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2:4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5:19
23型采用了极为强大的装甲和水密防护结构,其装甲总重达23306吨,甚至超过了装甲重23262吨的“大和”级。“苏联”级的装甲防护体系为独特的不完整双装甲舱式,结构及其复杂,在*的主装甲舱前后装甲隔墙外,还分别布置有1道厚度更大的外围艏艉装甲隔墙。在艏部和艉部的两道装甲隔墙间,仍然布置有侧装甲带和水平装甲。这样看,“苏联”级的装甲防护体系仍然可以算得上重点防御类型,但其有效防护体积显然比一般的但装甲舱式更大更有效。
主装甲舱装甲厚度及结构如下,主装甲带全长148.4米,从一号炮塔前的第64号龙骨延伸至3号炮塔后的196号龙骨,占水线长度的57%左右。装甲带高6.27米,其中1.77米位于设计水线以下。由于预计的弹着角不同,装甲带的厚度也按照命中角度进行了厚薄不同的分布设计。动力舱外侧的装甲带厚375毫米/倾角5度,2号炮塔弹药库处侧装甲厚度增加到390毫米,2号炮塔和1号炮塔之间装甲带厚406毫米,1号炮塔弹药库外侧舷装甲加强到420毫米。406和420毫米装甲带的长度分别为17.5和11米,3号炮塔弹药库侧装甲相应削薄至380毫米。
主装甲舱前后装甲隔墙厚度分别达到了230和365毫米。在舰首30号龙骨位置,还有一道厚285毫米的2号大角度倾斜横隔墙,2道艏横隔墙间的水线侧装甲厚220毫米,可以抵御203毫米弹的攻击。3号炮塔弹药库处的侧装甲带一直延伸到2号艉装甲隔墙,2号隔墙装甲厚度不均,从上至下依次为180、365和360毫米。“苏联”级的装甲板全部使用了比较坚固的企口连接。
“苏联”级的水平防护由3道甲板构成,最上面是25毫米厚的首楼甲板,155毫米厚的上甲板作为主水平装甲板,下面则是50毫米厚的中甲板。前后司令塔装甲厚度分别为425和220毫米,桅楼上的信号舰桥有75-100毫米厚的装甲防护。
“苏联”的水下防护体系也是混合式的,其64-153号龙骨间是普列赛双重圆筒式防鱼雷系统,全长123米。圆筒舯部深度达8.15米,艏艉减少到7.0米。由于普列赛系统宽度太大,不利于舰体水下线形的平滑过渡。“苏联”级因此将艉部153-170号龙骨间改成多重防鱼雷舱结构。圆筒外板厚11毫米,内层的两道筒壁厚7毫米,*圆筒直径3.15米,外面包着一层1.2米左右的油-水层。内部没有重型装甲防鱼雷纵隔墙,只有一道10毫米厚的放水支撑板和一道35毫米厚的轻装甲纵隔墙。舰底为双重纵骨结构,主炮弹药库下部是三重底,有一定的防爆能力。
按照设计要求,“苏联”的装甲可以抵御406毫米穿甲弹和5000米高空投掷的1000公斤*的攻击。其水下防御系统更是强大无比,防鱼雷系统能够防御750公斤TNT的水下爆炸!设计师们认为,“苏联”级还可以达到任意相邻5舱进水或舰底命中2条鱼雷不沉没,1舷命中3条鱼雷不丧失战斗力的惊人生命力。*丹后级战列舰
该舰原是*太平洋第一分舰队的“波尔塔瓦”号战列舰,1904年12月5日在旅顺口战役中被日军从203高地发射的炮弹击中前后炮塔,1发280毫米口径炮弹又贯穿了水线,从而造成搁沉。1905年1月2日被日军俘获,但在从旅顺码头拖航至港外时进水沉没。而后,该舰被打捞出水,拖往日本,经佐世保到达舞鹤,并在舞鹤海军工厂进行修理。
8月22日更名为“丹后”,加入日本海军,舰级列为一等战舰。1907年11月修理工作完成,该舰重新服役,隶属于舞鹤镇守府。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一等海防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抱怨参加进攻青岛德军的兵力不足,同为协约国的日本遂于1916年4月4日将该舰返还给了*,同日从日本海军中除籍。
波尔塔瓦级战列舰是*为与英国争夺在朝鲜的利益而在1892年开始建造的一级战列舰,该级舰的设计承袭了法国的造舰思路,*舷平甲板以及从舰首延伸至舰尾的薄装甲是其主要特点。同级舰共3艘,即波尔塔瓦号、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和塞瓦斯托波尔号。
波尔塔瓦号1891年12月21日列编入*海军,1892年5月7日在圣彼得堡开工建造,1894年10月25日下水,1896年8月18日完工加入舰队。该舰在日俄战争中作为*第一太平洋舰队的一员参战,1904年11月22日被日军炮火击沉于旅顺港内,12月20日被打捞出水,后被编入日本海军,改名“丹后”。1916年被归还给*,同年3月21日从日本吴港起航驶往*的海参崴,3月24日被重新命名为“Chesma”,加入了黑海舰队。1916年6月18日至1917年1月3日在海参崴和亚历山德罗夫斯克之间担任警戒任务,其间于9月24-28日参与了与英法联合舰队在Salamin捕获希腊舰队的战斗。1917年1月8日又被编入北方小舰队。1918年3月在Kolskiy的一个小港湾中被英国干涉军捕获。1920年2月21日又被苏联红军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夺回,加入了红海军。3月加入波洛莫斯卡娅方面分舰队。4月24日又被编入北方舰队。1921年6月16日成为阿尔汉格尔斯克军港的杂役舰。1924年7月3日被拆毁解体。
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1891年12月21日列编入*海军,1892年3月19日在圣彼得堡的Galerniy island船厂开工建造,1894年10月28日下水,1899年8月1日完工加入舰队。1900年5-6月间,该舰协助俄军在中国大沽登陆,*义和团运动。日俄战争中该舰与*第一太平洋舰队驻守旅顺,1904年3月31日在旅顺触雷沉没,*著名海军将领马卡洛夫也与该舰一同陨命。1904年4月24日除籍。
塞瓦斯托波尔号1892年3月22日在圣彼得堡开工建造,1895年5月25日下水,1900年7月15日完工加入舰队。日俄战争中该舰编入*第一太平洋舰队参战。1904年3月13日该舰与佩列斯维特号战列舰冲撞受损,6月10日再次触水雷受伤,7月25日修复,28日参加了黄海海战。8月10日又一次触雷,10月24日修复。12月3日在停泊场被日本驱逐舰发射的鱼雷命中舰尾而搁沉。12月20日被日军炮火击沉于旅顺港中。
该舰主尺度:112.4米,宽21米,吃水7.8米,排水量:10960吨(常备)/11400吨(满载),动力:2台三段鼓胀往复式蒸汽机,30座燃煤锅炉,10664千瓦,航速:18节,续航力:10000海里/10节
防护:舷侧229毫米,甲板127毫米,主炮塔254毫米,司令塔152毫米
火力:2座双联装维克斯式254毫米L/45炮,10座单装阿姆斯特朗式152毫米L/40速射炮,16座单装阿姆斯特朗式76毫米L/40速射炮
鱼雷:水下457毫米,舰员:668人
丹后:1892年5月7日在圣彼得堡开工,1894年10月25日下水,1896年8月18日完工。1905年1月2日被日军俘获,1905年8月22日加入日本海军,舰级列为一等战舰。1912年8月28日列为一等海防舰。1916年4月4日该舰返还给*,同日从日本海军中除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5:19
23型采用了极为强大的装甲和水密防护结构,其装甲总重达23306吨,甚至超过了装甲重23262吨的“大和”级。“苏联”级的装甲防护体系为独特的不完整双装甲舱式,结构及其复杂,在*的主装甲舱前后装甲隔墙外,还分别布置有1道厚度更大的外围艏艉装甲隔墙。在艏部和艉部的两道装甲隔墙间,仍然布置有侧装甲带和水平装甲。这样看,“苏联”级的装甲防护体系仍然可以算得上重点防御类型,但其有效防护体积显然比一般的但装甲舱式更大更有效。
主装甲舱装甲厚度及结构如下,主装甲带全长148.4米,从一号炮塔前的第64号龙骨延伸至3号炮塔后的196号龙骨,占水线长度的57%左右。装甲带高6.27米,其中1.77米位于设计水线以下。由于预计的弹着角不同,装甲带的厚度也按照命中角度进行了厚薄不同的分布设计。动力舱外侧的装甲带厚375毫米/倾角5度,2号炮塔弹药库处侧装甲厚度增加到390毫米,2号炮塔和1号炮塔之间装甲带厚406毫米,1号炮塔弹药库外侧舷装甲加强到420毫米。406和420毫米装甲带的长度分别为17.5和11米,3号炮塔弹药库侧装甲相应削薄至380毫米。
主装甲舱前后装甲隔墙厚度分别达到了230和365毫米。在舰首30号龙骨位置,还有一道厚285毫米的2号大角度倾斜横隔墙,2道艏横隔墙间的水线侧装甲厚220毫米,可以抵御203毫米弹的攻击。3号炮塔弹药库处的侧装甲带一直延伸到2号艉装甲隔墙,2号隔墙装甲厚度不均,从上至下依次为180、365和360毫米。“苏联”级的装甲板全部使用了比较坚固的企口连接。
“苏联”级的水平防护由3道甲板构成,最上面是25毫米厚的首楼甲板,155毫米厚的上甲板作为主水平装甲板,下面则是50毫米厚的中甲板。前后司令塔装甲厚度分别为425和220毫米,桅楼上的信号舰桥有75-100毫米厚的装甲防护。
“苏联”的水下防护体系也是混合式的,其64-153号龙骨间是普列赛双重圆筒式防鱼雷系统,全长123米。圆筒舯部深度达8.15米,艏艉减少到7.0米。由于普列赛系统宽度太大,不利于舰体水下线形的平滑过渡。“苏联”级因此将艉部153-170号龙骨间改成多重防鱼雷舱结构。圆筒外板厚11毫米,内层的两道筒壁厚7毫米,*圆筒直径3.15米,外面包着一层1.2米左右的油-水层。内部没有重型装甲防鱼雷纵隔墙,只有一道10毫米厚的放水支撑板和一道35毫米厚的轻装甲纵隔墙。舰底为双重纵骨结构,主炮弹药库下部是三重底,有一定的防爆能力。
按照设计要求,“苏联”的装甲可以抵御406毫米穿甲弹和5000米高空投掷的1000公斤*的攻击。其水下防御系统更是强大无比,防鱼雷系统能够防御750公斤TNT的水下爆炸!设计师们认为,“苏联”级还可以达到任意相邻5舱进水或舰底命中2条鱼雷不沉没,1舷命中3条鱼雷不丧失战斗力的惊人生命力。*丹后级战列舰
该舰原是*太平洋第一分舰队的“波尔塔瓦”号战列舰,1904年12月5日在旅顺口战役中被日军从203高地发射的炮弹击中前后炮塔,1发280毫米口径炮弹又贯穿了水线,从而造成搁沉。1905年1月2日被日军俘获,但在从旅顺码头拖航至港外时进水沉没。而后,该舰被打捞出水,拖往日本,经佐世保到达舞鹤,并在舞鹤海军工厂进行修理。
8月22日更名为“丹后”,加入日本海军,舰级列为一等战舰。1907年11月修理工作完成,该舰重新服役,隶属于舞鹤镇守府。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一等海防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抱怨参加进攻青岛德军的兵力不足,同为协约国的日本遂于1916年4月4日将该舰返还给了*,同日从日本海军中除籍。
波尔塔瓦级战列舰是*为与英国争夺在朝鲜的利益而在1892年开始建造的一级战列舰,该级舰的设计承袭了法国的造舰思路,*舷平甲板以及从舰首延伸至舰尾的薄装甲是其主要特点。同级舰共3艘,即波尔塔瓦号、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和塞瓦斯托波尔号。
波尔塔瓦号1891年12月21日列编入*海军,1892年5月7日在圣彼得堡开工建造,1894年10月25日下水,1896年8月18日完工加入舰队。该舰在日俄战争中作为*第一太平洋舰队的一员参战,1904年11月22日被日军炮火击沉于旅顺港内,12月20日被打捞出水,后被编入日本海军,改名“丹后”。1916年被归还给*,同年3月21日从日本吴港起航驶往*的海参崴,3月24日被重新命名为“Chesma”,加入了黑海舰队。1916年6月18日至1917年1月3日在海参崴和亚历山德罗夫斯克之间担任警戒任务,其间于9月24-28日参与了与英法联合舰队在Salamin捕获希腊舰队的战斗。1917年1月8日又被编入北方小舰队。1918年3月在Kolskiy的一个小港湾中被英国干涉军捕获。1920年2月21日又被苏联红军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夺回,加入了红海军。3月加入波洛莫斯卡娅方面分舰队。4月24日又被编入北方舰队。1921年6月16日成为阿尔汉格尔斯克军港的杂役舰。1924年7月3日被拆毁解体。
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1891年12月21日列编入*海军,1892年3月19日在圣彼得堡的Galerniy island船厂开工建造,1894年10月28日下水,1899年8月1日完工加入舰队。1900年5-6月间,该舰协助俄军在中国大沽登陆,*义和团运动。日俄战争中该舰与*第一太平洋舰队驻守旅顺,1904年3月31日在旅顺触雷沉没,*著名海军将领马卡洛夫也与该舰一同陨命。1904年4月24日除籍。
塞瓦斯托波尔号1892年3月22日在圣彼得堡开工建造,1895年5月25日下水,1900年7月15日完工加入舰队。日俄战争中该舰编入*第一太平洋舰队参战。1904年3月13日该舰与佩列斯维特号战列舰冲撞受损,6月10日再次触水雷受伤,7月25日修复,28日参加了黄海海战。8月10日又一次触雷,10月24日修复。12月3日在停泊场被日本驱逐舰发射的鱼雷命中舰尾而搁沉。12月20日被日军炮火击沉于旅顺港中。
该舰主尺度:112.4米,宽21米,吃水7.8米,排水量:10960吨(常备)/11400吨(满载),动力:2台三段鼓胀往复式蒸汽机,30座燃煤锅炉,10664千瓦,航速:18节,续航力:10000海里/10节
防护:舷侧229毫米,甲板127毫米,主炮塔254毫米,司令塔152毫米
火力:2座双联装维克斯式254毫米L/45炮,10座单装阿姆斯特朗式152毫米L/40速射炮,16座单装阿姆斯特朗式76毫米L/40速射炮
鱼雷:水下457毫米,舰员:668人
丹后:1892年5月7日在圣彼得堡开工,1894年10月25日下水,1896年8月18日完工。1905年1月2日被日军俘获,1905年8月22日加入日本海军,舰级列为一等战舰。1912年8月28日列为一等海防舰。1916年4月4日该舰返还给*,同日从日本海军中除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5:19
23型采用了极为强大的装甲和水密防护结构,其装甲总重达23306吨,甚至超过了装甲重23262吨的“大和”级。“苏联”级的装甲防护体系为独特的不完整双装甲舱式,结构及其复杂,在*的主装甲舱前后装甲隔墙外,还分别布置有1道厚度更大的外围艏艉装甲隔墙。在艏部和艉部的两道装甲隔墙间,仍然布置有侧装甲带和水平装甲。这样看,“苏联”级的装甲防护体系仍然可以算得上重点防御类型,但其有效防护体积显然比一般的但装甲舱式更大更有效。
主装甲舱装甲厚度及结构如下,主装甲带全长148.4米,从一号炮塔前的第64号龙骨延伸至3号炮塔后的196号龙骨,占水线长度的57%左右。装甲带高6.27米,其中1.77米位于设计水线以下。由于预计的弹着角不同,装甲带的厚度也按照命中角度进行了厚薄不同的分布设计。动力舱外侧的装甲带厚375毫米/倾角5度,2号炮塔弹药库处侧装甲厚度增加到390毫米,2号炮塔和1号炮塔之间装甲带厚406毫米,1号炮塔弹药库外侧舷装甲加强到420毫米。406和420毫米装甲带的长度分别为17.5和11米,3号炮塔弹药库侧装甲相应削薄至380毫米。
主装甲舱前后装甲隔墙厚度分别达到了230和365毫米。在舰首30号龙骨位置,还有一道厚285毫米的2号大角度倾斜横隔墙,2道艏横隔墙间的水线侧装甲厚220毫米,可以抵御203毫米弹的攻击。3号炮塔弹药库处的侧装甲带一直延伸到2号艉装甲隔墙,2号隔墙装甲厚度不均,从上至下依次为180、365和360毫米。“苏联”级的装甲板全部使用了比较坚固的企口连接。
“苏联”级的水平防护由3道甲板构成,最上面是25毫米厚的首楼甲板,155毫米厚的上甲板作为主水平装甲板,下面则是50毫米厚的中甲板。前后司令塔装甲厚度分别为425和220毫米,桅楼上的信号舰桥有75-100毫米厚的装甲防护。
“苏联”的水下防护体系也是混合式的,其64-153号龙骨间是普列赛双重圆筒式防鱼雷系统,全长123米。圆筒舯部深度达8.15米,艏艉减少到7.0米。由于普列赛系统宽度太大,不利于舰体水下线形的平滑过渡。“苏联”级因此将艉部153-170号龙骨间改成多重防鱼雷舱结构。圆筒外板厚11毫米,内层的两道筒壁厚7毫米,*圆筒直径3.15米,外面包着一层1.2米左右的油-水层。内部没有重型装甲防鱼雷纵隔墙,只有一道10毫米厚的放水支撑板和一道35毫米厚的轻装甲纵隔墙。舰底为双重纵骨结构,主炮弹药库下部是三重底,有一定的防爆能力。
按照设计要求,“苏联”的装甲可以抵御406毫米穿甲弹和5000米高空投掷的1000公斤*的攻击。其水下防御系统更是强大无比,防鱼雷系统能够防御750公斤TNT的水下爆炸!设计师们认为,“苏联”级还可以达到任意相邻5舱进水或舰底命中2条鱼雷不沉没,1舷命中3条鱼雷不丧失战斗力的惊人生命力。*丹后级战列舰
该舰原是*太平洋第一分舰队的“波尔塔瓦”号战列舰,1904年12月5日在旅顺口战役中被日军从203高地发射的炮弹击中前后炮塔,1发280毫米口径炮弹又贯穿了水线,从而造成搁沉。1905年1月2日被日军俘获,但在从旅顺码头拖航至港外时进水沉没。而后,该舰被打捞出水,拖往日本,经佐世保到达舞鹤,并在舞鹤海军工厂进行修理。
8月22日更名为“丹后”,加入日本海军,舰级列为一等战舰。1907年11月修理工作完成,该舰重新服役,隶属于舞鹤镇守府。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一等海防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抱怨参加进攻青岛德军的兵力不足,同为协约国的日本遂于1916年4月4日将该舰返还给了*,同日从日本海军中除籍。
波尔塔瓦级战列舰是*为与英国争夺在朝鲜的利益而在1892年开始建造的一级战列舰,该级舰的设计承袭了法国的造舰思路,*舷平甲板以及从舰首延伸至舰尾的薄装甲是其主要特点。同级舰共3艘,即波尔塔瓦号、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和塞瓦斯托波尔号。
波尔塔瓦号1891年12月21日列编入*海军,1892年5月7日在圣彼得堡开工建造,1894年10月25日下水,1896年8月18日完工加入舰队。该舰在日俄战争中作为*第一太平洋舰队的一员参战,1904年11月22日被日军炮火击沉于旅顺港内,12月20日被打捞出水,后被编入日本海军,改名“丹后”。1916年被归还给*,同年3月21日从日本吴港起航驶往*的海参崴,3月24日被重新命名为“Chesma”,加入了黑海舰队。1916年6月18日至1917年1月3日在海参崴和亚历山德罗夫斯克之间担任警戒任务,其间于9月24-28日参与了与英法联合舰队在Salamin捕获希腊舰队的战斗。1917年1月8日又被编入北方小舰队。1918年3月在Kolskiy的一个小港湾中被英国干涉军捕获。1920年2月21日又被苏联红军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夺回,加入了红海军。3月加入波洛莫斯卡娅方面分舰队。4月24日又被编入北方舰队。1921年6月16日成为阿尔汉格尔斯克军港的杂役舰。1924年7月3日被拆毁解体。
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1891年12月21日列编入*海军,1892年3月19日在圣彼得堡的Galerniy island船厂开工建造,1894年10月28日下水,1899年8月1日完工加入舰队。1900年5-6月间,该舰协助俄军在中国大沽登陆,*义和团运动。日俄战争中该舰与*第一太平洋舰队驻守旅顺,1904年3月31日在旅顺触雷沉没,*著名海军将领马卡洛夫也与该舰一同陨命。1904年4月24日除籍。
塞瓦斯托波尔号1892年3月22日在圣彼得堡开工建造,1895年5月25日下水,1900年7月15日完工加入舰队。日俄战争中该舰编入*第一太平洋舰队参战。1904年3月13日该舰与佩列斯维特号战列舰冲撞受损,6月10日再次触水雷受伤,7月25日修复,28日参加了黄海海战。8月10日又一次触雷,10月24日修复。12月3日在停泊场被日本驱逐舰发射的鱼雷命中舰尾而搁沉。12月20日被日军炮火击沉于旅顺港中。
该舰主尺度:112.4米,宽21米,吃水7.8米,排水量:10960吨(常备)/11400吨(满载),动力:2台三段鼓胀往复式蒸汽机,30座燃煤锅炉,10664千瓦,航速:18节,续航力:10000海里/10节
防护:舷侧229毫米,甲板127毫米,主炮塔254毫米,司令塔152毫米
火力:2座双联装维克斯式254毫米L/45炮,10座单装阿姆斯特朗式152毫米L/40速射炮,16座单装阿姆斯特朗式76毫米L/40速射炮
鱼雷:水下457毫米,舰员:668人
丹后:1892年5月7日在圣彼得堡开工,1894年10月25日下水,1896年8月18日完工。1905年1月2日被日军俘获,1905年8月22日加入日本海军,舰级列为一等战舰。1912年8月28日列为一等海防舰。1916年4月4日该舰返还给*,同日从日本海军中除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5:19
23型采用了极为强大的装甲和水密防护结构,其装甲总重达23306吨,甚至超过了装甲重23262吨的“大和”级。“苏联”级的装甲防护体系为独特的不完整双装甲舱式,结构及其复杂,在*的主装甲舱前后装甲隔墙外,还分别布置有1道厚度更大的外围艏艉装甲隔墙。在艏部和艉部的两道装甲隔墙间,仍然布置有侧装甲带和水平装甲。这样看,“苏联”级的装甲防护体系仍然可以算得上重点防御类型,但其有效防护体积显然比一般的但装甲舱式更大更有效。
主装甲舱装甲厚度及结构如下,主装甲带全长148.4米,从一号炮塔前的第64号龙骨延伸至3号炮塔后的196号龙骨,占水线长度的57%左右。装甲带高6.27米,其中1.77米位于设计水线以下。由于预计的弹着角不同,装甲带的厚度也按照命中角度进行了厚薄不同的分布设计。动力舱外侧的装甲带厚375毫米/倾角5度,2号炮塔弹药库处侧装甲厚度增加到390毫米,2号炮塔和1号炮塔之间装甲带厚406毫米,1号炮塔弹药库外侧舷装甲加强到420毫米。406和420毫米装甲带的长度分别为17.5和11米,3号炮塔弹药库侧装甲相应削薄至380毫米。
主装甲舱前后装甲隔墙厚度分别达到了230和365毫米。在舰首30号龙骨位置,还有一道厚285毫米的2号大角度倾斜横隔墙,2道艏横隔墙间的水线侧装甲厚220毫米,可以抵御203毫米弹的攻击。3号炮塔弹药库处的侧装甲带一直延伸到2号艉装甲隔墙,2号隔墙装甲厚度不均,从上至下依次为180、365和360毫米。“苏联”级的装甲板全部使用了比较坚固的企口连接。
“苏联”级的水平防护由3道甲板构成,最上面是25毫米厚的首楼甲板,155毫米厚的上甲板作为主水平装甲板,下面则是50毫米厚的中甲板。前后司令塔装甲厚度分别为425和220毫米,桅楼上的信号舰桥有75-100毫米厚的装甲防护。
“苏联”的水下防护体系也是混合式的,其64-153号龙骨间是普列赛双重圆筒式防鱼雷系统,全长123米。圆筒舯部深度达8.15米,艏艉减少到7.0米。由于普列赛系统宽度太大,不利于舰体水下线形的平滑过渡。“苏联”级因此将艉部153-170号龙骨间改成多重防鱼雷舱结构。圆筒外板厚11毫米,内层的两道筒壁厚7毫米,*圆筒直径3.15米,外面包着一层1.2米左右的油-水层。内部没有重型装甲防鱼雷纵隔墙,只有一道10毫米厚的放水支撑板和一道35毫米厚的轻装甲纵隔墙。舰底为双重纵骨结构,主炮弹药库下部是三重底,有一定的防爆能力。
按照设计要求,“苏联”的装甲可以抵御406毫米穿甲弹和5000米高空投掷的1000公斤*的攻击。其水下防御系统更是强大无比,防鱼雷系统能够防御750公斤TNT的水下爆炸!设计师们认为,“苏联”级还可以达到任意相邻5舱进水或舰底命中2条鱼雷不沉没,1舷命中3条鱼雷不丧失战斗力的惊人生命力。*丹后级战列舰
该舰原是*太平洋第一分舰队的“波尔塔瓦”号战列舰,1904年12月5日在旅顺口战役中被日军从203高地发射的炮弹击中前后炮塔,1发280毫米口径炮弹又贯穿了水线,从而造成搁沉。1905年1月2日被日军俘获,但在从旅顺码头拖航至港外时进水沉没。而后,该舰被打捞出水,拖往日本,经佐世保到达舞鹤,并在舞鹤海军工厂进行修理。
8月22日更名为“丹后”,加入日本海军,舰级列为一等战舰。1907年11月修理工作完成,该舰重新服役,隶属于舞鹤镇守府。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一等海防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抱怨参加进攻青岛德军的兵力不足,同为协约国的日本遂于1916年4月4日将该舰返还给了*,同日从日本海军中除籍。
波尔塔瓦级战列舰是*为与英国争夺在朝鲜的利益而在1892年开始建造的一级战列舰,该级舰的设计承袭了法国的造舰思路,*舷平甲板以及从舰首延伸至舰尾的薄装甲是其主要特点。同级舰共3艘,即波尔塔瓦号、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和塞瓦斯托波尔号。
波尔塔瓦号1891年12月21日列编入*海军,1892年5月7日在圣彼得堡开工建造,1894年10月25日下水,1896年8月18日完工加入舰队。该舰在日俄战争中作为*第一太平洋舰队的一员参战,1904年11月22日被日军炮火击沉于旅顺港内,12月20日被打捞出水,后被编入日本海军,改名“丹后”。1916年被归还给*,同年3月21日从日本吴港起航驶往*的海参崴,3月24日被重新命名为“Chesma”,加入了黑海舰队。1916年6月18日至1917年1月3日在海参崴和亚历山德罗夫斯克之间担任警戒任务,其间于9月24-28日参与了与英法联合舰队在Salamin捕获希腊舰队的战斗。1917年1月8日又被编入北方小舰队。1918年3月在Kolskiy的一个小港湾中被英国干涉军捕获。1920年2月21日又被苏联红军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夺回,加入了红海军。3月加入波洛莫斯卡娅方面分舰队。4月24日又被编入北方舰队。1921年6月16日成为阿尔汉格尔斯克军港的杂役舰。1924年7月3日被拆毁解体。
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1891年12月21日列编入*海军,1892年3月19日在圣彼得堡的Galerniy island船厂开工建造,1894年10月28日下水,1899年8月1日完工加入舰队。1900年5-6月间,该舰协助俄军在中国大沽登陆,*义和团运动。日俄战争中该舰与*第一太平洋舰队驻守旅顺,1904年3月31日在旅顺触雷沉没,*著名海军将领马卡洛夫也与该舰一同陨命。1904年4月24日除籍。
塞瓦斯托波尔号1892年3月22日在圣彼得堡开工建造,1895年5月25日下水,1900年7月15日完工加入舰队。日俄战争中该舰编入*第一太平洋舰队参战。1904年3月13日该舰与佩列斯维特号战列舰冲撞受损,6月10日再次触水雷受伤,7月25日修复,28日参加了黄海海战。8月10日又一次触雷,10月24日修复。12月3日在停泊场被日本驱逐舰发射的鱼雷命中舰尾而搁沉。12月20日被日军炮火击沉于旅顺港中。
该舰主尺度:112.4米,宽21米,吃水7.8米,排水量:10960吨(常备)/11400吨(满载),动力:2台三段鼓胀往复式蒸汽机,30座燃煤锅炉,10664千瓦,航速:18节,续航力:10000海里/10节
防护:舷侧229毫米,甲板127毫米,主炮塔254毫米,司令塔152毫米
火力:2座双联装维克斯式254毫米L/45炮,10座单装阿姆斯特朗式152毫米L/40速射炮,16座单装阿姆斯特朗式76毫米L/40速射炮
鱼雷:水下457毫米,舰员:668人
丹后:1892年5月7日在圣彼得堡开工,1894年10月25日下水,1896年8月18日完工。1905年1月2日被日军俘获,1905年8月22日加入日本海军,舰级列为一等战舰。1912年8月28日列为一等海防舰。1916年4月4日该舰返还给*,同日从日本海军中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