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03 13:1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09:49
一 日本土地改革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美国占领当局主持,在日本*、经济和教育等多方面实行了“民主化”改革,农地改革也是其中的一项。
战后佃农与寄生地主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寄生地主害怕土地改革而开始大规模夺取佃农的土地,佃农的反抗也十分激烈,导致日本农村存在发生*的态势。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人的看法是:要根除*主义的威胁,最好的办法,是把可能向往着*主义的农民改造成小资本家,只要给农民们土地就能做到这一点。因此,美国占领军和日本 *** 加快了土地改革的进度。
改革前,日本的佃租地有236.8万多町步(1町步约合1公顷),占全部耕地的45%左右。无地或少地的101.6万多户农民佃耕这些土地,缴纳收获量50~80%的地租,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这种情况严重阻碍农业的发展。由于战后空前的粮食危机,土地和粮食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日本 *** 继1945年12月28日公布第一次《农地改革法》后,在盟军总司令部的敦促下,又于1946年10月21日发布了第二次《农地改革法》。
该法规定:①由国家征购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土地、在村地主的1町步以上的出租地(北海道为4町步)、农地委员会认为不宜耕种的土地、出租地和自耕地超过3町步以上的土地(北海道为12町步)以及经营上所需的房地、草地和未开垦地。②被征购的土地卖给佃农和少地农民。③成立由地主3人、自耕农2人、佃农5人组成的市町村农地委员会。④残存租地的地租改为货币地租,地租率是水田25%以下,旱田15%以下。根据该法, *** 征购174.19万町步地主、寺院、神社、教会的土地,加上军用地和其他国有地,列入改革的土地共193万多町步。经改革,474万多户佃农和少地农民买到189.9万多町步土地。自耕地增加到467.5万多町步,占全部耕地的89%;佃租地只剩51.4万多町步,占全部耕地的不足10%。不在村地主完全被消灭,在村地主基本被消灭;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增加到541.1万多户,占农户总数的87%;佃农和半佃农减少到22.3万多户,占13%。于是,基本上消灭了寄生地主及其土地所有制。
战后日本农地改革意义重大:寄生地主阶级被彻底消灭,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农民参与农村管理,稳定了日本战后农村的*基础,缓和了因为土地制度而带来的农村矛盾;实行固定货币地租比明治时期的改革更加彻底。
二 关于“土地”的故事
土地的故事
欧阳子
我是农民的儿子,深爱着生我养我的那个地方,尽管现在我已远离它。
——题记
一
土地的故事,从盘古开天劈地一直衍传至今,成为一种永恒亘古不变。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祖父的小房子后是大片大片的田地,广阔无限,是我嬉戏玩耍的好去处,长在黄土地上,看着父母和叔伯们从日出到日落的耕耘,我的童年就是在田野得空阔和广袤中度过的,正是在这本真的土地里,它的故事像一朵朵飘浮的云彩,仰头看去,任眼睛飘荡遨游,人在田野的*,心灵深处常常涌起黯然神伤的寂寞。每根细如雨丝的神经,都被当作琴弦拨动了。
土地的故事个个都质朴纯真,像大山一样正直,没有丝毫的粉饰和伪装,打开古典文学的典籍《诗经》,处处是劳动的歌谣和故事,“采采苤苡,薄言采之,采采苤苡,薄言有之。”于是满纸的文字都在余音中袅袅不绝,若远若近,忽断忽续。那黄昏回归的歌谣,悠远深情,长久不息。柔柔的是田野的微风,盈盈的是土地里的麦浪。在这柔柔盈盈中,整片土地就不会显得苍凉空旷。惟有这片土地上的生灵真实平和地生存着,因此就有了晴朗的寂寞,又何况还是在田野中,云和风,统统不知蹿到哪个角弯里去了。
二
土地养活了我们,它像母亲一样深爱自己的儿女,土地里至真的情感演绎着多少的凄美和苍凉,土地祖辈的血肉堆积而成的,这让我们不能忘却,在这千沟万壑伤痕累累的土地上空挂着几千年始终如一的明月,对于今天,土地是一首深沉古老的民谣,岁月的逝去,耕者的辛劳,诗人的苦吟,收获的喜悦,女人拖着孩子的呓语……尝百草的炎帝,亲身耕耘的黄帝,潇洒飘逸的李白,沉郁伤感的杜甫……每个深陷在无助中无法超越的人都会徘徊在这土地上,去追寻他们最后的慰藉,让灵魂和肉体最终拥在土地的怀中,土地的命运与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一直衍传至今。土地有着鲜明的爱与恨,在其沉默的背后,酝酿着一首幽婉隽永的诗行。
三
对于一部分人而言,土地象征着博大和宽容,一些无知的子女们从土地的身上带走了富足之后,并不满足贪婪迷失了他们的本性, *** 的野心,丑恶的心境,驱使他们蹂躏自己的母亲,分食母亲的血肉后,又慷慨大方地将它分羹给别人,丝毫不顾念母亲的生养之恩。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文明的再现证明了大地的宽容,先知者、良知者在土地上为了自由奔波着,海子在吟完最后一首诗后不知人生何去何从,他苦苦思索、追问,最终选择了死亡,“我请求生息/生铁的光爱的光和阳光/我请求下雨/我请求/在夜里死去”灵魂是如此的沉重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柔弱的身体怎能承受生命之重啊!海子以死来证明他的诗,也以死来否定他的诗,更以死让他的灵魂和肉体都皈依土地的空灵中、为灵魂找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
大海无疑是广阔的,相比较之下,土地的广阔显得更博大清晰,在波浪起伏不定,喜怒无常的大海中,土地的子女们变得无助而茫然。冥冥中他们选择了进步与文明、在进步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都给这块土地带来了永远都不能泯灭的伤痕,梁晓声在《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将中国特殊历史暑期的生活描绘的淋漓尽致,经历过那段岁月的梁晓声面对消逝的岁月,眸子变得比土地还要深邃,都市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女人与金钱、权力与*,统统比不上这土地带给他的深情和烙印,这个世界上,什么才是最大的财富?是金钱所带来的富足,还是精神的愉悦?抑或是其它?有几个人发现自己迷失了本性?又有几个人愿意回到土地的深处倾听灵魂的声音?
人生如土地一样漫长、坎坷,在不经意间我们已经偻背弯腰,终要回到土地的臂弯,那深遂广袤的土地有没有源头,有没有尽头?在诺大的土地里,我们剩下的宿命便是营建自己的小屋,在小屋里用自己的真实去聆听生命的声音,静静地古屋前的田地里等待即将来临的幸福或苦难。
五
在土地上最让我无法忘记的故事是张承志的《黑骏马》,它像一支心灵的镇静剂让我们狂乱的灵魂找到栖身之所,茫茫的大草原上,古老的民族、古老的歌谣,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一代代平静的繁衍生活着,张承志深信,会有一个公正而深刻的认识来为他们总结,那时他们这一代独有的奋斗,思索、烙印和选择不会显露意义……
一切的本质到最后都将回归土地,尘埃落定无论善恶、美丑还是*、最终将回到原始的状态、人们在匆忙中感慨、面对土地 *** 着向上苍铸造,长久地沉湎于梦想,有一天发现土地的大片竟然全是墓碑,而那时土地也将因孤独而逝去,看惯了土地的杂色、闻惯了土地的气息,我愿意去聆听土地的演绎,让它的故事有一天出现,让所有人都细细咀嚼其中的韵味,作为一名固执的演绎者,我愿意土地的故事永远都演绎下去
//iclass.nbtvu.cn/kecheng/070129/3title420033100850/qinmu
秦牧:
《土 地》
三 关于土地的历史故事
福德正神本名张福德,自小聪颖至孝;三十六岁时,官朝廷总税官,为官清廉正直,体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许许多多善事。一零二岁辞世。死后三天其容貌仍不变,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过了不久,即由贫转富,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於是合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因此生意人常祭祀之。亦有说在他死后,接任的税官上下交征,无所不欲,民不堪命。这时,人民想到张福德为政的好处,念念不忘,於是建庙祭祀,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H ^1?,qo%C5D'p7u e0|
B^ u.z |g]&B P
在民间,土地公也被视为财神与福神,因为民间相信「有土斯有财」,因此土地公就被商家奉为守护神。据说他还能使五谷丰收,因此,很多人就把土地公迎进家里祭拜。一般家庭的厅堂五神中必有供奉土地公,家中没有供奉土地公的,也在每月的初二、十六,在家门前设香案、烛台、供品祭拜。不过一般农家则是以每月的朔、望两天,也就是初一和十五祭拜土地公
3晋公子重耳*时,又饥又渴,曾向耕地的农夫乞食。农民递给了他一团泥土。重耳认为农夫在嘲讽他,正要发怒,他的随从说:“送给一团泥土,这预示着上天要给你土地!是多么好的兆头啊!”重耳听了这话,不怒反喜,向农夫深深地表示了感谢,又带着随从上路了。
后来,他果然收复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四 日本民间故事
猫又:
猫妖的一种,据说有两条尾巴,能直立行走。最早出现在《日内本灵异记》的说话,描容述一只猫死后产下的胎儿竟然变*的故事。猫妖是上了年纪的老猫,通常以老太婆的形象显现,身体大约是人类体型的一倍,大只的猫妖甚至可以长得像小牛一般大小,尾巴在末端分叉为二,汉字写成「猫股」或「猫又」,意即「猫妖」或「猫怪」。所以,为了防止老猫变成猫妖,便把仔猫的尾端切掉,只留下短短的根部,这样一来,就不怕到时候猫尾巴分岔,变成猫妖在家中作祟了。具有可怕魔力的猫妖,在吃早饭之前,会以人声说话,有时再将人吃掉后,转化成此人的肉体伺机寻找下一个猎物。通常猫妖只攻击它怨恨的人,但是如果遇到性情更凶狠、手段更残暴的猫精,只要一看到人,就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加以伤害,传说中也有善良的猫妖,常变成少女模样以亲近人类,当然性格是很温顺的,平日喜欢吃鱼,身体轻盈,喜欢依靠人类,但是常被人伤害。猫、狸和狐都是日本传说中有着非凡能力的动物。
五 关于日本土地神的问题
中国民俗中,老百姓称“土地庙”也有称“山神庙”的,也有叫“小庙”的。中国的专一些乡下,偶而也属能见到这种小建筑,大约能有膝盖高左右,一般建在靠山而建的阳宅房后或房后的山上。有的阴宅旁也建这种小建筑,还有的山林里也有这样的小建筑。主要是人们对山对土地一种宗教般的信仰与尊重。看你这图片,如在中国乡间应该就算“山神庙”了,在日本不知如何称呼它,里面供奉的应是此山的山神像,也有供奉的山神牌位。意思是来到此山应到这与主人打个招呼,不要轻举妄动哦!
六 日本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
为了适应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日本会确定不同倾向的农地制度。简要地说,《农地法》、《农业振兴区域整备法》及《农业经营基础强化促进法》构成日本农业制度的基本框架。几乎所有的农地*都是依据这几种法律而确定的,并且在其范围内开展活动。但这几种法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求,作及时的调整和修改,确定农地*的方向。以《农地法》的制定和修改为代表,它在日本农地制度演变的两个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发挥了保护“自耕农主义”和“耕作者主义”的作用,这条主线是十分清楚的。它启示我们,修改法律条文而不改变原有法律的名称和框架,既便于法律执行的一贯性,又利于法律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这是解决立法过多过杂,相互冲突的一个较好的办法。虽然不同时期日本农地法律和*的侧重点不一致,但“只有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权利才应获得保障”这一耕作者主义的宗旨,始终贯通于农地制度中。
由于工农业之间的利益不平衡,农业人口流向工业或寻求农业以外的兼业机会是必然的。在日本,兼业农户比专业农户有更强的生命力。农地制度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并为农民创造这种条件。理论上讲,通过非农化发展创造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从而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是发展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但日本农民兼业化迅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并不一定使农民放弃土地使用权,相反,工业化高速发展对农业产业的种种影响,可能更进一步 *** 农民的“惜地”心理,从而增加土地流转的困难。在经济高速成长时期,要注重工农业的协调发展,不可偏废。应当从工业利润中拿出一部分,补贴农业、反哺农业发展。至少,应该结束用农业积累支持工业化发展的局面,尽量缩小工农差距和城乡差别。
土地制度建设不是孤立的,应该与农业产业化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机械化、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改善农业结构等内容联系起来。现阶段的重点是如何*农用地的非农化流转,如何防止耕地荒弃,以及如何提高土地生产力,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私有制和市场化不是解决农地问题的灵丹妙药。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健全农地管理机制。在私有土地上进行土地平整改良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受到极大的*,日本农业、农村整备事业为此付出了极高的成本,在公有的土地上开展上述工程有许多便利条件,只要给使用者调地和补偿,应能化解许多矛盾,从而减少基础建设的成本。
在小农经济条件下提倡并发展规模经营是必要的,但规模经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农问题。日本的土地集中是在非农就业机会增多,兼业农户增加的情况下出现的。要克服个体小农的局限性,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性发展,日本培育发展了农业协同组合、农地保有合理化法人,及各种专业生产组合等中介管理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农业的成就与各种各样的中介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农协在产前、产后支持改善了个体农户的经营环境,从物质技术基础上克服了小农的局限性;与农户共存的购销活动既为农产品的价值实现创造了条件,又在很大程度上为农户提供了信息。如果没有农协等这样一些与农民利益休戚相关的组织,日本农业要在农户减少、兼业化、高龄化、农产品市场开放等条件下取得国内生产不萎缩这一成就是不可能的。事实表明,在日本,小农户分散经营的弱点,是通过中介管理组织和社会服务组织功能的发挥而克服的,规模越小的农户对这样的组织的依存度越高。因此,技术进步和社会化服务可能是最终解决社会大生产与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矛盾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