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向儿童展示真实的社会?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23 09:2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31 05:44
首先我觉得用残酷来形容社会,不是很恰当。这个社会是多元化的,是人类给予的社会,人类给予更多的美好,社会就会有更多的美好,人类给予更多的丑恶,社会就有很多的丑恶。
我不建议向孩子还原社会上一些丑恶的事件,虽然可以提前让孩子起到防范的作用,但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就会失去对这个社会的美好及温暖,也会让孩子对社会敌视或者形成恐惧心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万事皆有因果,人与社会的关系也算是一种因果,这种关系是平等的,公正的,所有的付出和回报都是成正比的,你给予社会多少,社会也会回报你多少,整个社会是充满正能量,负能量也有,但是自古邪不压正,正能量的还是大多数。从小灌输孩子正能量,他从小就会对这个社会释放正能量,长大后该经历的还是要经历。我相信给予社会正能量的人,社会也会回报他。
很多人小时候都读过童话故事,看过一些绘本,其中的内容表现出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增长知识,让人快乐。这都是在宣扬美好的一面,那为什么不从小就还原给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呢?社会是很残酷的——弱肉强食,物竞天择,如果孩子早一点明白这些,不就能更快的成长、更早的学习生存的技能了吗?
如果是打着为孩子好的口号来还原社会的残酷,那大可不必。很多时候,家长口中所说的残酷,往往都是极端的例子,当孩子进入社会以后,会发现社会根本没有父母所说的那么残酷。那时的你到底是在展示社会的残酷,还是把你对社会的不满和悲哀都强加给孩子了呢?
许多孩子生活在痛苦之中,产生很多心理上的问题都是受到了“社会残酷,人心险恶”这样的言论影响。“你怎么对待他人,他人就怎么对待你”,如果一个孩子总是对这个世界抱有敌意,认为周围的人都不怀好意,那他总是用这样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同样会把敌意还给孩子。你对世界温柔以待,世界也会对你温柔以待。
事实上,社会的残酷无非就是两种:从各种天灾人祸所带来的伤害,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从人与人之间的猜疑、算计,了解了人性的虚伪和道德的沦丧。但这样的残酷都是比较出来的,如果孩子从小就没有读过童话,心中也并没有美好世界的幻想,那这些又怎么算得上“残酷”,只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罢了。所以重要的不是让孩子明白社会的残酷,而是怎样去面对残酷。
罗曼罗兰在他的书中这样写到:生活是残酷的,认识生活的*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是认识到生活的残酷*以后,并没有颓废,而是积极寻找生活中的亮点,或者制造一些亮点,使生活显得可爱,这才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是明白世界的残酷,也遭受了社会带给他的苦难,他依然能用心地说“我热爱这个世界,我愿竭尽所能去为我的世界而好好战斗”。
有人会觉得爱与童话会让人沉溺于虚幻的美好幻想当中,变得脆弱不堪,痛苦和自卑才能让人奋发前行。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痛苦会让人没法面对残酷的现实,扭曲我们的意识与双眼,到最后被现实碾成沉默的齑粉。也许爱和童话会让我们短暂停留在那些幻想的美好当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因此变得脆弱,相反只有足够多的爱与关心,才能让孩子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去面对那些残酷。
如果在儿童时期接触到的不是尽可能多的温暖和爱,而是这个社会所谓的残酷,那么这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就如同一颗种子一样,让它发芽的是阳光、空气和雨露,而不是狂风暴雨。虽然这些恶劣的天气是他们终将遇到的。
用爱、关心、正直和善良来培养孩子一颗强大的内心,让他们在沮丧、绝望时还能坚强不息,在遇到困难时迎难而上。无论暴风雨有多么猛烈都不会被轻易*,无论社会有多么残酷,依然能微笑面对,努力过好每一天。
我们与孩子进行交流的时候,也并不需要刻意回避社会中的阴暗面,每个人都喜欢童话世界,但童话也并非每一个都是美好的结局。生活也是如此,不可能总是充满阳光、鲜花,那些光鲜亮丽的背后也一样存在灰暗。我们不能因为社会有部分残酷就扼杀了孩子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不能因为怕孩子承受不住社会的残酷而避而不谈。
客观来说,每个人的见解都是一种偏见,你认为社会很残酷,但别人可能认为社会很美好。没有人能把这个世界完整地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中。每个人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获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我们需要的是一颗强大的内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来面对那些所谓的“残酷”。
父母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与世界相处的方式,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每一天,让孩子在这种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心中充满了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就拥有了对抗“残酷”的勇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淡然处之,他能够接受那些残酷,并将这些残酷带来的体验化作自己的思想智慧,成为他不断成长的养料。
社会的残酷他们总会知道,未来是属于他们的,不必过早地展示社会的残酷,孩子的成长需要循序渐进,而不是一劳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