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22 23:10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15:26
《活着》里有一个场景常会被人拿来讨论,就是那个王大夫因为太饿吃噎着了。其实,若是自己饿上一、两天,不要说馒头,就连糠菜都觉得是天下最美味的。现在,我们只能从文学作品中,感受饥荒岁月的痛苦,而当事人的真正经历,却很难感同身受的。
《明皇杂录》说了杜甫的一则故事:
他受困于洪水,近十天都没怎么吃过东西。这时,当地县令让人给他送了些牛肉和白酒。结果,他一下子吃的太多,身体承受不了这种暴饮暴食,使得生命在此时戛然停止了。这一年,他不过59岁。可见,这个故事让人以为杜甫是吃撑了,将自己的性命给弄丢了。
不过,现代学者认为,他的死因的确和食物有关,但原因在于食物本身。当时,正值炎热的季节,缺乏冷藏、冷冻技术的古代,是很难保证食物“新鲜”的。那些“变质”的牛肉再加上白酒,等于加速了“毒素”在体内的循环,于是,彻底击溃了杜甫的身体。
其实,这种说法尚在争议之中,可杜甫的确“碰上”了一个*年代——安史之乱。杜甫很有才,今人很少有人不知道他,但他在当时却过得不是很如意。杜甫本有一肚子的抱负,只是在长安待了10年都没立足。此外,考试不如意,想和权贵结交,可自己的那些诗,却似乎入不了人家的眼。
当时,长安的物价可不便宜,为了糊口,杜甫一是靠“卖药”,二是在朋友那蹭饭。不过,这种生活很快就被打断了,安史之乱后,他只能带着家人逃难,这一路他就是靠着采药、卖药为生。因为,杜甫非常熟悉药性以及炮制,所以,他对养生非常感兴趣,了解了不少医药知识。
但很多时候,他采药只是为了换取基本食物,那些名贵药材更舍不得留给自己。后来,杜甫来到了成都,他在浣花溪旁暂住下来,还一度弄了个药圃。晚年,在湘江一带居住时也是如此,白天卖药,晚上孤舟宿眠。因此,杜甫的作品正是自己经历和感受的浓缩,让后人在文字中一睹那时社会的沧桑和动荡。虽然,这些作品流芳千古,但杜甫的健康,却在贫困和奔波中遭到了损害。
在杜甫40多岁时,就俨然一副老翁形象,不仅头发苍白,连牙齿都掉了很多。甚至于,有时走路还需要借助拐杖,各种疾病缠身。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更是频发疾病,如:肺病、疟疾、糖尿病等。所以,杜甫中年后的生活相当动荡,就是那种居无定所的状态,还经常吃不饱饭,不论从物质还是精神上,整个人所处的状态都是极其糟糕的。
也许有人感到奇怪,如此文采的人怎么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呢?
当时,有人评价他性子躁,不大气,还有一点“恃恩放恣”。也许,正是性格上的一些缺点,阻挡了他的仕途之路。不过,在他的诗作中,更多则还是感怀这个国家,而个人的这些不幸,似乎都被淡化了。然而,杜甫也是常人,和那个时代的人一样,他也追求过“长生”,也是一度迷恋仙家丹药。甚至于,他还和李白一起来到王屋山,想看看能否遇到高人。
当时,杜甫是相当诚心,即使没有遇见任何高人,他也没有打算放弃。当晚,他在石阁住了一晚,满心希望晚上会来位仙人,告诉他如何炼丹长生,只是一样无果罢了。其实,看那个时代的很多作品,包括杜甫,时常会出现鼎炉、金丹等字眼。那时,术士都能进皇宫,民间自然只会效仿。但是,金丹并非普通人可以吃得起的,因此,只能借助文字一抒心中之情。
此外,杜甫因为养生之故,懂得那些医药知识,使其成了他谋生的手段,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收入来源,想想都让人唏嘘。最终,杜甫的身体健康到了极限,任何的不适都会让他瞬间崩溃。
接下来,再来说说民间关于杜甫的诗可以治病的典故。
当年,杜甫写了首《姜楚公画角鹰歌》,就让好友郑虔评点:
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
观者贪愁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
此鹰写真在左绵,却嗟真骨遂虚传。
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
于是,这位好友就说:“这首诗可以治病。”后来,这位好友的妻子有疾,杜甫就用自己的诗和好友开了个玩笑,说:“若是将我的诗句都读完还无效的话,那就是将扁鹊请来都没用了。”这明显是朋友之间的戏谑之言,但民间却开始流传杜甫的诗可以“疗病”。
当时,清朝有一个医案,一位患者有气痛病,每次发病时就赶紧拿出杜甫的诗来读一读,病症很快就没了。其实,这种方法更多的则是一种精神治疗。当一人专心做一事,自然会暂时忘了周遭的一切,包括身体的疼痛。因此,这是再次证实杜甫的诗写的好,就连病痛中的患者都能为之入迷。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15:26
生不逢时,他的年代唐朝统治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到了后来更是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他虽然有才华,但得不到重用,只能穷困度日。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15:26
那是由于杜甫生在了一个动荡的年代,恰逢安史之乱,杜甫不曾遇见贵人,以至于后半生处于饥寒交迫当中。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15:27
唐朝有文采的人太多了,而且那时候也不像现在,可以出书写诗赚钱,何况杜甫的性格决定了他满腔才华不能转化成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