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了解西方文化的切入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03 09:4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00:24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和优质品牌的关键所在。然而,学校精神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精心地培育、长期地积淀。而要构建先进健康的学校精神文化,必须先要弄清构建先进健康学校精神文化的切入点,只有在科学的理论和清晰的思路指引下,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才能更顺利的推进,并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宣传和熏陶
其一,学校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意识和精神力量,要在师生员工心底扎根,很重要的方法是加强宣传。学校可以以报告会、讲座、团队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通过广播、校园网、校报、校刊、宣传栏、黑板报、标语等媒介,从理论上强化对师生头脑的武装,从视听上不断传播学校精神文化的理念和价值,通过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培养师生对学校精神文化的感悟和体认,使之深入人心,逐渐成为师生员工共同的精神追求。
其二,以科学、文明、有益、有趣的文化活动丰富学校成员尤其是学生的业余生活,营造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提高学校成员的审美情趣,增进对科学文化的感受力、领悟力。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开展要以提高学校成员的人文素质为目标,从学校成员的发展需要出发,贴近学校成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适应学校成员的多元文化需求,既体现思想性和艺术性,又体现通俗性和娱乐性,并要让学校成员积极参与、自由发挥,满足学校成员的个性和特长发展的需要。使学校精神文化对学校成员起到了思想引导、心灵陶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的作用。
其三,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陶冶师生情操,提升师生修养,化育师生心智,也有利于塑造学校的美好形象,因此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都要切实搞好各方面的环境建设,包括自然环境、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建设,力求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外在环境与人的心理需求相调适,人际关系与个人发展相促进,从而激发广大师生爱校如家的心理意识,推动学校精神文化的培育和发展。最直显地则来自于师生的容貌仪表、语言表达、行为举止,以及教师的团队精神、师生关系等。打造礼仪校园,制定贯彻师生礼仪规范,是推行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手段。学生知书达理,浸润于学校文化;教师儒雅温厚,敬业乐群。一个团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它的文化就有了厚实的人文积淀。典礼仪式也是熏陶强化广大师生对学校价值和理念认同的有效途径,也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熏陶的重要形式。学校可通过升国旗、唱国歌、朗诵校训、唱校歌、开展校庆活动、面对国旗、团旗和队旗宣誓等各种典礼仪式,来巩固和升华全校师生对学校精神文化的认识,从内心深处激发他们的正向行为。
形象塑造
学校形象是由管理者的形象、教师的形象、学生的形象、教育教学活动的形象、公共关系的形象等综合因素形成的,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学校文化存在于学校成员的思想意识之中,通过其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学校形象的方式向社会表露,最后得到社会的认可。因为人是有形的信息载体,社会公众是通过学校成员的言行判断学校的文明程度,通过学校成员的素质判断学校的办学质量,通过学校的校容校貌判断学校的管理水平,所以学校成员要确立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自觉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不能由于自己的不当行为而损害学校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要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关键的一条是要使每个学校成员都树立起“校荣我荣,校耻我耻”的命运共同感和集体荣誉感,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都能自觉珍惜和维护学校的声誉,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争一流”的竞争意识和拼搏意识,努力为学校争光。提炼、解读学校价值观、学校精神文化。通过课题研究、校情分析,全员发动,进行学校价值观的大讨论,在各个层面上征求意见,确定近阶段的学校价值观和学校精神。
开展共同学习
通过团体学习拓展文化视野,丰富文化素养,提升精神境界,给学校发展注入与时俱进的文化理念,使先进文化积淀为高尚的人格,使知识转化为群体智慧,进而形成推动学校不断发展的“文化力”。要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并把这种办学理念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落实到学校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中,成为学校成员的自觉行动。建立一个超越学校成员个人愿景的共同愿景,以共同愿景构建学校成员共同的价值体系,完善群体的事业指向,不断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团队精神。要尊重学校成员的个性特点、抱负志向和个人意愿,发挥每一位学校成员的才干,为其搭建能充分展示个人才华、创新工作水平、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使学校成员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发展自己进而发展学校。
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一,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不仅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积极倡导者,还应是率先垂范者,因为学校领导其实就是“上梁”,广大师生是“中梁”和“下梁”,学校领导的言行举止、个人风格、素质境界,会直接影响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使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扎实有效,领导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实践学校精神文化理念和价值的楷模。
其二,有意识地培养典型,树立身边的榜样,可以使学校精神文化的理念和价值形象化、具体化,使师生员工有学习追赶的目标,进而增强理念和价值的可信度和感召力。
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师素养
首先,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切入点之一是狠抓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沉疴不痛下决心打破,以新课改为突破口的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不切实推进,则以素质教育总要求为标竿的教学新文化无从树立,学校精神文化的人文性和现代性无从体现。因此,要围绕新课改抓好课程改革、理念创新、教法创新、学法创新、督导机制创新、评价体系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文化不断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为构建新型学校精神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课堂教学是精神文化建设的主渠道。一是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二是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习能力。三是因材施教,多把尺子。四是落实新课程改革,课程*目标整体提升。
其次,教学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教学文化包括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规律、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及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冲破小生产文化的束缚。小生产文化所固有的注重功利的实用品格、以自我为中心的排外意识、小进则满的求稳心态和漠视新事物的保守思想如不予破除就会阻碍学校文化的发展。教育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创新。要创新教育,就必须变革传统的小生产文化,确立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探索教育的未知领域。通过创新教育理念,转变教 育思想,改革教育内容、方法、途径、手段等,推进素质教育,使学校成员在学习先进文化的同时,确立创新精神,提高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创造出新的文化成果。
再者,在一所学校,首先影响学生的不是漂亮的校园、雄伟的教学楼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而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思想素质、业务水平等。因此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是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构建和谐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思想引导者,更是文化使者。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技能、精神面貌是构成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定了学校文化的整体水平。教师除了要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宽广的文化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和灵活的教育机智外。还必须将文化置于教育的内涵,将教育置于文化的视野,并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才能以自己的品德熏陶学生的品德,以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的人格。
加强教育科研工作
教师不仅是传统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新知识、新文化的创造者。而创新知识和文化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能力是教育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教师不但应该对教育有自己的独特追求和独立见解,而且要通过教育科研去验证独立见解,实现独特追求。要悉心钻研教育理论,主动地敏锐地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和研究问题,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育方法。
制订规范的制度
其一,精神文化作为一种引导、熏染和规范师生行为的价值和理念,本身不具有强制性,是“软约束”,因此学校精神文化建设还需要一定的 规章制度 来作“硬约束”。在实践中只有把强制规范(即规章制度)与柔性规范(即理念、价值等)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推进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其二,健全目标激励机制。目标引导行动。学校要通过制定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将宣传学校各阶段的奋斗目标与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激励师生员工为实现学校的美好前景勤奋工作,建功立业,在劳动和创造中去实践学校精神文化所蕴涵的理念和价值。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精神文化的构建,意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学校精神,意在激励教职工为了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协力工作,因此,精神文化建设也就意味着对共同目标的不懈追求。学校三至五年规范的制订,使文化建设和目标追求有机结合起来,互为参照体系,有厚实感。
让我们从以上七点人手,努力构建出适合我们发展的先进而健康的学校精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