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基本介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19 23:2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31 00:13
孔庙属于济宁考古遗迹的著名旅游去。
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位于曲阜城*。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
孔庙始于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弟子们将其生前故所居堂立为庙,岁时奉祀。当时只有庙屋三间,内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车、书。其后,历代王朝不断加以扩建。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桓帝令修孔庙,并派孔和为守庙官,立碑于庙。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文帝曹丕又下诏在鲁郡修起旧庙,但当时孔庙的规模并不甚大。西晋末年庙貌荒残。东魏兴和元年(公元539年)修缮孔庙,雕塑圣容,旁立十子,为孔庙有塑像之始。唐初除了在国都的最高学府国子监修建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外,皇帝又下诏州、县皆立孔子庙。唐代修庙5次,北宋修了7次。最大的一次是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扩大旧制....凡增广殿堂廊庑316间。金代修了4次,元代修了6次,明代重修、重建共达21次之多。最大的一次是明孝宗弘十二年(公元1499年)当时孔庙遭雷击,大成殿等主要建筑120余楹化为灰烬。皇帝朱右樘急忙下令重修,历时5年,耗银15.2万两。到了清朝,孔庙又修建了14次。最大的一次是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当时孔庙又毁于雷火世宗胤真除亲到太庙祭孔外,又发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监修,凡殿庑制度规模,以至祭器仪物,皆令绘图呈览,亲为指授。为加快工程进度,还调集了12个府、州、县令督修,共用了6年时间。历史上,孔庙先后共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终于形成了目前这样的宏大规模。
现在的孔庙的规模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建筑仿皇宫之制,共分九进庭院,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左右作对称排列。整个建筑群包括五殿、一阁、一坛、两庑、两堂、17座碑亭,共466间,分别建于金、元、明、清和*时期。孔庙占地约200亩,南北长达1公里多。四周围以高墙,配以门坊、角楼。黄瓦红垣,雕梁画栋,碑碣如林,古木参天。宋朝吕蒙正有文赞道:"缭垣云矗,飞檐翼张.重门呀其洞开,层阙郁其特起。......这一具有东方建筑特色的庞大建筑群,面积之广大,气魄之宏伟,时间之久远,保持之完整,被古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它凝聚着历代万千劳动者的血汗,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金声玉振坊
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因此,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
金声玉振坊石刻,4楹,石鼓夹抱,4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天邪,俗称朝天吼。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明间坊额填色4个大字金声玉振,笔力雄劲,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的。坊后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面是二龙戏珠的石阶,桥下清流呈半圆绕过,这就是泮水,可惜泮水被石块封盖,只有泮桥独存了。桥后东西各有一幢石牌,立于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上刻*人等至此下马,人称下马碑过去文武*、庶民百姓从此路过,必须下马下轿,以示尊敬,就连皇帝祭祀孔子也要下辇而进,可见孔庙的尊严。
棂星门
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孔庙设门名灵星,是说尊孔如同尊天。
棂星门在泮水桥后,四楹三间。石柱铁梁,铁梁铸有12个龙头阀阅。四根圆石柱中缀祥云,顶雕怒目端坐的天将。额枋上雕火焰宝珠,明间额坊由上下两层石板组成,下层刻乾隆皇帝手书棂星门3个大字,上层刻绦环花纹。明代时此门为木制,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重修时易以石。
棂星门里建二坊,南为太和元气坊,此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春,形制与金声玉振坊同,坊额题字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赞颂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样。北为至圣庙坊,明额题刻篆字,坊明代时原刻宣圣庙3字,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易为今名。坊为汉白玉石刻制,三间四柱,柱饰祥云,额坊上饰火焰宝珠。
后人为赞颂孔子思想对我国社会所发生的深远影响,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8个字,意即他的贡献如同一夺一样大,他的主张古今来说都是最好的。因此在孔庙第一进院落左右两侧修建了两座对称的木质牌坊,东题德侔天地,西题道冠古今,为孔庙的第一道偏门。两坊建于明初,具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建筑为木构,三间四柱五楼,*琉璃瓦,如意斗拱,明间十三踩,稍间九踩,中夹小屋顶五踩。坊下各饰有8只石雕怪兽。居中的4只天禄,披麟甩尾,颈长爪利;两旁的4个辟邪,怒目扭颈,形象怪异。
圣时门
据《孟子》记载: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的。据此,清世宗于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孔庙正门名圣时门。圣时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3间,弘治年间扩为5间中设拱门3券,碧瓦歇山顶,四周是深红的墙皮,券内是杏黄的墙里,前后石阶上各有石刻龙陛。由拱门内望,令人有深邃莫测之感。
过圣时门,豁然洞开,偌大一个庭院,古柏森森,绿荫匝地,芳草如茵。迎面3架拱桥纵跨,一水横穿,碧波涣涣,荷叶田田,环水雕刻有玲珑的石栏。水壅绕如壁,故名壁水,桥因而利名,称壁水桥。
桥南东西二门,甬道相连,东匾快睹门,取李渤如景星凤凰,争先睹之语,即先睹为快之意;西匾仰高门取自《论语》仰之弥高语,赞颂孔子学问十分高深。此是孔庙的第二道偏门。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门,一般人只驵从仰高门进庙。
弘道门
壁水桥北为弘道门,是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时孔庙的大门,清雍正七年据《论语》人能弘道钦定命名,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门下有元碑两块,东四棱碑为曲阜县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的变迁沿革,史料价值很高西碑为处士王处先生墓表颇有书法价值,是1966年移入孔庙保管的。
大中门
过大中门,即进入孔庙第四进庭院。院落疏阔,古树葱郁,禽鸟翔集夏天鹳飞鹤舞,白鹭翩翩,冬春鹊鸣雀喧,昏鸦噪晚,显得十分幽深。
大中门原名中和门,较弘道门长且狭,共5间,原为宋代孔庙的大门,后经明弘治时重修,今门系清代所建。门左右两旁禹有绿瓦拐角楼一座,系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为使孔庙象皇宫一样威严而建的。角楼均3间,平面作曲尺形,立在正方形的高台之上,台之内侧有马道可以上下。此两角楼瓦庙东北、西北两角楼构成一个巨大的长方形,以供守卫之用。
奎文阁
入大中门,迎面迎面即为同文门。门屋阔5间,深2间,黄瓦歇山顶,斗拱布局疏朗。清初此门曾名参同门,顺治后改为此名。
过同文门,院北端一座高阁拔地而起,顶檐下群龙护绕的一块木匾上大书奎文阁三字,它就是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中外的孔庙藏书楼。
奎文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始名藏书楼金章宗在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修时改名奎文阁,清乾隆皇帝重新题匾。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来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所以《孝经》称奎主文章,后人进而把奎(魁)星演化为文官首。后代封建帝王为赞颂孔子,遂将孔庙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奎文阁高23.35米,阔30.1米,深17.62米,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四层斗_。内部两层,中夹暗层,层叠式构架,底层木柱上施斗_,斗_上再立上层木柱。奎文阁结构合理,固坚异常,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重修以来,经受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袭和多次地震的摇撼,虽然康熙年间的大地震使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坚固的旁证仍然无恙,岿然屹立,不愧为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之一。阁西碑亭中记载康熙年间地震的石碑就是奎文阁坚固的旁证。阁前廊下石碑二幢,东为奎文阁赋,系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撰文,名书法家乔宗书写;西为奎文阁重置书籍记,记载着明代正德间皇帝命礼部重修赐书庋藏的情况。
奎文阁前有两座御碑亭,亭内外共有四幢明代御碑。每幢高6米多,宽2米多,碑下的龟趺高1米多。碑额精雕盘龙,绕日盘旋栩栩如生。碑文内容多是尊崇孔子。东南露天的重修孔子庙碑。为明宪宗朱见深所立。碑文极力推崇孔子思想,朕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暂缺。字楷书,书体端庄,结构严谨,以精湛的书法著称于世。石碑立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习称成化碑。
此院东西各有一所独立的院落,名曰斋宿,祭祀孔子前祭祀人员在此戒斋沐浴。东院是衍圣公的斋宿所。清代康熙、乾隆皇帝祭祀孔子曾在此沐浴,又称驻跸。现举界有孔子生平事迹展览。西院是从祭*的斋宿所,清代中期就已废弃,仅存院落.清道光年间,孔子七十一代孙孔昭薰将孔庙内宋、金、元、明、清五代文人谒庙碑130余块集中镶嵌在院墙上,改称碑院碑碣或流畅奔放,飘逸自如;或丰润温雅,神采飞动;或端庄典雅,质朴古拙;精品众多蔚然大观.。
十三碑亭
过奎文阁为孔庙的第6进庭院。院落狭长矗立着13座碑亭,南8北5,两行排列,斗_飞翘,檐牙高啄,黄瓦耀金,栉次鳞比。十三碑亭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习称御碑亭。亭内存碑55幢,是唐、宋、金、元、明、清、*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
道北5座碑亭建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道南的8座亭中,4座为金、元建筑,东起第三、六座为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所建,第四座为元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所建,第五座为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所建,其余4座为清代所建。两座正方形的金代碑亭,斗_豪放,布置疏朗,是孔庙现存最早的建筑。
各亭石碑多以似龟非龟的动物为趺,名曰__(bi,xi),据说是龙的儿子。传说龙生9子,各有所能,__擅长负重,故用以驮碑。碑亭中最早的是两幢唐碑,一幢是立于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的大唐赠泰师鲁先圣孔宣尼碑,一幢是立于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的鲁孔夫子庙碑,皆位于南排开东起第六座金代碑亭中。最大的一幢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所立,位于北排东起第三座碑亭内。这块碑约重35吨,加上碑下的__,水盘,约重65吨。这块石采自北京的西山,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将此碑安然运抵千里之外的曲阜,不能不使人惊叹。
此院的东南、西南部,各有一片丛林似的碑碣。北墙朱栏内还镶着大量刻石均为历代帝王大臣们修庙、谒庙、祭庙后所刻。如从书法艺术上来看,真草隶篆,各有千秋。另有几座石碑从侧面记载了元末红巾军、明代中期刘六、刘七、明末徐鸿儒等农民起义的情况,是研究农民*历史难得的珍贵史料。
十三碑亭院两侧,东建毓粹门,西建观德门,供人出入,人们依照皇宫之名,称为东、西华门。这是孔庙的第三道偏门。
大成门
十三碑亭北,有五门并列居中的一座名大成门,是孔庙第七道大门。
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此处,五门大开,将孔庙分作三路:东为承圣门,内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为启圣门,内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门,三门并立,左掖金声门,右掖玉振门。金声是击钟的声音,表示奏乐之始;玉振是击磬的声音,表示奏乐之终,用以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中路主祭孔子夫妇,并以历代先贤先儒配享从祀。
于大成门南端的十三碑亭系金代以来逐代增建而成。能工巧匠们充分运用传统的勾心斗角的建筑手法,巧妙地解决了建筑结构空间的问题。
杏坛
杏坛二字,这就是相传孔子讲学的地方。孔子杏坛设教记载最早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北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但是原址在哪里却无记载.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将正殿后移扩建,以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金代始于坛上建亭,由当时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
杏坛十字结脊,四面悬山,黄瓦朱栏,雕梁画栋,彩绘精美华丽,坛前置有精雕石刻香炉,坛侧几株杏树,每当初春,红花摇拽。乾隆皇帝曾为之赋诗: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两庑
大成殿东西两侧的房子叫两庑,是后世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这配享的贤儒大都是后世儒家学派中著名的人物,如董仲舒、韩愈、王阳明等。在唐朝仅有20余人,经过历代增添更换,到*时,多达156人。这些配享的人原为画像,金代改为塑像,明成化年间一律改为写有名字的木制牌位,供奉在一座座的神龛中。现在两庑中陈列着历代石刻。
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犹是汉文章。东庑中保存着40余块汉、魏、隋、唐、宋、元时的碑刻,最为珍贵的是汉魏北朝石刻共22块。西汉石刻,首推五凤;东汉石刻,以礼器、乙瑛、孔宙、史晨碑为隶书珍品;北朝以张猛龙碑为魏体楷模。西庑内陈列的100多块汉画像石刻,也是久负盛名的艺术珍品。这些石刻,内容丰富,既有神话传说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捕捞、歌舞、杂技、行医、狩猎,是研究我国汉代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石刻的技法,有的细致精巧,有的粗犷奔放,各具风格。两庑北部陈列的584块玉虹楼石刻,是清乾隆年间孔子后裔孔继涑收集了历代著名书法家的手迹临摹精刻而成的。这些石刻原被弃置在曲阜十二府的玉虹楼下,1951年移入孔庙,1964年装镶展出,供书法爱好者欣赏。
大成殿
从杏坛北望,在双层石栏的台基上一座金*的大殿突兀凌空,双重飞檐中海兰色的竖匾上木刻贴金的群龙紧紧团护着3个金色大字大成殿。字径1米,是清雍正皇帝的手书。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高24.8米,阔45.78米,深24.89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和故宫太和殿、岱庙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大殿结构简洁整齐,重檐飞翘,斗_交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藻井枋檩饰以云龙图案,金箔贴裹,祥云缭绕,群龙竞飞。四周廊下环立28根雕龙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柱高5.98米,直径0.81米,承以重层宝装覆莲柱础,原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敕调徽州工匠刻制,清雍正二年火后重刻。两山及后檐的18根八棱磨浅雕石柱,以云龙为饰,每面浅刻9条团龙,每柱72条,细心的工匠在石柱上记下了雕刻的龙的总数,共1296条。前檐的10根为深浮雕,每柱两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柱脚缀以山石,衬以波涛。10根龙柱两两相对,各具变化。无一雷同,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玲珑剔透,刀法刚劲有力,龙姿栩栩如生。这是曲阜独有的石刻艺术瑰宝,据说清乾隆皇帝来曲阜祭祀孔子时,石柱均用红绫包裹,不敢被皇帝看到,恐怕皇帝会因超过皇宫而怪罪。大成殿的建筑艺术,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才华和智慧。郭沫若曾为之赞叹。
大成殿内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坐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天子礼制。两侧为四配,东位西向的是复圣颜回和述圣孔_,西位东向的是宗圣曾参和亚圣孟轲。再外为十二哲,东位西向的是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西位东向的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四配塑像坐高2.6米,十二哲塑像坐高2米,均头戴九旒冠,身穿九章,服,手执躬圭,一如古代上公礼制。塑像都置于木制贴金神龛内,孔子像单龛,施十三踩斗_,龛前两柱各雕一条降龙,绕柱盘旋,姿态生动,雕刻玲珑,异常精美。四配十二哲两位一龛,各施九踩斗_。龛前都有供桌、香案、摆满祭祀时使用的笾、豆、爵等礼器。殿内还陈列着祭祀孔子时中和韶乐乐器和舞具。殿外悬有10块匾额、3副对联,门外正中是清雍正皇帝题书的生民未有匾额,殿内正中是康熙皇帝题书的万世师表和光绪皇帝题书的斯文在兹匾额,南面悬挂着乾隆皇帝题书的时中立极等匾额。每块匾额长6米多,高约2.6米,雕龙贴金,精美华丽。
殿建于两层台基上,前连露台,高2米多,东西宽约4.5米,南北深约35米,镌花须弥石座,双层石栏干,底层莲花栏柱下均有石雕螭首,南面正中有两块浮雕龙陛。露台是祭祀时歌舞行礼的场所,现在第逢孔子诞辰(农历九月二十八日)都要表演祭祀乐舞----八佾舞。
寝殿
沿大成殿回廊后转,层栏围绕,又一座重檐大殿矗立,它是孔庙三大建筑之一的寝殿(另两大建筑为奎文阁、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专祠。
寝殿阔7间,深4间,间金妆绘,枋檩游龙和藻井团凤均由金箔贴成,回廊22根擎檐石柱浅刻凤凰牡丹一如皇后宫室制度。殿内神龛木雕游龙戏凤,精美异常,龛内有木牌,上书圣圣先师夫人神位。
亓官氏,礼器碑作并官氏,宋国人,19岁嫁与孔子,先孔子七年去世。她的情况古籍很少记载,直到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才被宋真宗赵恒追封为郓国夫人,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又被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孔子改称至圣先师,她也被称为至圣先师夫人。孔子死后,即孔子所居之堂为庙,亓官氏即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始有寝殿专祠,早期曾有塑像,清雍正火后重修时已为神主牌位,上罩木刻神龛,龛前置供桌。
圣迹殿
圣迹殿是以保存记载孔子一生事迹的石刻连环画圣迹图而得名的大殿。此殿位于寝殿之后,独成一院,是孔庙最后的第9进庭院。殿系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29年)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孔庙原有反映孔子事迹的木刻图画,他建议改为石刻,由杨芝作画、章刻石,嵌在殿内壁上,这就是为数120幅的圣迹图。
圣迹图每幅约宽38厘米,长60厘米,其所表现的圣迹从颜母祷于尼山生孔子,到孔子死后子弟庐墓为止,并附有汉高祖刘邦、宋真宗赵恒以太牢祀孔子二幅。其中有人们熟知的宋人伐木、苛政猛于虎等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和言论,是我国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连环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圣迹殿内,迎面是清康熙皇帝手书万世师表石刻。字下正中为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画的孔子为鲁司寇像,左边是晋代名画家顾恺之画的先圣画像,习称夫子小影,据说"小影"在孔子像中最真,最接近孔子原貌。孔子四十八代孙孔端友于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摹勒上三石;右边是吴道子画的孔子凭几像,孔子按几而坐,弟子分侍左右,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寿于宋绍二年翻刻石上。在这些画像上,有宋太祖、宋真宗等皇帝的御赞,有宋代绍圣、政和等年号和题跋。殿内还有宋代书法家米芾篆书的大哉孔子赞,还有清康熙、乾隆皇帝的御制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