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19 16: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14:43
高分文章简单做 「质谱流式」技术干货学一下发过20 篇论文 这个女博士转行后人生更精彩一个PhD 的日常挑战:怎样找一个适合的细胞分选方法!6 款曲线,解决99% 的ELISA 数据拟合难题浙江大学本科二年级的学生项晨(化名)前段时间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不是什么花边新闻,而是因为这位同学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一篇SCI论文。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同学才刚刚大学二年级。
有能力发表SCI 论文,起码是在研究生阶段。这位在本科二年级就发表SCI 论文的同学,而且还是第一作者,能够走红,也就不奇怪了。项晨所学的专业是生物学,所以其发表的SCI论文是关于自体软骨细胞移植(ACI)优化策略的综述性文章,发表的期刊为《骨科转化杂志》(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nslation,以下简称JOT )。先一起看一下这位优秀的师弟的文章吧。
图片来源:JOT 杂志官网截图
图片来源:浙江大学
一般来说,完成高质量的专业主题综述,是优秀的研究生一二年级时的水平,那么一个大二的本科生是如何做到的呢?看看文章的第一作者是怎么说的吧!
总结前人文献,提出创新想法
项晨关于自体软骨细胞移植(ACI)优化策略的综述性文章在《骨科转化杂志》上发表。
图片来源:JOT 杂志封面截图
由于膝关节软骨组织在一生中都受着不可逆的磨损,而目前最热门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又有许多弊端,该文章创新性地提出了从其他途径获取不同种类的干细胞再转为软骨细胞来延长ACI 疗效的想法,以减轻ACI 技术对人体的损伤。
图片来源:论文配图截图
SCI 论文分为研究论文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则需要基于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由于项晨所学的生物学进行实验的周期极长,所以几乎没有人能在毕业前得到实验结论,所以项晨选择了相对快捷的文献综述论文。
项晨的导师表示,从2006 年到2018 年,每年都有8~12 个本科生来到他的实验室做研究实习,十三年来总计超过100 个。他们一般都是作为共同作者发表SCI 文章,也有七八年学制的医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做3~4 年实验再在大四大五时发表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但在大一就能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完成英文SCI综述论文投稿并在大二发表的,项煜晨是第一个。
历经半年写就,虽苦却收获满满
据项晨介绍,这篇文章源于他大一时课堂上了解到的各领域最热门的话题。经过文献查阅和多番对比,项晨选择了「自体软骨细胞移植」这样一个前人钻研尚浅的新课题。
图片来源:浙江大学
为了写这篇不到6000 字的论文,项晨在大一的暑假里闭关写作。通过阅读至少120 篇的顶刊文献,不断推倒之前的逻辑重构,写成后再交由欧阳导师实验室里的师兄师姐们查看,方才完成了初稿。尽管项晨对第一次的投递并不抱什么希望,但是看到编辑反馈回来的洋洋洒洒的十八条修改意见时,他直言内心有些崩溃。
修改任务繁重没有头绪,新学期开始课程也变得紧张。项晨几次有放弃的念头。好在他并没有放弃,利用各种机会不断优化文章。经过长达半年的修修改改,2018 年12 月26 日,经欧阳导师审稿后文章终于投递出去。这次他没有再收到修改意见,成功发表SCI 综述。
选择科研,也是享受科研
这次顺利的投稿,他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清晰的规划:继续深造,读到博士后成为研究所的研究员或者导师,日后从事抗衰老(anti-aging)方向。他从一开始就笃定了学术的道路——与其说他选择了科研,不如说他享受着科研。
项晨说,做科研是一件有温度的事情。他认为研究者要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小小乐趣: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科研方向,给自己的实验室取个特别的名字,与师兄师姐们一起探讨…… 这些看似平淡事情,其实可以给枯燥的研究生活带来莫大的安慰。科研与乐趣,这些看似矛盾的东西交织成了项晨心中科学家的真正模样——故事性。在他看来,写论文是要讲好一个故事,而讲述者本身应该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这样才能在科研中兼顾人文情怀。
最后,项晨给大家提出了一些关于投稿的个人经验分享:
提高英语写作能力。SCI论文一般由英文书写,需要扎实的英语基础和完善的逻辑结构。 足够的文献积累。阅读相关的报刊文献,可以了解世界目前的最新热点。除此之外,其他任何方向的文献都可以参考阅读,便于融会贯通,产生新的思路。 养成批判性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每阅读完一篇文献时,可以对实验方式、逻辑结构等做出些评论,思考相关领域研究的缺陷与分歧,并尝试加入自己的优化方法。 与导师沟通。导师不仅能够提供专业方面的建议,也能提供更多的机会。来源:钱江晚报、浙江大学 封面来源:站酷海洛Plus Image byrawpixelfromPixabay
话题:ACI, SCI论文, 自体软骨细胞移植, 骨科转化杂志