种机制却容易让人丧失个性的创造力。在这方面,我们缺少相应的自由度,思想解放得仍然不够。

三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因应试因素导致文化底子培养的缺失。

我们知道,我们的教育从学龄前就开始强调“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到了小学,为小升初就要开始去进行各种学业科目的补习;到了初中、高中,学习压力更大,补习更多,这让孩子几乎没有时间再去发展别的爱好和天赋。

这么做的结果是什么呢?本该在幼年和少年时期进行的,需要扎扎实实缓慢打地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和教育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应试。这么做的结果,必然影响孩子未来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境界,必然会影响他们看待社会的高度、角度、广度和深度。大师,首先要有境界,能够超脱于现实而看现实,超脱于专业来看专业,超脱于细节来看细节······可现状恰恰相反,我们今天培养出的人,往往是就现实而看现实,就专业而看专业,就细节而看细节······思想不能充分解放,境界不能真正提升,又如何能出现真正的“大师”?

中国式教育改革该改什么?

中国式教育不是没有优势,相比西方式教育,中国式教育有自身特点和优势。中国的崛起以及中国高质量人才的增长速度,正在让西方反思这些年自己教育方面的失败,很多国家也开始注意到并开始学习中国式教育。同样是中学生,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只安排半天课,也少有课外作业,大量的时间都在玩。西方的中小学生在基础教育方面与中国的确有很大差距。哪怕到大学本科阶段,西方的大部分学科教育水平整体也不如中国。据《新闻晨报》今年3月报道,距离率领英国教育代表团到上海学校“取经”不到一个月,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莉兹·特鲁斯又于12日宣布与中方达成一项新合作项目,内容包括60名上海教师将赴英国,帮助当地学校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西方教育是一无是处吗?自然不是,相比中国,西方在很多教育领域都保持领先地位,这一点我们毋庸置疑也毋庸讳言。那么,西方教育强在哪呢?强在其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教育,说白了就是强在他们的科研。由于西方经济发达,科研经费足,技术和文化积累也都很深,所以在尖端教育和科研方面,我们的确需要向西方学习,这没什么可说的,差距就是差距,要缩小这些差距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我们就中国式教育应该做哪些改进呢?个人认为,应该重点修正如下几个方面:

一、少年儿童的基础教育要重德行、天赋和心性教育。

现代中国之前的中国教育,从6岁到8岁入学开始,先学的不是各种各样的功课,而是“洒扫、应对”。所谓“洒扫、应对”,就是扫地擦桌子这种小事,然后就是怎么和老师、长辈以及同辈交往、相处,日常中应该如何有分寸、有度地去处理这些关系。说白了,这个世界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学习这些,正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但这些,我们现在是缺失的,我们现代教育很多人到了成年都不懂的这些。

我们现在的教育属于工厂化的“产品式”教育,出来的“产品”共性多,个性少,天赋发展得远远不够,在心性教育上更是缺失。工厂化的教育有什么好处?普及基础教育来得快、效率高;坏处是,压抑了个性,遏制了天赋,对心性成长关心和关注不够。未来,我们如何在现有“工厂化”的基础教育*上,能更好地推动个人天赋的发展,更好地张扬个性的正能量,同时还能兼顾青少年的心性成长,应该是我们重点研究的领域。

二、青少年应在应试教育基础上增加社会实践教育。

看动物世界,我们看到动物们赖以生存的各种本领都是在成年之前学会的,成年之后基本就靠这些赖以生存了。我们人类的成长期更长,这给了我们更多的学习时间,这是我们人类的优势,但成年之后的学习能力相比成年之前仍然有很大差距。

人是社会人,人生毕竟不是为了考试,我们应该在成年之前参与更多社会实践,从而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现在问题是,我们的教学在理论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在实践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这是为什么今天很多大学生到了大学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管理自己,不知道如何发展的原因。莫说在大学,很多人哪怕到了社会上,依然如此。

我们不能因为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弱化了社会实践的学习,否则青少年的学习时间过去了,可能一些对社会的认知机会就彻底失去了。老师是传道、授业和解惑,老师在学校向学生除了传授理论知识外,还应传授社会实践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应该更紧密地和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更早地和社会进行能量信息交换,从而提升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以及个人的持续发展能力。

三、中国应吸收和改进中国历史上的精英教育经验。

中国古代的教育很有特点,是非常典型的精英教育模式。譬如,从青少年就开始规定了必读的思想类书目,在掌握了这些书目之后就是学习各个领域的专攻技能。譬如,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就是必须掌握“六艺”。所谓“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来,如家要求学子们必须熟读《六经》。

为什么要从年轻时就掌握这些?因为这些是“经”。人生必须有“经”方能立人、立德、立思、立论,才能据此发展自己的“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必须先学“哲学”,先将思想境界搞上去,到成年再搞各个门类的研究就容易多了。古代人们将这些思想之学叫“道学”,而将各种技能称为“术学”。有道方能驾驭术,没有足够高的思想境界,如何在术的领域达到巅峰和顶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一种感受,那就是如果能听高人讲些思想感悟方面的东西,当自己开悟一些,个人为人处事能力或专业能力就会提升。可是,反观今天的教育,我们过多地注重“术”的教育,对“道”的教育极其缺乏。这种教育方式在青少年时期容易见到成效,但到了成年往往会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很多各行各界的牛人,就是突破不了思想瓶颈,结果也只能停留在某个领域的权威或精英层面,无法到达“大师”的层面。

所以,我们如果能吸收我国古代的那些精英教育方式的精华部分,融入到现代的教育当中,或许在教育领域就能形成新的突破,中华文化就能迎来真正的伟大复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0:51

近些年,中国式教育可谓是饱受诟病。主要诟病点有两个:一是“填鸭式”教育磨灭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心性;二是新时代的中国式教育没有出“大师”。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式教育是失败的,是不科学的,是应该大刀阔斧改革的。

对于中国式教育,哪些是正确该坚持的?哪些是应该改革修正的?今天我们就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和讨论。在做相关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新中国以来的教育情况进行一下了解。

新中国后中国教育发展状况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不足500人,各项科技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全国大多数人为文盲或半文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和较为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科技上更掌握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际领先成果。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我国高校共培养大学生(包括大专、函授和业余大学毕业生)超过三百万人。小学入学率从*统治时期的23%跃升至1976年的96%。中学方面,1931年,中国中学毕业生约1万人;1936年,全国一共仅54万中学生,1952年,初中和高中入学人数分别为124万和14万,1966年分别为272万和20万,1976年则增至2344万和861万。

到了今天,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已经超过90%,一些省份已经达到95%以上(譬如,湖南省2006年以来义务教育完成率就达97.58%)。2013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4.5%(美国毛入学率是50%,完学率34%);截止到2011年,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13%,全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有1.2亿。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27万,理工科差不多占五分之二。改革开放后,中国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如今中国制造、中国工程能力世界实力最强,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基础教育上的巨大投入密不可分。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1991年,印度进行经济改革时,有一半国民既不会读也不会写。哪怕到今天,印度仍然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口是文盲。所以,说新中国教育没有取得成就是不客观的,在这方面必须实事求是。

中国教育的问题

那么,中国式的“填鸭式”教育真的磨灭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心性了吗?对这个问题,占豪看法有两点:

一、中国的考试压力的确让孩子在成长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是客观事实。这些压力来自于哪里呢?是来自于教育*吗?个人认为,并不能简单这么看,因为压力不仅仅是来自于教育*,而是整个社会。包括历史人文,包括教育资源等等,当然也包括*因素。

那么,为什么中国整个社会有这么巨大的考试压力呢?最重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教育资源仍然不够丰富,使得高等教育不能完全普及,这必然会带来考学压力。当前社会,在教育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的情况下,高考是兼顾社会公平所必须走的一步,诸如美国名校被豪门望族基本包了的情况是不能在中国出现的,这也是为什么占豪一直批评那些要求大规模扩大自主招生言论的原因。从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某大学的招生*,受贿竟然过亿,由此我们可知自主招生带来的社会不公平和权力寻租*。

二是中国社会处于高速变化中,由中下层向中上层攀升最好的方式就是考学。寒门子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学习考到好的大学,接受好的教育,就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这应该是中国之幸。因为,社会只有这样健康的循环流动,才会维持发展、进步与和谐。

当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很多人批评教育,但批评中国教育模式的多是精英阶层,他们认为这种残酷的学习压力对孩子是残酷的;但普通百姓多不这么想,他们更希望得到公平教育的机会,而不是合法权益被有权、有钱者侵蚀。也正是基于此,诸如自主招生之类的招生方式,客观上是增加了社会的不公平。当然,考虑到一些特殊人才,给大学一些自主招生权力也是适当的,但不可再继续扩大,因为那样会增加社会的不公平。

三是中国的历史文化的影响。数千年来,中国人都推崇读书,特别是有了科举制度之后,中国人更是把读书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历史上,关于读书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很多。譬如“孟母三迁”、“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等等。这种文化基因,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华子孙,这也是为什么在我国教育不够的情况下,中国教育依然在不断快速进步的根本原因和动力。这种文化基因,决定了中国的家庭大多数都会对孩子的读书重视,并有相应的要求,这些要求自然就会形成相应的压力。

由上所述,客观上,把考试压力简单归结于*是不客观的。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利弊两面,这也是我们看待问题不应钻牛角尖,而应去找真正的利弊所在,并最终实现趋利避害。

二、如今美国科研大约有三分之一是华人,中国考出去的生非常受美国科研欢迎,当前我国搞航空航天科研的中坚力量也多是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由此可见,说中国式教育磨灭了创造力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我们不能简单认为教育真的是磨灭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心性。这一点,从现在八零后、九零后孩子的创造力方面看,没看出来他们创造力变弱了,相比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他们的创造力是变强了。

前面是对误区的辩证,那么,我们当前教育弊端到底在哪呢?占豪认为,当前中国教育弊端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略学生心性和天赋,品德教育不够。

心性和天赋对一个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人心性和天赋如何,对其未来从事哪一类行业或岗位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才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当前很多年轻人哪怕到成年后,心性仍不成熟,常常想法极端、过于自我和自私,没办法用客观和理性的眼光去观察和看待社会,经常长时间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位置,时而有极端者还会报复社会。

数千年来,我国文化中对人的德行都有很高的要求,这是历史上中华礼仪之邦之所以能以礼名冠天下、威震四方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四夷归服的最重要向心力。但是,在现代社会,我国在品德教育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如此结果是,我们社会的青少年知识文化认知水平普遍提高了,但道德修养水平却某种程度上下降了。这些问题,已经一定程度地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及文明的进步。

二、我们的社会实践教育做得不够。

由于考学压力,我们现在的孩子普遍基础科学理论学得好,但社会实践能力普遍弱,很多学生在学校出类拔萃,非常优秀,但出得校门,却无法适应社会。这种高分低能的情况如果只是个例也就罢了,现实是相对是较为普遍的。反倒是有一些在学校并不是特别突出的学生,在成年后各自领域中做出了更卓越的成绩。

三、中国式教育缺乏出“大师”的土壤。

新中国以来,在现有教育*下,我们有行业权威,有学术领袖,但独独缺少“大师”。“大师”不但要学有专攻,还要触类旁通。如今,我们专业领域人才济济,但“大师”级人物不见。近代可以勉强获得“大师”评价的人,基本都属清末培养的人才。那么,中国现在的教育为什么出不了“大师”呢?

在占豪看来,中国之所以出不了大师,根本原因有三点:

一是中华文化在近代遭到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和自己的严重破坏。

大师是必须具备足够强大的传统文化底蕴的,西方的大师如此,中国的大师也是如此,历朝历代的大师都是如此。但是,由于中国的落后,近代中华文化遭到了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同时也遭到了自己人的严重破坏,这个重新整合的过程需要时间。如今,我们仍处于整合自身文化基础和融合西方文化的进程当中。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多数时候我们是补差距,要真正培养出大师,还需要时间积累。

二、中国引进的“苏式”教育确有束缚人思维的地方。

我们知道,当前中国整体的教育模式仍是从苏联引进的“苏式”教育,这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对孩子的思维具有约束性作用。譬如,学习语文,就必须按照教案的中心思想去学习。这种教育,在进行普及教育方面具有优势,现代的教育机制犹如工业化时代的作业工厂,能培养出相对较为一致的工业化人才。但是,这种机制却容易让人丧失个性的创造力。在这方面,我们缺少相应的自由度,思想解放得仍然不够。

三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因应试因素导致文化底子培养的缺失。

我们知道,我们的教育从学龄前就开始强调“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到了小学,为小升初就要开始去进行各种学业科目的补习;到了初中、高中,学习压力更大,补习更多,这让孩子几乎没有时间再去发展别的爱好和天赋。

这么做的结果是什么呢?本该在幼年和少年时期进行的,需要扎扎实实缓慢打地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和教育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应试。这么做的结果,必然影响孩子未来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境界,必然会影响他们看待社会的高度、角度、广度和深度。大师,首先要有境界,能够超脱于现实而看现实,超脱于专业来看专业,超脱于细节来看细节······可现状恰恰相反,我们今天培养出的人,往往是就现实而看现实,就专业而看专业,就细节而看细节······思想不能充分解放,境界不能真正提升,又如何能出现真正的“大师”?

中国式教育改革该改什么?

中国式教育不是没有优势,相比西方式教育,中国式教育有自身特点和优势。中国的崛起以及中国高质量人才的增长速度,正在让西方反思这些年自己教育方面的失败,很多国家也开始注意到并开始学习中国式教育。同样是中学生,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只安排半天课,也少有课外作业,大量的时间都在玩。西方的中小学生在基础教育方面与中国的确有很大差距。哪怕到大学本科阶段,西方的大部分学科教育水平整体也不如中国。据《新闻晨报》今年3月报道,距离率领英国教育代表团到上海学校“取经”不到一个月,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莉兹·特鲁斯又于12日宣布与中方达成一项新合作项目,内容包括60名上海教师将赴英国,帮助当地学校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西方教育是一无是处吗?自然不是,相比中国,西方在很多教育领域都保持领先地位,这一点我们毋庸置疑也毋庸讳言。那么,西方教育强在哪呢?强在其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教育,说白了就是强在他们的科研。由于西方经济发达,科研经费足,技术和文化积累也都很深,所以在尖端教育和科研方面,我们的确需要向西方学习,这没什么可说的,差距就是差距,要缩小这些差距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我们就中国式教育应该做哪些改进呢?个人认为,应该重点修正如下几个方面:

一、少年儿童的基础教育要重德行、天赋和心性教育。

现代中国之前的中国教育,从6岁到8岁入学开始,先学的不是各种各样的功课,而是“洒扫、应对”。所谓“洒扫、应对”,就是扫地擦桌子这种小事,然后就是怎么和老师、长辈以及同辈交往、相处,日常中应该如何有分寸、有度地去处理这些关系。说白了,这个世界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学习这些,正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但这些,我们现在是缺失的,我们现代教育很多人到了成年都不懂的这些。

我们现在的教育属于工厂化的“产品式”教育,出来的“产品”共性多,个性少,天赋发展得远远不够,在心性教育上更是缺失。工厂化的教育有什么好处?普及基础教育来得快、效率高;坏处是,压抑了个性,遏制了天赋,对心性成长关心和关注不够。未来,我们如何在现有“工厂化”的基础教育*上,能更好地推动个人天赋的发展,更好地张扬个性的正能量,同时还能兼顾青少年的心性成长,应该是我们重点研究的领域。

二、青少年应在应试教育基础上增加社会实践教育。

看动物世界,我们看到动物们赖以生存的各种本领都是在成年之前学会的,成年之后基本就靠这些赖以生存了。我们人类的成长期更长,这给了我们更多的学习时间,这是我们人类的优势,但成年之后的学习能力相比成年之前仍然有很大差距。

人是社会人,人生毕竟不是为了考试,我们应该在成年之前参与更多社会实践,从而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现在问题是,我们的教学在理论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在实践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这是为什么今天很多大学生到了大学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管理自己,不知道如何发展的原因。莫说在大学,很多人哪怕到了社会上,依然如此。

我们不能因为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弱化了社会实践的学习,否则青少年的学习时间过去了,可能一些对社会的认知机会就彻底失去了。老师是传道、授业和解惑,老师在学校向学生除了传授理论知识外,还应传授社会实践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应该更紧密地和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更早地和社会进行能量信息交换,从而提升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以及个人的持续发展能力。

三、中国应吸收和改进中国历史上的精英教育经验。

中国古代的教育很有特点,是非常典型的精英教育模式。譬如,从青少年就开始规定了必读的思想类书目,在掌握了这些书目之后就是学习各个领域的专攻技能。譬如,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就是必须掌握“六艺”。所谓“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来,如家要求学子们必须熟读《六经》。

为什么要从年轻时就掌握这些?因为这些是“经”。人生必须有“经”方能立人、立德、立思、立论,才能据此发展自己的“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必须先学“哲学”,先将思想境界搞上去,到成年再搞各个门类的研究就容易多了。古代人们将这些思想之学叫“道学”,而将各种技能称为“术学”。有道方能驾驭术,没有足够高的思想境界,如何在术的领域达到巅峰和顶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一种感受,那就是如果能听高人讲些思想感悟方面的东西,当自己开悟一些,个人为人处事能力或专业能力就会提升。可是,反观今天的教育,我们过多地注重“术”的教育,对“道”的教育极其缺乏。这种教育方式在青少年时期容易见到成效,但到了成年往往会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很多各行各界的牛人,就是突破不了思想瓶颈,结果也只能停留在某个领域的权威或精英层面,无法到达“大师”的层面。

所以,我们如果能吸收我国古代的那些精英教育方式的精华部分,融入到现代的教育当中,或许在教育领域就能形成新的突破,中华文化就能迎来真正的伟大复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0:51

近些年,中国式教育可谓是饱受诟病。主要诟病点有两个:一是“填鸭式”教育磨灭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心性;二是新时代的中国式教育没有出“大师”。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式教育是失败的,是不科学的,是应该大刀阔斧改革的。

对于中国式教育,哪些是正确该坚持的?哪些是应该改革修正的?今天我们就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和讨论。在做相关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新中国以来的教育情况进行一下了解。

新中国后中国教育发展状况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不足500人,各项科技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全国大多数人为文盲或半文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和较为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科技上更掌握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际领先成果。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我国高校共培养大学生(包括大专、函授和业余大学毕业生)超过三百万人。小学入学率从*统治时期的23%跃升至1976年的96%。中学方面,1931年,中国中学毕业生约1万人;1936年,全国一共仅54万中学生,1952年,初中和高中入学人数分别为124万和14万,1966年分别为272万和20万,1976年则增至2344万和861万。

到了今天,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已经超过90%,一些省份已经达到95%以上(譬如,湖南省2006年以来义务教育完成率就达97.58%)。2013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4.5%(美国毛入学率是50%,完学率34%);截止到2011年,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13%,全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有1.2亿。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27万,理工科差不多占五分之二。改革开放后,中国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如今中国制造、中国工程能力世界实力最强,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基础教育上的巨大投入密不可分。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1991年,印度进行经济改革时,有一半国民既不会读也不会写。哪怕到今天,印度仍然有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口是文盲。所以,说新中国教育没有取得成就是不客观的,在这方面必须实事求是。

中国教育的问题

那么,中国式的“填鸭式”教育真的磨灭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心性了吗?对这个问题,占豪看法有两点:

一、中国的考试压力的确让孩子在成长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是客观事实。这些压力来自于哪里呢?是来自于教育*吗?个人认为,并不能简单这么看,因为压力不仅仅是来自于教育*,而是整个社会。包括历史人文,包括教育资源等等,当然也包括*因素。

那么,为什么中国整个社会有这么巨大的考试压力呢?最重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教育资源仍然不够丰富,使得高等教育不能完全普及,这必然会带来考学压力。当前社会,在教育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的情况下,高考是兼顾社会公平所必须走的一步,诸如美国名校被豪门望族基本包了的情况是不能在中国出现的,这也是为什么占豪一直批评那些要求大规模扩大自主招生言论的原因。从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某大学的招生*,受贿竟然过亿,由此我们可知自主招生带来的社会不公平和权力寻租*。

二是中国社会处于高速变化中,由中下层向中上层攀升最好的方式就是考学。寒门子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学习考到好的大学,接受好的教育,就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在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这应该是中国之幸。因为,社会只有这样健康的循环流动,才会维持发展、进步与和谐。

当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虽然很多人批评教育,但批评中国教育模式的多是精英阶层,他们认为这种残酷的学习压力对孩子是残酷的;但普通百姓多不这么想,他们更希望得到公平教育的机会,而不是合法权益被有权、有钱者侵蚀。也正是基于此,诸如自主招生之类的招生方式,客观上是增加了社会的不公平。当然,考虑到一些特殊人才,给大学一些自主招生权力也是适当的,但不可再继续扩大,因为那样会增加社会的不公平。

三是中国的历史文化的影响。数千年来,中国人都推崇读书,特别是有了科举制度之后,中国人更是把读书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历史上,关于读书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很多。譬如“孟母三迁”、“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等等。这种文化基因,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华子孙,这也是为什么在我国教育不够的情况下,中国教育依然在不断快速进步的根本原因和动力。这种文化基因,决定了中国的家庭大多数都会对孩子的读书重视,并有相应的要求,这些要求自然就会形成相应的压力。

由上所述,客观上,把考试压力简单归结于*是不客观的。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利弊两面,这也是我们看待问题不应钻牛角尖,而应去找真正的利弊所在,并最终实现趋利避害。

二、如今美国科研大约有三分之一是华人,中国考出去的生非常受美国科研欢迎,当前我国搞航空航天科研的中坚力量也多是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由此可见,说中国式教育磨灭了创造力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我们不能简单认为教育真的是磨灭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心性。这一点,从现在八零后、九零后孩子的创造力方面看,没看出来他们创造力变弱了,相比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他们的创造力是变强了。

前面是对误区的辩证,那么,我们当前教育弊端到底在哪呢?占豪认为,当前中国教育弊端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略学生心性和天赋,品德教育不够。

心性和天赋对一个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人心性和天赋如何,对其未来从事哪一类行业或岗位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才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当前很多年轻人哪怕到成年后,心性仍不成熟,常常想法极端、过于自我和自私,没办法用客观和理性的眼光去观察和看待社会,经常长时间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位置,时而有极端者还会报复社会。

数千年来,我国文化中对人的德行都有很高的要求,这是历史上中华礼仪之邦之所以能以礼名冠天下、威震四方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四夷归服的最重要向心力。但是,在现代社会,我国在品德教育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如此结果是,我们社会的青少年知识文化认知水平普遍提高了,但道德修养水平却某种程度上下降了。这些问题,已经一定程度地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及文明的进步。

二、我们的社会实践教育做得不够。

由于考学压力,我们现在的孩子普遍基础科学理论学得好,但社会实践能力普遍弱,很多学生在学校出类拔萃,非常优秀,但出得校门,却无法适应社会。这种高分低能的情况如果只是个例也就罢了,现实是相对是较为普遍的。反倒是有一些在学校并不是特别突出的学生,在成年后各自领域中做出了更卓越的成绩。

三、中国式教育缺乏出“大师”的土壤。

新中国以来,在现有教育*下,我们有行业权威,有学术领袖,但独独缺少“大师”。“大师”不但要学有专攻,还要触类旁通。如今,我们专业领域人才济济,但“大师”级人物不见。近代可以勉强获得“大师”评价的人,基本都属清末培养的人才。那么,中国现在的教育为什么出不了“大师”呢?

在占豪看来,中国之所以出不了大师,根本原因有三点:

一是中华文化在近代遭到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和自己的严重破坏。

大师是必须具备足够强大的传统文化底蕴的,西方的大师如此,中国的大师也是如此,历朝历代的大师都是如此。但是,由于中国的落后,近代中华文化遭到了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同时也遭到了自己人的严重破坏,这个重新整合的过程需要时间。如今,我们仍处于整合自身文化基础和融合西方文化的进程当中。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多数时候我们是补差距,要真正培养出大师,还需要时间积累。

二、中国引进的“苏式”教育确有束缚人思维的地方。

我们知道,当前中国整体的教育模式仍是从苏联引进的“苏式”教育,这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对孩子的思维具有约束性作用。譬如,学习语文,就必须按照教案的中心思想去学习。这种教育,在进行普及教育方面具有优势,现代的教育机制犹如工业化时代的作业工厂,能培养出相对较为一致的工业化人才。但是,这种机制却容易让人丧失个性的创造力。在这方面,我们缺少相应的自由度,思想解放得仍然不够。

三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因应试因素导致文化底子培养的缺失。

我们知道,我们的教育从学龄前就开始强调“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到了小学,为小升初就要开始去进行各种学业科目的补习;到了初中、高中,学习压力更大,补习更多,这让孩子几乎没有时间再去发展别的爱好和天赋。

这么做的结果是什么呢?本该在幼年和少年时期进行的,需要扎扎实实缓慢打地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和教育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应试。这么做的结果,必然影响孩子未来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境界,必然会影响他们看待社会的高度、角度、广度和深度。大师,首先要有境界,能够超脱于现实而看现实,超脱于专业来看专业,超脱于细节来看细节······可现状恰恰相反,我们今天培养出的人,往往是就现实而看现实,就专业而看专业,就细节而看细节······思想不能充分解放,境界不能真正提升,又如何能出现真正的“大师”?

中国式教育改革该改什么?

中国式教育不是没有优势,相比西方式教育,中国式教育有自身特点和优势。中国的崛起以及中国高质量人才的增长速度,正在让西方反思这些年自己教育方面的失败,很多国家也开始注意到并开始学习中国式教育。同样是中学生,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只安排半天课,也少有课外作业,大量的时间都在玩。西方的中小学生在基础教育方面与中国的确有很大差距。哪怕到大学本科阶段,西方的大部分学科教育水平整体也不如中国。据《新闻晨报》今年3月报道,距离率领英国教育代表团到上海学校“取经”不到一个月,英国教育和儿童事务部副*莉兹·特鲁斯又于12日宣布与中方达成一项新合作项目,内容包括60名上海教师将赴英国,帮助当地学校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西方教育是一无是处吗?自然不是,相比中国,西方在很多教育领域都保持领先地位,这一点我们毋庸置疑也毋庸讳言。那么,西方教育强在哪呢?强在其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教育,说白了就是强在他们的科研。由于西方经济发达,科研经费足,技术和文化积累也都很深,所以在尖端教育和科研方面,我们的确需要向西方学习,这没什么可说的,差距就是差距,要缩小这些差距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我们就中国式教育应该做哪些改进呢?个人认为,应该重点修正如下几个方面:

一、少年儿童的基础教育要重德行、天赋和心性教育。

现代中国之前的中国教育,从6岁到8岁入学开始,先学的不是各种各样的功课,而是“洒扫、应对”。所谓“洒扫、应对”,就是扫地擦桌子这种小事,然后就是怎么和老师、长辈以及同辈交往、相处,日常中应该如何有分寸、有度地去处理这些关系。说白了,这个世界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学习这些,正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但这些,我们现在是缺失的,我们现代教育很多人到了成年都不懂的这些。

我们现在的教育属于工厂化的“产品式”教育,出来的“产品”共性多,个性少,天赋发展得远远不够,在心性教育上更是缺失。工厂化的教育有什么好处?普及基础教育来得快、效率高;坏处是,压抑了个性,遏制了天赋,对心性成长关心和关注不够。未来,我们如何在现有“工厂化”的基础教育*上,能更好地推动个人天赋的发展,更好地张扬个性的正能量,同时还能兼顾青少年的心性成长,应该是我们重点研究的领域。

二、青少年应在应试教育基础上增加社会实践教育。

看动物世界,我们看到动物们赖以生存的各种本领都是在成年之前学会的,成年之后基本就靠这些赖以生存了。我们人类的成长期更长,这给了我们更多的学习时间,这是我们人类的优势,但成年之后的学习能力相比成年之前仍然有很大差距。

人是社会人,人生毕竟不是为了考试,我们应该在成年之前参与更多社会实践,从而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现在问题是,我们的教学在理论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在实践方面做得远远不够,这是为什么今天很多大学生到了大学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管理自己,不知道如何发展的原因。莫说在大学,很多人哪怕到了社会上,依然如此。

我们不能因为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弱化了社会实践的学习,否则青少年的学习时间过去了,可能一些对社会的认知机会就彻底失去了。老师是传道、授业和解惑,老师在学校向学生除了传授理论知识外,还应传授社会实践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应该更紧密地和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更早地和社会进行能量信息交换,从而提升青少年对社会的认知以及个人的持续发展能力。

三、中国应吸收和改进中国历史上的精英教育经验。

中国古代的教育很有特点,是非常典型的精英教育模式。譬如,从青少年就开始规定了必读的思想类书目,在掌握了这些书目之后就是学习各个领域的专攻技能。譬如,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就是必须掌握“六艺”。所谓“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来,如家要求学子们必须熟读《六经》。

为什么要从年轻时就掌握这些?因为这些是“经”。人生必须有“经”方能立人、立德、立思、立论,才能据此发展自己的“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必须先学“哲学”,先将思想境界搞上去,到成年再搞各个门类的研究就容易多了。古代人们将这些思想之学叫“道学”,而将各种技能称为“术学”。有道方能驾驭术,没有足够高的思想境界,如何在术的领域达到巅峰和顶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一种感受,那就是如果能听高人讲些思想感悟方面的东西,当自己开悟一些,个人为人处事能力或专业能力就会提升。可是,反观今天的教育,我们过多地注重“术”的教育,对“道”的教育极其缺乏。这种教育方式在青少年时期容易见到成效,但到了成年往往会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很多各行各界的牛人,就是突破不了思想瓶颈,结果也只能停留在某个领域的权威或精英层面,无法到达“大师”的层面。

所以,我们如果能吸收我国古代的那些精英教育方式的精华部分,融入到现代的教育当中,或许在教育领域就能形成新的突破,中华文化就能迎来真正的伟大复兴。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结核病是什么样的疾病? 曹丕17岁得了肺痨,明知自己命不长久,还要强争王位,是不是很自私呢?_百... 古代小说常出现的病名 急求一篇"生活小窍门"(500字)的作文 至今最有什么小妙招 健康的戒烟方法 笔记本电池锁死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黑龙江债权转让合同纠纷该怎样取证 安徽债权转让合同纠纷应该怎么样取证 房产官司律师费多少 毕业宴会需要哪些元素 毕业宴会怎么设计 教育能否改善人的本质? 教育局能改学籍姓名吗 毕业生宴会设计 教育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命运吗?或者说,普通人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教育还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命运吗?普通人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微信里面的文件怎么经过晓黑板发送? 你认为大学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吗 微信录音发不出去,怎么回事? 大学教育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吗? 教育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吗,你怎么看待教育? 教育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吗?你怎么看? 教育能改变人的本性,你怎么看呢? 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为什么呢? 金立手机的晓黑板中录音权限被禁止该怎样解除? 用啤酒炖鸡小孩子能吃吗 啤酒炖鸡吃对人有危害吗 啤酒炖鸡放什么菜好吃 黄酒加啤酒炖鸡的做法 毕业典礼应该怎样设计呢(班级) 中国教育能改变吗起跑线上观后感 为本班毕业宴会设计一款菜单(十菜一汤一羹,500元/台,不含酒水,主食) 《教育能改变吗》 小学毕业典礼如何装饰?如何设计节目及主持人台词? 中国的教育能改变吗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生日主题宴会的毕业设计怎么写啊?急需 如何为毕业典礼设计一个经典画册? 如果请你设计一张班级毕业典礼你打算怎么开展清理把你的想法写下来注意叙述有条理、想法有创意 毕业论文毕业典礼设计摘要怎么写 宴席档次分类 跌破发行价,大股东能不能减持股票 科创扳跌破发行价,大小非可以减持吗? 跌破发行价原始股东减持有钱挣吗 持有大量原始股的大股东在股票解禁后能不能低于股票发行价抛 股票低位减持是利好还是利空 滴滴快车限定指派成交率怎么样提高 世界设计大师?海报设计大师?世界著名设计师? 海报设计大师?世界著名设计师?世界设计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