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澳洲的开厂经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21 04:3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4 18:41
话还要从2013年底说起,在拿到了澳大利亚商业移民签证(也就是188A签证)之后,简单料理了一下国内的生意和交待了家里的安排,只身上路,来到了人生地更不熟的遥远南半球还偏南的南澳,开始了在南澳的的移民之旅。 在集中考察了数周市场和各种生意之后,决定进入角色的主要方面不离开人生必需的四大要素:吃、穿、住、行。
虽然比较好吃,但是没开过餐饮,觉得这类行业懒人干不了,骨子里还觉得是伺候人,接受不了,其实就是新移民尤其是商业移民的通病,后来看还是这种附加值高的服务业最靠谱。
穿就是所谓的开店搞零售,但是一来摸不定当地人的喜好,这儿的人都发达在尺寸上了,尺码都差着好几个叉叉,我们的时尚服装跟这儿童装一个号儿,当地大妈的BRA都能装两儿篮球。二来店租不是一般的贵呀,没人进店也不能上街上拽呀。
行方面还真看了几家修车行,车倒是看了不少,也大概懂一些,但是真钻到车底下换件抬机器心里没底,而且好的修车师傅比名医不差,一听发动机连咳嗽带喘的就要知道毛病在哪儿。总不能伙计问我怎么修,我说等我会儿,我到隔壁问问。
最后就到了住,目的很明确,只做和住房有关系的生意。
当时在售的生意还真有这方面的,其中一个工厂让我眼前一亮。工厂是专为当地定做铝合金门窗的,还兼很多其他的加工业务,比如纱门纱窗、防盗门、壁柜、玻璃、镜子、浴室隔断,甚至栏杆扶手等等一切家用和铝合金、玻璃有关的东西都干。
已经有快40年的历史。想起我在国内就是开工厂的,虽然不是这一行,但是管理应该也类似,而且国内厂房都是自己设计、监工、验收的,也帮过一些朋友搞建设,也算是有些基础。决心就干这个了。估计在全世界人民把工厂开在中国的今天,能在澳洲开工厂的中国人也不算多,人生苦旅也就算开了一个头。
花钱的过程很顺利。价格没谈,直接签合同、交钱、过户、查库存,注册公司,没有一个月就算搞差不多了。
这时候我犯了一个错误,把SETTLE的时间定在了签合同2个月以后。等我从国内过完春节回来之后,还好,工厂还在,工人也都在,可是业务基本不在了。
原来的老板集中最后2个多月时间,集中所有的人力物力,多快好省的把手头能赚钱的活儿都干完了,停止了一切对客户的报价和接待。所以在我接手的时候,基本就是一个空架子,在头2个多月里没有什么业务,一切都要从头谈起做起。
我的安排就是两手抓,一边安抚工人,强化内功;一边加强销售,和销售员给老客户逐个打电话,积极报价,催问结果;同时投入大笔资金作宣传,在当地很多报纸上做广告、派发传单;我自己设计了一个彩色单页,给附近几个区的居民住家投垃圾宣传页。
2、3个月过去了,业务逐渐缓上来了,从最初一个月几千块流水,第二个月只有1万多块流水,到7月恢复到6、7万一个月。业务上来了就有希望。我把PARTTIME销售员一周四天工作,改成5天FULLTIME.把原来门市展厅和车间一样的5天作息时间扩充为一周6天,虽然短期内成本上去了不少,但是当时收到了效果,接待能力扩大了,接待时间延长了,业务量也在递增。
同时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需求,我做了工厂的网站和网上展厅,这样客户在收到传单或者信息之后,不用到店里,在家就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展品,以及以往的建筑作品。
在宣传方面我还做的工作是,印刷了精美的宣传手册,全面反映了我们作的中、高端门窗产品的品质,以及给住房增光添色的同时,和周围美景之间的协调作用。
我还发现当地人的住房以厨房为中心,厨房以冰箱为中心,所有的常用信息都在冰箱门上贴着,所以我定做了设计精巧的冰箱贴,在给各家各户邮寄宣传页的时候加在里面。
但是我却发现流水上来了,利润并没有提高,反而在赔与不赔之间游荡。我第一感觉是人的问题,是生产流程的问题,下一步就是要调整人员,重新安排生产流程。
首先说车间的调整,我仔细计算出工人加工每一种产品的时间,比如做一个纱门为30分钟,一个推拉窗为90分钟,把时间表格打印出来挂在墙上,每个人都看得到。给工人分配工作时预先在工作单上注明应该用的时间,如果节约了有小奖励,如果超出了必须和我说清楚情况。
另外从接单到进料的流程太复杂,要经过销售、办公室登记、订货、收货工人清点、回办公室报数量、加工工人再到办公室拿物料单,加工。我简化了过程,重新制作了表格,把销售单做成无炭复写的四联单,避免了炒来炒去造成的可能造成的错误(其实以前经常信息出错,然后互相推诿),以及人工的浪费。
现在业务一旦接下来,从销售到加工车间都有一联一模一样的单据,客户要求一目了然,原料到了工厂,工人清点的同时马上在他的加工单上注明到货情况,加工时也不用再去办公室,单子上都有。简而言之,我把原来工厂几乎所有的表格都重新设计制作了一遍。
车间工人有3员主将最少都干了5、6年,其他人在原来的老板经营时走马灯似的来来去去,我也逐步考察、试用前来应聘的工人,逐步积累自己的人才库,准备在有必要的时候有人可以替换上去。但是也发现很多人的问题,有的动作很慢,不出活儿;有的上班时很卖力,很听话,就是说不准什么时候来上班,会周一的时候突然来电话来不了了,周末喝多了!还有的什么经验也没有,还不愿意学,或者说学也学不会。一共来我厂里工作的人长长短短,总人数也由快20人了。
其次办公室管理方面,我注意到办公室文员虽然很听话,在这个地方上班也有很长时间了,情况都很了解,但不是一个很有条理,思路清晰,能够独立处理事情的人,可以干一切你让他干的事情,但一直需要有一个处于管理位置的人在他后面告诉他做什么,怎么做。而我既需要安排车间生产、接待供应商商议价格,又要协助销售、市场推广,实在没有时间做他一个人的supervisor,而且我会被拴死在办公室琐碎的数字、文字记录整理上。另外毕竟我是在一个保守市场的新移民,我过多地接打电话,会给客户错误的第一印象,认为产品不是本地制作生产的。而且有的人会钻我语言上的漏洞占便宜,至少有可能会产生歧义。所以我开始了招聘办公室主任的工作。
找人问、登报纸,前前后后接到了5、60份简历,面试了20多人,试工了5、6个。有一位号称自己开过买卖,但是从第一天开始电话greeting说不完整,说不正确,我一遍一遍纠正她。她跟别人说连续两晚做梦都在练习那两句话,越练越紧张。到了最后走的那天还是不能百分之百把短短的两句话没有任何差错的说清楚。
最后终于完成了请办公室负责人的计划,可以协助文员管理办公室和所有的文件记录,以及和生产车间的衔接,和客户联系安排门窗安装时间、催帐等。这样我就有时间不但管理而且参与车间生产,加大力度市场推广销售,寻找经营过程中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率。
参与到了厂里的所有大小事务,每天我的主要精力和工作时间都在监督车间生产、产品质量监控,在需要鼓励和催促的时候及时站在他们身后,或者在不合格的地方贴上标签,要求返工;在电脑上用专业软件设计门窗、计算成本并报价、核对客户图纸以及料单等技术工作;还有接待供货商、比较价格和服务,帮助销售经理处理难缠的客户,在他们要砍价的时候最后确定折扣;在安装现场需要人工和指导的时候,给与正确的信息和帮助。
为了在实际操作中了解当地规则,符合澳洲的法律规定,我参加了很多培训,比如税务培训、财务管理、建筑行业法律要求、企业负责人培训等。
在经营过程中,我碰到了很多技术问题。我们国内的门窗式样和这里不一样,最大的区别是在安装方式,中国的门窗都是基于阻隔法,在墙上留出的门窗洞里安装后用水泥和砖块完全固定死,好处是肯定不会出现漏水问题,缺点是不便于以后的维修和更换。我在国内工厂和给朋友建的房子都是使用这种发式安装。
这里的门窗是排水法安装,必须预留出足够的排水孔,各铝材衔接处也互通排水,同时在螺丝和接缝处要做内外密封防止漏水。安装时要先打木框,把门窗固定在木框上,必要时还要在周围门窗和木框缝隙处安装挡水板。这样的结构非常适合轻质房屋,以后更换维修也非常方便,但是如果手工不好,或者门窗设计有问题,也会造成季节性漏水、推拉困难等头疼的问题。
为了了解实际工作中的方法和问题,我一次次到现场去看去干,并且考取了施工现场安全工作资格,也就是白卡(WHITE CARD)。凭借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客户以及资质建筑商的举荐,以及对各种以往建筑产品的认可,经过了两次考试,一次专家面试,用了半年多时间,终于拿下了我自己的建筑商证书builder license和监工资质supervisor certificate。
为了能够完全掌控生产和管理办公室,我飞去铝型材供应商在澳洲的总部参加一对一的培训,学习正确使用设计软件,如何用这个软件控制工时,了解铝材加工过程和产品特色,他们公司的操作和物流程序。也积极参与个个供应商和行业团体、协会的活动。
我把设计软件使用权从一个扩充到两个,这样工厂的人员在用软件工作的同时,我也可以同时使用,即便在外开会,或者在现场给客户演示产品、计算价格,甚至在家也可连上网络进行设计和报价。
在培养员工士气方面我除了给部分人涨了工资,给PARTTIME增加了工作时间,而且更新了工人工具,使用最新最精确的镭射测量仪和水平仪,避免了出现测量误差。尽量给员工提供培训和深造的机会,从办公室文员、车间主管到工人,有3、4个都参加了*的学徒工培训计划。
为了在工厂内构建团队合作和努力工作的精神,我组织了几次活动,包括一年两次6月底和圣诞前的全体包括家属的聚餐,每到周五下午和盛大的日子,如墨尔本杯,我都会安排啤酒和BBQ等。我也组织过全体员工培训和会议,大家就企业的精神和核心讨论,总结出3个最重要的词能够反映我们。这是原来老板从来没有做过的。我也组织过类似BUSY BEE DAY这样的活动,让大家一共动手彻底清理车间和建筑外观。
工厂原有的设备存在严重老化的问题,有很多机器都使用了20、30年,经常出问题。尤其是最重要的加工工具单头锯,是快30年前意大利生产的。为了适应日益增多的业务量,今年初我从中国进口了最先进的数字显示双头锯,加工能力一下子提升上来好多。
在我接手的工厂资产中有一部非常老的马自达小货车,虽然是油气两用,不是很费油,但是机件老化经常需要维修,动不动就歇在路上了。我想把它卖掉,但是也值不了几个钱;而且少了一个车,送货肯定受影响。它是厂里唯一的一个卡车,其他的都是VAN,大个头的门窗以后都要租车送了,费用大,但是要再买一个新卡车费用更大。能不能有又可以送大件货,还能节省购置费用和日常开销的办法呢?
我看到厂里有一个小拖车TRAILER很好,使用很方便,保险和养路费很低,平常往车间里一放,不烧油不漏电。送货的时候哪个车去现场就把它往后一挂,自提的客户来了就可以拉走,卸完货后再把拖车送回来。很可惜这在国内是没有的。但是这个拖车小了一些。
我就想是否能把旧卡车换购一个大些的TRAILER呢?我去街对面做拖车的厂子问过,他们不需要旧卡车,而且那个旧卡车也不值新拖车的钱。但是他们提供了一条很有用的信息,就是拖车是可以自己做的,只要经过他们的验收合格,就可以上牌。
正好厂里有一个会电焊的sub-contractor提出他想要这个卡车,这儿的人图便宜基本想让我白送给他。我想了一下也好,但是必须给我干一些活儿作为交换。我就仔细研究了一番现在的小拖车,然后手绘了一张草图,让对面厂里的人看看,纠正了一些错误,也改进了一下。然后我带着这个工人,用了两个周末的时间,自己焊了一个TRAILER。
这个拖车是专门给运送玻璃和门窗等平板货物定制的,我在街上从来没见过类似的设计,估计都可以申请专利了。拖车没有底板,只有支架,人可以很容易走到拖车中轴线去装卸货;支架都向中部倾斜,避免货物翻倒;车架很低,周围没有挡板,不用浪费人力把超重的门窗抬得很高装车,降低了工人受伤的可能性;底板和中间巨大的A型架表面都固定有木头块,保护产品不划伤。
经过我的一番整改,营业额大幅度攀升。14-15财年突破了百万大关,远远超过了原来老板干了38年最后70多万的最高纪录。现在营业额每年都有10-15%的增长。
工厂已经步入正轨,我也已拿到了身份。但是我还会坚持把工厂继续做下去,这已不仅是为了移民,而是我新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