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21 04:0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12:31
《消失的二舅》(节选)
二舅走红之时,文章我没有写。而如今大家不关注他了,我却写了。
总有那么点马后炮的意思......做自媒体的,不就为了流量么?偏偏拾人牙慧,什么也捞不到。但作为本月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我依然认为,值得做一下总结。
“消失”的二舅
之前不写,主要是不敢。不敢说真话,不敢有意见,不敢有想法,怕有些人不高兴。既然二舅“消失”了,又有人披露故事虚构,我也就没有了顾虑,再来炒个冷饭。
二舅走红后,有无数媒体想采访他,但没有找到。“外甥”说为了让他继续“这么酷”,给他搬家了。按照正常剧本走,二舅大概率成为一名“江湖传说”,为这个故事画上一个*的句号。对于二舅归隐,我朋友觉得不对:“奇怪呀,做自媒体的不是应该走红之后变现吗?怎么现在拒绝采访,不合逻辑。”
不过我知道,总会有人把逻辑圆回来。他们会说:“二舅不在乎那点钱。”这听起来也挺有道理,因为对于信众来说,所有的神不需要吃饭,他们活着只需要一口气吊着就行。
打假
二舅走红之后,质疑的声音渐渐多了起来。
他们一点也不可爱,纷纷出来打假、质疑,令人讨厌。打个比方,一些人睡得可香了,你却要告诉他们灾难来了,这一点也不可爱,甚至可恨。
有人发现“县城房子”视频部分,和一部重庆纪录片画面高度相似。不过我当时不以为意,因为影视行业引用普通素材不违背伦理,不构成故事“是假的”充分条件,只要表达“县城房子”的形象就够了。也有可能是拍摄者的计划不严谨,在前往县城拍摄时遗漏了素材,于是紧急找来网上素材应急。(不过这可能属于法律范畴)
也有人网上搜索到湖南教师吴标华发表的《二舅》一文,主人公二舅也是擅长于木工的能人,故有人怀疑二舅视频故事涉嫌造假,但被“外甥”否认。“外甥”对媒体斩钉截铁地说道,“每一句话都是真的”。
在媒体面前说话,得特别小心。当有一句话是假,那么其本人的公信力大打折扣。后来又有人发现,二舅并非是作者的“二舅”,而是另有他人。二舅视频全程以男性旁白的方式述说“我二舅”的故事,充分暗示了二舅就是“我二舅”。这说明作者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这句话并不真。
既然造神,人们就不允许有人利用神。既然推出了精神偶像,就不允许偶像被他者利用。有网友批评“外甥”赚了几百万平台打赏利益,只分了二舅几千块,人们纷纷指责他利用二舅。我当时想,有没有一种可能,那几千块钱算是二舅的出场费?而视频策划、剧本、拍摄和剪辑营销都是作者的完全版权,怎么分配还不是作者的事吗?理性来说没错,但人们感情上不允许。
最终让二舅“消失”的,则是各大平台撤销了视频推荐。没有流量后,二舅才是真正“消失”,多年后,只留下一个传说,还有屏幕前满满的尴尬。
“有什么是真的呢?”人们迷惑不解。是啊,还有什么是真的。
影视伦理
二舅走红也就一晚上的事情。但他的消失,却好像也是一晚上。
他走红的原因,我曾分析过视频的剧本。从我个人角度,对这类文风表达不感兴趣,听来听去仿佛是作者在自我催眠,由于“精神内耗”久了,人就有自我催眠的需要,如果不是“我的二舅”,恐怕不会有人对一个陌生人带入这么多的感情,并用如此精美的文字描绘。
十五分钟,很多人看起来很爽,但我觉无感。十五分钟,可以表达一个人的真实人生么?我比较怀疑。对于学心理的我来说,完美人设不可能存在,看似信息不够,要么人格独特,而视频中,作者对二舅采用了大量的文学描绘,如果是故事片的生动形象塑造是必要的,但放在纪实片里显然不太合适,应该符合事实。事实就是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客观。
二舅视频虽然没有标签纪实片,但无论是作者在采访中,还是视频不断“暗示”都说明它是纪实片性质。如果二舅的故事不真实,那么算违背“影视伦理”。我认为真正的道德,是要让观众知道它是剧本,或者真实故事改编,但不能说它就是纪实片。
作者:郭不怂 2013-1-12
恭重号来源:郭不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