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全文翻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2:3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36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本句为《孟子》:离娄章句上凡二十八章
【原文】
孟子曰:“自暴1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2。言非3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译文】
孟子说:“自己摧残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讲什么大道理;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什么大事情。开口便非议礼义,这便叫作自己摧残自己;认为自己不能以仁居心,不能践行道义,这便叫作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类最安稳的宅子,‘义’是人类最正确的道路。空着最安稳的宅子不去住,放弃最正确的道路不去走,可悲呀!”
【注释】
(1)暴:害。
(2)不可与有言、不可与有为:即“不可与之有言”“不可与之有为”,介词“与”的宾语未出现。有言、有为,均应看作固定词组;有言,“有善言”之意;“有为”亦作“有行”,“有所作为”之意。
(3)非:诋毁。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kē),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他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至于像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36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本句为《孟子》:离娄章句上凡二十八章
【原文】
孟子曰:“自暴1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2。言非3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译文】
孟子说:“自己摧残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讲什么大道理;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什么大事情。开口便非议礼义,这便叫作自己摧残自己;认为自己不能以仁居心,不能践行道义,这便叫作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类最安稳的宅子,‘义’是人类最正确的道路。空着最安稳的宅子不去住,放弃最正确的道路不去走,可悲呀!”
【注释】
(1)暴:害。
(2)不可与有言、不可与有为:即“不可与之有言”“不可与之有为”,介词“与”的宾语未出现。有言、有为,均应看作固定词组;有言,“有善言”之意;“有为”亦作“有行”,“有所作为”之意。
(3)非:诋毁。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kē),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他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至于像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36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本句为《孟子》:离娄章句上凡二十八章
【原文】
孟子曰:“自暴1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2。言非3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译文】
孟子说:“自己摧残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讲什么大道理;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什么大事情。开口便非议礼义,这便叫作自己摧残自己;认为自己不能以仁居心,不能践行道义,这便叫作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类最安稳的宅子,‘义’是人类最正确的道路。空着最安稳的宅子不去住,放弃最正确的道路不去走,可悲呀!”
【注释】
(1)暴:害。
(2)不可与有言、不可与有为:即“不可与之有言”“不可与之有为”,介词“与”的宾语未出现。有言、有为,均应看作固定词组;有言,“有善言”之意;“有为”亦作“有行”,“有所作为”之意。
(3)非:诋毁。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kē),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他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至于像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09:36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本句为《孟子》:离娄章句上凡二十八章
【原文】
孟子曰:“自暴1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2。言非3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译文】
孟子说:“自己摧残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讲什么大道理;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什么大事情。开口便非议礼义,这便叫作自己摧残自己;认为自己不能以仁居心,不能践行道义,这便叫作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类最安稳的宅子,‘义’是人类最正确的道路。空着最安稳的宅子不去住,放弃最正确的道路不去走,可悲呀!”
【注释】
(1)暴:害。
(2)不可与有言、不可与有为:即“不可与之有言”“不可与之有为”,介词“与”的宾语未出现。有言、有为,均应看作固定词组;有言,“有善言”之意;“有为”亦作“有行”,“有所作为”之意。
(3)非:诋毁。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kē),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书中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义、善。《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他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至于像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