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变化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1:0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8:20
城市规划与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边经卫
(厦门市规划局, 福建 厦门 361004)
〔摘 要〕按照厦门*九届十一次全会和市“*”确定的扎实推进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本文对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跨越式发展的案例分析、厦门城市空间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及对厦门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进行了整体思考,以期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内涵、意义和态势,从而更加自觉地融入这个大局,服务于这个大局。
〔关键词〕城市规划;跨越式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684(2006)02-0011-06
一、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一)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布局、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规划是**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公共*之一。
城市规划有一个明确的空间范围,通常称为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是一项技术,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诸目标的手段,城市规划的关注对象是作为物质实体的城市和城市空间。城市功能在空间上具有排他性,使任何一个的城市规划都包含*性因素和社会价值判断。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为达成社会共识目标和协调利益集团彼此之间矛盾的一种手段。
(二)城市规划的特点
1、多学科综合性。作为城市规划的对象,城市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巨系统”。城市规划必须面对多样的城市活动,并力图按照各种城市活动本身的规律,在空间上为各种活动作出较为合理妥善的安排并协调好各种活动之间的矛盾。
2、研究、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对某个项目的建设用地作出评价时,涉及测量、气象、水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领域中的知识以及农田保护等国家土地利用*;研究确定某个城市的发展规模与发展战略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人口发展、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等有关社会、经济领域中的问题和技术手段;各项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又包含大量相关工程技术的内容;而城市风貌、城市景观、旧城保护等又与美学、艺术、历史等学科密切相关。
3、*性、法规性。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中均体现不同的*性因素,大到国家的基本*(如保护耕地的*),小到技术*(各类用地的面积比、配套指标),甚至对于城市规划中的某些问题的某些倾向,如大广场、宽马路的规划建设也会通过*颁布的技术性*方针加以纠正。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与法制化的现代社会中,城市规划已成为城市建设相关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游戏规则。
4、长期性、经常性。城市规划的长期性与经常性特征是一个矛盾统一的关系,并反映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建设的全过程中。长期性反映在规划目标期限的周期上;经常性反映城市规划与城市现实的互动,更多的是体现在日常的较小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与规划管理之中,规划管理部门对城市变化状况的监测与反馈,又成为对城市规划作出合理修订的必要依据。
5、实践性、地方性。编制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以此指导城市建设与发展。“三分规划、七分管理”,通俗地表达了城市规划以实践为目的的本质。城市规划除执行国家的统一*、法规、标准外,还要更多地反映地方*的意志,使城市规划与当地城市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三)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以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编制城市规划,应当考虑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坚持*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城市规划编制的目的是为了实施,即把预定的计划变为现实;城市规划一经确定就成为现代社会的行为准则和*依法行政的依据之一;城市规划实施与计划、国土、建设、市政园林、环保、海洋、文化、旅游、水利、交通等部门许多方面的工作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需得到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法定行政程序为:“一书二证” ———规划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含方案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比较研究
(一)跨越式发展概念界定
根据《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跨越式发展主要是指各项工作特别是经济工作应当超过同一时期本省发展的平均速度、力度和程度,既包含*、机制、方法、措施等改革创新的内涵,也包括科技发展、企业自主创新的内涵;既是规模总量的扩张,也是质量效益的提升。从厦门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需要在未来几年保持较快的、有效益的增长,一般GDP年均增长15~20%为小跨越,20~25%为中跨越,25%以上为大跨越。这种跨越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上,即为“跨越时期和跨越地区”。
1、跨越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的腾飞。因此,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在一个较长时期所完成的经济发展规模,从而在时间维上形成了跨越时期。这种跨越时期大到国家如德国、日本二战后的经济发展,小到城市如深圳、浦东的建设奇迹。
2、跨越地区。由于城市空间的迅速扩展,城市发展跳出现有建成区,如通过城市行政中心区的搬迁或城市重要功能区的转移等方式,引导新城的建设,从而在空间维上形成了新的城市空间,带来了新的城市经济繁荣。如:深圳、青岛、上海,包括厦门过去行政中心的北移,带动了筼筜湖周边新城的建设。跨越时期是我们城市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和方向,而跨越地区是前者所引起的城市空间快速发展的过程。
3、对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理解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后五年,也是做强做大经济特区、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既存在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未来五年厦门的发展步伐基本上都是按“翻一番”来迈的。比如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经济总量的GDP,厦门2005年为1029亿元,预期2010年要超过2050亿元,用5年的时间要超过特区成立20年的GDP增长总量。届时厦门人均GDP可超过1万美元,在国际上讲,就属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厦门特区20年来的建设,已成功完成了城市空间发展的第一步跨越,现已基本具备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目前,海岛型城市空间的环境容量已趋于饱和,社会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负荷矛盾突显。因此,跨出海岛、发展海湾已是厦门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举措。
4、案例分析
(1)国际城市跨越式发展成功案例: ①英国伦敦码头区改造:当时英国*利用泰晤士河下游衰败的码头区,进行跨越式的新区改造开发。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成功地打造了伦敦东南部码头区新建的金融中心 ,从建设的实际效果看是非常成功的,焕发了伦敦旧城的城市建设生机。②法国拉德方斯新城建设:1958年基于对巴黎旧城的保护,在香榭丽舍大街的延伸轴上跳出旧城区,开始建设一个全新的商务办公综合区。新城现有三条轨道交通线与一条高速公路连接,并有欧洲最大的交通换乘中心和商业中心。新城的建设有效地疏解了旧城交通压力,并形成了巴黎城一个新的城市CBD地区。
(2)国内城市跨越式发展成功案例: ①深圳特区建设:深圳20 年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行政中心曾从建市前的罗湖搬迁至上步,带动了城市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 ②青岛新区开发:青岛市*卖掉老的市*行政中心区换来一个新的行政中心,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下快速发展的城市如何实现职能在空间上转移的经典案例。③上海浦东开发:上海经过10年的建设,将陆家咀地区打造成了一个全新的亚太金融中心,形成了新上海的城市标志性地区,利用城市中心功能的拓展,成功地实现了城市向浦东的跨越。
三、厦门城市空间跨越式发展规划
(一)城市发展现状
历经20余年的快速增长,厦门城市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初步成为福建省重要的经济中心和闽东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厦门市域面积1565平方公里,2005年全市户籍人口153万人,常住人口225万人,实现生产总值1029.6亿元。
厦门是依托“海岛”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城市。厦门岛(含鼓浪屿)是现状城市主要建成区,总面积为135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90平方公里左右,实际居住人口超过100万人(图1)。随着近些年来西海域开发和同集带建设,已初显环西海域的分散布局形态,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扩展下,城市建设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 城市空间发展与跨越
1、 城市空间发展分析
厦门地*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之间,由于两大城市群具有强大的发展吸引力和辐射力,使得福建省沿海城市群(包括闽南金三角城市)的发展有被边缘化的趋势而失去快速发展的竞争优势,同时南北两大区域的发展也使厦门的对台优势日渐消失。因此,在厦门城市空间发展中要协调好厦、漳、泉城市群协同发展和空间对接关系,实现以厦门为中心的城市发展功能互补与空间拓展,使各城市和地区凸显和发挥核心竞争力,有序、持续地发展。
从区域空间发展协调考虑,厦、漳、泉城市群应形成以下5个方面的协调共识:
①区域城市化发展策略:针对区域分工趋同的现象,应注意城市群的合理职能分工,构建区域职能分工体系,对区域内各城镇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重新定义布局; ②地区功能的多元拓展:以优化、完善工业产业和生活配套为基本功能,以积极发展港口物流为特色功能,以引导城际商业和生态旅游为拓展功能,对地区的发展功能进行多元拓展;③区域交通的系统整合:加强区域内各城镇和开发区之间的联系,建立内部快捷、外部开放的综合交通系统;市际大运量轨道交通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能起到厦、漳、泉城市群发展走廊的“脊椎”作用; ④基础设施的统建共享:对区域内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通过统建共享,避免出现区域性布局缺陷和重复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化组合、资源共享;⑤人文与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注意区域内文物古迹的整体保护与利用,通过产业布局的调整,实现流域结构性环境污染治理,并注意区域生态绿楔的整体保护控制。
2、城市空间发展与跨越
以区域空间发展为背景,厦门城市空间发展与跨越以本岛为中心,向岛外东西两翼拓展是今后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方向,从空间上真正实现从海岛型向海湾型的转型。同时东西两翼又是连接漳州和泉州的重要通道,是最有潜力的发展区位,选择拓展东西两翼有利于发挥厦门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图2)
厦门市城市空间布局采用“相对集中、有机分散”的组团式模式,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可描述为:“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的组团式海湾城市空间。该结构空间从形象的角度仍然延续体现了“众星拱月”的组团结构特征,是城市空间的有机拓展。主城与辅城由海域分隔;辅城之间由海湾、自然山体分隔;辅城的组团之间也由海湾、自然山体或防护绿廊分隔,总体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配合较好的规划布局结构模式。(图3)
(三)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配合厦门海湾型城市战略目标的转移,2003-2020年厦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出如下城市规划发展目标:
1、城市性质:我国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
2、城市规模:规划期末总人口规模33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规模29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350平方公里;本岛人口规模控制在100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图4)。
空间结构:“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 组团式海湾城市。一心———本岛中心城(含鼓浪屿);
两环———环西海域“两湾三区”;环东海域和同安湾的“东部地区”;一主(城)———厦门本岛主城;四辅(城)———海沧、集美、同安和翔安四个辅城;八片(区)———海沧辅城的海沧、马銮片区;集美辅城的集美、杏林片区;同安辅城的大同、西柯片区;翔安辅城的马巷、新店、刘五店片区。(图5)
四、对厦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几点认识
(一)城市用地开发策略
1、有机集中、紧凑开发
“有机集中”是指城市空间按经济原则、生态原则、文化原则加以组合,形成有机秩序并集聚在某一地域范围,人与社会、自然生态三位一体有机联系空间整合,以形成一种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城市空间结构基本反映了有机集中层面的城市空间布局原则。“紧凑开发”指的是应积极推动岛外新市区的规模化扩展,撤并一般小集镇,引导农村发展第二、三产业及非农人口向新市镇集中,相应促进新市镇的城市综合功能发展。若按照新市镇功能配套相对齐全的规划,合理人口规模控制在30万左右,集中发展一至二个辅城,基本就可全部消化全市所有的农村人口。因此,本着“有机集中、紧凑开发”的原则,可迅速改变目前“分散多方位”城市空间拓展的实际状况,可使较小的经济投入,换取较大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
2、*扶持、分区引导
厦门岛的建设应以用地优化提升为引导,严格控制用地规模扩展,应大力推进内部功能与空间结构的重组,有序引导本岛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海沧辅城利用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作用,加之目前海沧大桥便利的交通联系,实施有效的*扶持,积极推动城市空间的规模化扩展。集美辅城应以文教产业的推进为主导,形成以文教产业相配套的研发产业区,构成厦门具有特色的陆域门户空间。同安辅城可利用较好的现状基础设施,加快向综合性的城市服务功能发展,以提高同安建设的经济性和吸引力。
翔安的发展应以东通道的建设和产业推进为重点,中心区的开发可放在东通道形成之后,不可操之过急。其开发模式可借鉴深圳蛇口区的建设经验,先建设产业区,后建设城区。
3、公共*先行,以市场培育城市建设
由于新市镇的开发建设需要巨大的启动资金,且回报周期漫长。因此,必须加快公共*的研究出台,包括:①大力吸引市场资金投入成片城市开发的*;②积极的产业园区发展引导*;③大规模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的公共财政*;④积极的文教产业发展*;⑤财政引导、宽松的城市工业园区开发*;⑥严格*分散式的工业点建设*。
(二) 生态保护控制策略
城市的生态保护与控制,是实现厦门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的策略。
1、生态保护控制策略之一:划定建设控制区与建设禁止区
城市化开发过程应强调生态补偿和美化城市环境,城市建设过程应与总体生态环境改善过程相辅相成。建设控制区指的是该类用地在生态适宜度分析中具有一定的价值,须控制建设,用地呈网状分布于城市组团之间及滨海地带,在城市内部呈斑块状分布。要突出大绿化概念,在市域范围内引导基本农田、林地、园地、水流与城市绿轴或绿网结合成一体,使之成为城市生态绿色屏障。建设禁止区指的是该用地在生态适宜度分析中,其生态因子往往已具有特殊的生态价值。如山林、水源保护地、自然保护区、著名风景区等,应禁止在该用地范围内进行有损环境生态的各种活动。
2、生态保护控制策略之二:绿地与水域系统引导
厦门城市生态绿地建设应遵循绿地建设网络化、生态化、景观化、产业化的基本原则。绿地系统的建设,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推动城市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使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发挥最佳的社会效益。海湾、河流与湖泊众多是厦门的重要地域特征,也是支撑厦门历史和未来发展的生态要素。因此,建设中要尽量保持河流与海湾水域连通,并不得减少河流、湖泊、海湾的面积,切忌随意填埋沟渠,围填海湾和水面。同时城市景观水体、水源地应作为保护的重点。厦门市域内河流基本发源于境内,流程短,流量小,自成水系入海。因此,需注意水源保护地的生态建设、沿河生态走廊的建设及湿地的保护。
(三) 推进城市跨越式发展的若干举措
1、加速新市区、特色区的建设。厦门从海岛型向海湾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初期的开发建设形象十分重要,通过厦门新区发展形象的建立,增加开发商和投资商的信心,并引导投资和相关产业的进入,为进一步开发奠定基础。为此,要形成建设“旗舰”,其位置应是快速建设海沧新市区,同时应着力建设集美大学城特色区,形成厦门教育之城的新亮点。
2、强调高质量的开发建设。厦门的整体发展,应强调有“质量”的开发,避免低等级产业的项目涌入,建设中应避免短期行为,防止为了短期的利益,而牺牲长期的利益,力争高质量的开发建设,尤其要注重引进国内外著名公司和企业,融入优惠的资金,引入高质量的项目。
3、分期建设、滚动开发。 海湾型城市的分期实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也考虑了资金的安排,远景目标的实施,应以近期实施方案和中期计划来逐步实现,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市场的发展,资金的来源,及其他变化因素来调整发展建设速度与方案。每一年应对实施的情况进行检讨评估,以发掘新的市场需求和变化,寻找新的资金来源,确定来年的重点项目。
4、工业园区的开发与管理。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是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有力手段,是拓展城市空间的支撑;同时相关*与配套不适,也可能导致开发区的经济效益低下,产生厂房和土地的闲置,形成工业园区在空间上的“虚胖症”。
5、基础设施的适度超前 。基础设施的适度超前符合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土地开发是相辅相成的,若基础设施建设过于超前,土地开发跟不上,必然导致基础设施资金沉淀,形成*财政包袱,或者形成土地的低层次开发,建成了一个更难以改造的“旧城”,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6、城市发展与农村城市化。厦门地域空间狭小,随着城市的发展,农村城市化步伐必将快于周边城市。因此,如何协调城乡空间资源,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相统一,工作显得十分紧迫。以厦门岛为例,人均15平方米的乡镇企业用地,导致了大面积的乡村工业化,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环境破坏,并且形成了十分难以改造的窘境。厦门的农村地区要通过“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农场集中,农民向中心城镇集中”的方式,实现市域工业化、城市化、市民化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厦门海湾型城市建设任重而道远,所要面对的问题很多,困难也很大,加上厦门地域相对狭小,可调配的空间土地资源相对有限,因此,厦门的发展一定要有创新思想,要拓展经济发展腹地,聚集中心服务功能,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域的核心纽带城市。我相信,在厦门*市*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按既定规划目标扎实推进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使厦门真正建设成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
参考资料:http://www.xmdx.gov.cn/xrkw/xb/dqxb/2006.2/xmkyshfzhyj/200606020004.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8:20
城市规划与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边经卫
(厦门市规划局, 福建 厦门 361004)
〔摘 要〕按照厦门*九届十一次全会和市“*”确定的扎实推进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本文对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跨越式发展的案例分析、厦门城市空间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及对厦门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进行了整体思考,以期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内涵、意义和态势,从而更加自觉地融入这个大局,服务于这个大局。
〔关键词〕城市规划;跨越式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684(2006)02-0011-06
一、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一)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布局、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规划是**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公共*之一。
城市规划有一个明确的空间范围,通常称为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是一项技术,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诸目标的手段,城市规划的关注对象是作为物质实体的城市和城市空间。城市功能在空间上具有排他性,使任何一个的城市规划都包含*性因素和社会价值判断。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为达成社会共识目标和协调利益集团彼此之间矛盾的一种手段。
(二)城市规划的特点
1、多学科综合性。作为城市规划的对象,城市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巨系统”。城市规划必须面对多样的城市活动,并力图按照各种城市活动本身的规律,在空间上为各种活动作出较为合理妥善的安排并协调好各种活动之间的矛盾。
2、研究、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对某个项目的建设用地作出评价时,涉及测量、气象、水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领域中的知识以及农田保护等国家土地利用*;研究确定某个城市的发展规模与发展战略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人口发展、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等有关社会、经济领域中的问题和技术手段;各项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又包含大量相关工程技术的内容;而城市风貌、城市景观、旧城保护等又与美学、艺术、历史等学科密切相关。
3、*性、法规性。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中均体现不同的*性因素,大到国家的基本*(如保护耕地的*),小到技术*(各类用地的面积比、配套指标),甚至对于城市规划中的某些问题的某些倾向,如大广场、宽马路的规划建设也会通过*颁布的技术性*方针加以纠正。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与法制化的现代社会中,城市规划已成为城市建设相关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游戏规则。
4、长期性、经常性。城市规划的长期性与经常性特征是一个矛盾统一的关系,并反映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建设的全过程中。长期性反映在规划目标期限的周期上;经常性反映城市规划与城市现实的互动,更多的是体现在日常的较小规模的城市建设活动与规划管理之中,规划管理部门对城市变化状况的监测与反馈,又成为对城市规划作出合理修订的必要依据。
5、实践性、地方性。编制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以此指导城市建设与发展。“三分规划、七分管理”,通俗地表达了城市规划以实践为目的的本质。城市规划除执行国家的统一*、法规、标准外,还要更多地反映地方*的意志,使城市规划与当地城市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三)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以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编制城市规划,应当考虑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坚持*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城市规划编制的目的是为了实施,即把预定的计划变为现实;城市规划一经确定就成为现代社会的行为准则和*依法行政的依据之一;城市规划实施与计划、国土、建设、市政园林、环保、海洋、文化、旅游、水利、交通等部门许多方面的工作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需得到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法定行政程序为:“一书二证” ———规划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含方案审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比较研究
(一)跨越式发展概念界定
根据《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跨越式发展主要是指各项工作特别是经济工作应当超过同一时期本省发展的平均速度、力度和程度,既包含*、机制、方法、措施等改革创新的内涵,也包括科技发展、企业自主创新的内涵;既是规模总量的扩张,也是质量效益的提升。从厦门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需要在未来几年保持较快的、有效益的增长,一般GDP年均增长15~20%为小跨越,20~25%为中跨越,25%以上为大跨越。这种跨越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上,即为“跨越时期和跨越地区”。
1、跨越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的腾飞。因此,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在一个较长时期所完成的经济发展规模,从而在时间维上形成了跨越时期。这种跨越时期大到国家如德国、日本二战后的经济发展,小到城市如深圳、浦东的建设奇迹。
2、跨越地区。由于城市空间的迅速扩展,城市发展跳出现有建成区,如通过城市行政中心区的搬迁或城市重要功能区的转移等方式,引导新城的建设,从而在空间维上形成了新的城市空间,带来了新的城市经济繁荣。如:深圳、青岛、上海,包括厦门过去行政中心的北移,带动了筼筜湖周边新城的建设。跨越时期是我们城市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和方向,而跨越地区是前者所引起的城市空间快速发展的过程。
3、对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理解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后五年,也是做强做大经济特区、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既存在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未来五年厦门的发展步伐基本上都是按“翻一番”来迈的。比如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经济总量的GDP,厦门2005年为1029亿元,预期2010年要超过2050亿元,用5年的时间要超过特区成立20年的GDP增长总量。届时厦门人均GDP可超过1万美元,在国际上讲,就属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厦门特区20年来的建设,已成功完成了城市空间发展的第一步跨越,现已基本具备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目前,海岛型城市空间的环境容量已趋于饱和,社会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负荷矛盾突显。因此,跨出海岛、发展海湾已是厦门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举措。
4、案例分析
(1)国际城市跨越式发展成功案例: ①英国伦敦码头区改造:当时英国*利用泰晤士河下游衰败的码头区,进行跨越式的新区改造开发。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成功地打造了伦敦东南部码头区新建的金融中心 ,从建设的实际效果看是非常成功的,焕发了伦敦旧城的城市建设生机。②法国拉德方斯新城建设:1958年基于对巴黎旧城的保护,在香榭丽舍大街的延伸轴上跳出旧城区,开始建设一个全新的商务办公综合区。新城现有三条轨道交通线与一条高速公路连接,并有欧洲最大的交通换乘中心和商业中心。新城的建设有效地疏解了旧城交通压力,并形成了巴黎城一个新的城市CBD地区。
(2)国内城市跨越式发展成功案例: ①深圳特区建设:深圳20 年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行政中心曾从建市前的罗湖搬迁至上步,带动了城市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 ②青岛新区开发:青岛市*卖掉老的市*行政中心区换来一个新的行政中心,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下快速发展的城市如何实现职能在空间上转移的经典案例。③上海浦东开发:上海经过10年的建设,将陆家咀地区打造成了一个全新的亚太金融中心,形成了新上海的城市标志性地区,利用城市中心功能的拓展,成功地实现了城市向浦东的跨越。
三、厦门城市空间跨越式发展规划
(一)城市发展现状
历经20余年的快速增长,厦门城市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初步成为福建省重要的经济中心和闽东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厦门市域面积1565平方公里,2005年全市户籍人口153万人,常住人口225万人,实现生产总值1029.6亿元。
厦门是依托“海岛”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城市。厦门岛(含鼓浪屿)是现状城市主要建成区,总面积为135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90平方公里左右,实际居住人口超过100万人(图1)。随着近些年来西海域开发和同集带建设,已初显环西海域的分散布局形态,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扩展下,城市建设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 城市空间发展与跨越
1、 城市空间发展分析
厦门地*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之间,由于两大城市群具有强大的发展吸引力和辐射力,使得福建省沿海城市群(包括闽南金三角城市)的发展有被边缘化的趋势而失去快速发展的竞争优势,同时南北两大区域的发展也使厦门的对台优势日渐消失。因此,在厦门城市空间发展中要协调好厦、漳、泉城市群协同发展和空间对接关系,实现以厦门为中心的城市发展功能互补与空间拓展,使各城市和地区凸显和发挥核心竞争力,有序、持续地发展。
从区域空间发展协调考虑,厦、漳、泉城市群应形成以下5个方面的协调共识:
①区域城市化发展策略:针对区域分工趋同的现象,应注意城市群的合理职能分工,构建区域职能分工体系,对区域内各城镇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重新定义布局; ②地区功能的多元拓展:以优化、完善工业产业和生活配套为基本功能,以积极发展港口物流为特色功能,以引导城际商业和生态旅游为拓展功能,对地区的发展功能进行多元拓展;③区域交通的系统整合:加强区域内各城镇和开发区之间的联系,建立内部快捷、外部开放的综合交通系统;市际大运量轨道交通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能起到厦、漳、泉城市群发展走廊的“脊椎”作用; ④基础设施的统建共享:对区域内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通过统建共享,避免出现区域性布局缺陷和重复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化组合、资源共享;⑤人文与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注意区域内文物古迹的整体保护与利用,通过产业布局的调整,实现流域结构性环境污染治理,并注意区域生态绿楔的整体保护控制。
2、城市空间发展与跨越
以区域空间发展为背景,厦门城市空间发展与跨越以本岛为中心,向岛外东西两翼拓展是今后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方向,从空间上真正实现从海岛型向海湾型的转型。同时东西两翼又是连接漳州和泉州的重要通道,是最有潜力的发展区位,选择拓展东西两翼有利于发挥厦门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图2)
厦门市城市空间布局采用“相对集中、有机分散”的组团式模式,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可描述为:“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的组团式海湾城市空间。该结构空间从形象的角度仍然延续体现了“众星拱月”的组团结构特征,是城市空间的有机拓展。主城与辅城由海域分隔;辅城之间由海湾、自然山体分隔;辅城的组团之间也由海湾、自然山体或防护绿廊分隔,总体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配合较好的规划布局结构模式。(图3)
(三)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配合厦门海湾型城市战略目标的转移,2003-2020年厦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出如下城市规划发展目标:
1、城市性质:我国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
2、城市规模:规划期末总人口规模330万人,其中城市人口规模29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350平方公里;本岛人口规模控制在100万人左右,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图4)。
空间结构:“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 组团式海湾城市。一心———本岛中心城(含鼓浪屿);
两环———环西海域“两湾三区”;环东海域和同安湾的“东部地区”;一主(城)———厦门本岛主城;四辅(城)———海沧、集美、同安和翔安四个辅城;八片(区)———海沧辅城的海沧、马銮片区;集美辅城的集美、杏林片区;同安辅城的大同、西柯片区;翔安辅城的马巷、新店、刘五店片区。(图5)
四、对厦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几点认识
(一)城市用地开发策略
1、有机集中、紧凑开发
“有机集中”是指城市空间按经济原则、生态原则、文化原则加以组合,形成有机秩序并集聚在某一地域范围,人与社会、自然生态三位一体有机联系空间整合,以形成一种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城市空间结构基本反映了有机集中层面的城市空间布局原则。“紧凑开发”指的是应积极推动岛外新市区的规模化扩展,撤并一般小集镇,引导农村发展第二、三产业及非农人口向新市镇集中,相应促进新市镇的城市综合功能发展。若按照新市镇功能配套相对齐全的规划,合理人口规模控制在30万左右,集中发展一至二个辅城,基本就可全部消化全市所有的农村人口。因此,本着“有机集中、紧凑开发”的原则,可迅速改变目前“分散多方位”城市空间拓展的实际状况,可使较小的经济投入,换取较大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
2、*扶持、分区引导
厦门岛的建设应以用地优化提升为引导,严格控制用地规模扩展,应大力推进内部功能与空间结构的重组,有序引导本岛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海沧辅城利用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作用,加之目前海沧大桥便利的交通联系,实施有效的*扶持,积极推动城市空间的规模化扩展。集美辅城应以文教产业的推进为主导,形成以文教产业相配套的研发产业区,构成厦门具有特色的陆域门户空间。同安辅城可利用较好的现状基础设施,加快向综合性的城市服务功能发展,以提高同安建设的经济性和吸引力。
翔安的发展应以东通道的建设和产业推进为重点,中心区的开发可放在东通道形成之后,不可操之过急。其开发模式可借鉴深圳蛇口区的建设经验,先建设产业区,后建设城区。
3、公共*先行,以市场培育城市建设
由于新市镇的开发建设需要巨大的启动资金,且回报周期漫长。因此,必须加快公共*的研究出台,包括:①大力吸引市场资金投入成片城市开发的*;②积极的产业园区发展引导*;③大规模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的公共财政*;④积极的文教产业发展*;⑤财政引导、宽松的城市工业园区开发*;⑥严格*分散式的工业点建设*。
(二) 生态保护控制策略
城市的生态保护与控制,是实现厦门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的策略。
1、生态保护控制策略之一:划定建设控制区与建设禁止区
城市化开发过程应强调生态补偿和美化城市环境,城市建设过程应与总体生态环境改善过程相辅相成。建设控制区指的是该类用地在生态适宜度分析中具有一定的价值,须控制建设,用地呈网状分布于城市组团之间及滨海地带,在城市内部呈斑块状分布。要突出大绿化概念,在市域范围内引导基本农田、林地、园地、水流与城市绿轴或绿网结合成一体,使之成为城市生态绿色屏障。建设禁止区指的是该用地在生态适宜度分析中,其生态因子往往已具有特殊的生态价值。如山林、水源保护地、自然保护区、著名风景区等,应禁止在该用地范围内进行有损环境生态的各种活动。
2、生态保护控制策略之二:绿地与水域系统引导
厦门城市生态绿地建设应遵循绿地建设网络化、生态化、景观化、产业化的基本原则。绿地系统的建设,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推动城市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使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发挥最佳的社会效益。海湾、河流与湖泊众多是厦门的重要地域特征,也是支撑厦门历史和未来发展的生态要素。因此,建设中要尽量保持河流与海湾水域连通,并不得减少河流、湖泊、海湾的面积,切忌随意填埋沟渠,围填海湾和水面。同时城市景观水体、水源地应作为保护的重点。厦门市域内河流基本发源于境内,流程短,流量小,自成水系入海。因此,需注意水源保护地的生态建设、沿河生态走廊的建设及湿地的保护。
(三) 推进城市跨越式发展的若干举措
1、加速新市区、特色区的建设。厦门从海岛型向海湾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初期的开发建设形象十分重要,通过厦门新区发展形象的建立,增加开发商和投资商的信心,并引导投资和相关产业的进入,为进一步开发奠定基础。为此,要形成建设“旗舰”,其位置应是快速建设海沧新市区,同时应着力建设集美大学城特色区,形成厦门教育之城的新亮点。
2、强调高质量的开发建设。厦门的整体发展,应强调有“质量”的开发,避免低等级产业的项目涌入,建设中应避免短期行为,防止为了短期的利益,而牺牲长期的利益,力争高质量的开发建设,尤其要注重引进国内外著名公司和企业,融入优惠的资金,引入高质量的项目。
3、分期建设、滚动开发。 海湾型城市的分期实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也考虑了资金的安排,远景目标的实施,应以近期实施方案和中期计划来逐步实现,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市场的发展,资金的来源,及其他变化因素来调整发展建设速度与方案。每一年应对实施的情况进行检讨评估,以发掘新的市场需求和变化,寻找新的资金来源,确定来年的重点项目。
4、工业园区的开发与管理。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是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有力手段,是拓展城市空间的支撑;同时相关*与配套不适,也可能导致开发区的经济效益低下,产生厂房和土地的闲置,形成工业园区在空间上的“虚胖症”。
5、基础设施的适度超前 。基础设施的适度超前符合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土地开发是相辅相成的,若基础设施建设过于超前,土地开发跟不上,必然导致基础设施资金沉淀,形成*财政包袱,或者形成土地的低层次开发,建成了一个更难以改造的“旧城”,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6、城市发展与农村城市化。厦门地域空间狭小,随着城市的发展,农村城市化步伐必将快于周边城市。因此,如何协调城乡空间资源,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相统一,工作显得十分紧迫。以厦门岛为例,人均15平方米的乡镇企业用地,导致了大面积的乡村工业化,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环境破坏,并且形成了十分难以改造的窘境。厦门的农村地区要通过“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农场集中,农民向中心城镇集中”的方式,实现市域工业化、城市化、市民化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厦门海湾型城市建设任重而道远,所要面对的问题很多,困难也很大,加上厦门地域相对狭小,可调配的空间土地资源相对有限,因此,厦门的发展一定要有创新思想,要拓展经济发展腹地,聚集中心服务功能,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域的核心纽带城市。我相信,在厦门*市*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按既定规划目标扎实推进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使厦门真正建设成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
参考资料:http://www.xmdx.gov.cn/xrkw/xb/dqxb/2006.2/xmkyshfzhyj/2006060200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